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哎哟!”杨氏激动的拿过文书,上看下看,激动得要晕过去,“不是县令,是知府,是知府!

老二,你掐我一下,这不是梦。”

“娘,是真的。”沈继业指着文书,“你看,上面写得明明白白的。

黔中行省青阳郡知府,从四品官职,限来年三月前到任。”

黄氏猛的抬头,“那岂不是过完年就要出发了?”

“过完上元节便要启程,不然赶不及。”沈淮说,“从京城去青阳郡,比回青萍还要远,所以过完初六便要开始收拾了。”

“三郎,你人手够用么?”似乎想起什么,沈七刀说道,“黔中比我们还山,文风也不盛,你到那边人生地不熟,得有可靠的人帮你跑腿打探消息。

不能全靠衙门的人。”

衙役衙差都是本地人,祖祖辈辈在那片扎根,有自己的关系网。

身为上级,能指挥得动他们,却不能过分依赖他们。

“有几个颇为机灵,明日我让谢不二把他们叫来,爷爷帮我掌掌眼,若是合格,我便带过去。

不合格,便留在田庄做活。”

“幕僚文书这些呢?”

“老师和岳父这边有推荐,待见过之后便能定下。”

护卫、厨娘、小厮、丫鬟、杂役这些他有了,掌柜、账房、管家也有了,现在就差师爷和文书了。

顿了顿,沈淮又说,“爷爷,过完年回青萍了,你去族里看看有没有愿意来青阳郡做事的。”

都做知府了,肯定得提携几个族人,不然大家会以为你心里没有宗族。

沈七刀说,“沈东和沈木就不错,若是他们都跟你走了,得再找两个人顶替他们。”

“不急,待我安顿好了,也快秋收了,若是他们愿意,秋收之后再来也行。”沈淮说着,看向黄氏,“娘这边有机灵的族人,也可以推荐过来。

只要头脑灵活,肯吃苦的,可以推荐过来试试。”

“别别别!”黄氏连忙摆手,“就他们那德行,还是不去凑这个热闹了,老老实实帮咱家种地就行。”

自家人自个门清。

黄氏可不敢冒这个险?

“不患寡而患不均,爹,回去之后,你到小华镇问问,附近有没有荒地,盘几十亩下来,然后请黄氏族人帮忙开荒种果树。”

忙碌起来,才没空想其他的。

沈继业明白儿子的用意,点头道,“回去就办。”

“赵家这边,有合适的人二姐夫也可以给我推荐。”沈淮看向赵三斤,“我的要求不高,识得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打算盘就行。”

赵三斤瞬间涨红了脸。

他们家全村最穷,没被沈家看上之前,饭都吃不饱。

他也是嫁到沈家之后,沈杏时不时教他几个,他才勉强识得几个字。

“他们家干活倒是一把好手,识字打算盘这种事就算了。”沈杏说,“要是我们家要在小华镇开荒,倒是可以请赵家几个兄弟去县城帮忙。”

沈家几乎每天都有马车拉货去县城,搭个顺风车没问题。

“县城的田地一直是娘在管你跟娘商量好怎么安排就行。”

聊得差不多了,沈淮跟谢知微回自己的院子。

“夫君打算留哪个人打理家里的田地?”

“沈金哥和谢管事吧。”沈淮的理由是,“沈金哥从我进县学后,便一直帮我做事,人还是很靠谱的。

谢管事在谢家便一直管着田庄,交给他我也放心。”

谢嬷嬷和谢管事都是谢知微的陪嫁。

当然,谢家的陪嫁不止有家生奴仆,还有铺子和田产。

在铺子里做事的掌柜、伙计、账房,顺理成章的归为谢知微。

也就是说,谢知微是他们的东家,给他们发工钱的人。

“夫人也好好想一想,带谁不带谁。”

谢知微真的琢磨这个问题了,只是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沈淮见状,给她拉好被子,也熄灯睡觉了。

京城的天气越来越冷。

夜里得在房间放盆炭火,才不会在半夜被冷醒。

刚来京城的时候,沈淮也想砌个火炕,结果图纸刚出来,就被谢道珩嫌弃了。

说丑!

最后还是老太君给面子,在隔壁寝室砌了一个火炕。

老太君也睡不习惯,不过到冬天,习惯去炕上坐一坐,暖和。

说实话,沈淮自己也嫌丑。

冬天还好,夏天就不行,所以宁愿烧炭也没砌炕。

不过这个方子,被谢道珩拿去送给平南侯了。

理由是边关苦寒,将士们用得上。

今年田里的麦子收成,沈淮卖一半,一半捐献给谢家军。

他们在边疆抗击北狄,流血牺牲,自己能做的,也就只有捐粮了。

五六万斤的小麦,由谢家直接拉去边疆送去军营,不存在中间商赚差价。

这个举动,国公府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老太君也很欣慰,觉得沈淮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距离年关还有一个月。

各部门都非常忙碌,尤其是户部和吏部,更是忙碌非常。

沈淮的调任书下发不到一天,他就被借调到户部帮忙算账。

嗯,准备过年了,户部得提前算好给每个官员的俸禄和赏赐。

俸禄是固定的,但是赏赐除了看品级,还要看皇帝的心情。

天启帝这个冬天很难熬,所以赏赐比去年少了两成。

尽管少两成,可那些一二品大员的赏赐还是让沈淮‘红’了眼。

二品大员,光是银钱赏赐便有一千两白银,除此之外,还有猪羊、贡酒、地方进贡的昂贵布料、貂皮狐皮。

去年沈淮是按从六品领的俸禄和赏赐,东西看着多,实则不值什么钱。

今年按从四品领上次,光是银钱便有三百两,比去年的三十两多了好几倍。

进贡的好物也能得到一些。

只不过,沈淮还来不及高兴,就被成堆的数目给淹没了。

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连轴转了将近一个月,直接瘦了下来。

看得谢知微和黄氏心疼不已。

不过沈淮却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

这趟借调,他并非没有收获,至少弄清了各级官员的俸禄和福利,认识了几个精通税法的郎中和员外郎。

了解到地方州府上税的比例和一些默认的潜规则。

户部侍郎见沈淮适应得不错,一直可惜沈淮要外放了,不然进户部也是一个得力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