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过了上元节,沈淮带着一家老小离京,向青阳郡出发。

出发的前两天,沈淮特意带着全家去国公府拜见老太君。

老太君与林氏比较投缘,尽管只见了两次面,二人便以姐妹相称了。

尤其是林氏,一口一个老姐姐,叫得十分亲热。

把老太君哄成翘嘴。

林氏抓住时机,“老姐姐,我那老伴以前是老侯爷麾下的一个百夫长,十分崇拜老侯爷,此次进京,心里一直惦记着老侯爷,想给老侯爷磕个头,您看……?”

“只是磕个头?”

“就磕个头。”

“看在你们这般诚心的份上,老身便帮你们问问。”

在老太君的支持下,沈七刀如愿见到了昔日的将领,老平南侯。

老侯爷告老多年,平日里在庄上种种花,钓钓鱼,喂喂鸡,日子十分悠闲,他的身上,也没了当年的杀伐之气,如今一身便装,跟寻常的老人没什么两样。

见到沈七刀,丝毫不意外。

“听老七说,淮之的枪法是你教的?”

“是草民教的。”沈七刀既激动又羞愧,“草民学艺不精,只教了几招皮毛,让老将军见笑了。”

“哈哈,说来我们也是有缘。”

老的曾在他麾下打仗,小的又拜他的侄子为师。

缘分二字,真是妙不可言。

话题一打开,加上两人都有共同的经历,很快便聊起来。

这边。

谢道珩则是交给沈淮一份关于黔中官员的资料,里面大概交代了总督、巡抚、各知府的背景。

另外,还有青阳郡的一个大概情况。

“人手够用么?”

“除了谢不二,弟子总共带了三十人,其中二十人中,有人可充当护卫、跑腿或打探消息。”

“为师再送你两人。”谢道珩拍拍手,就见两名精瘦的汉子从里间走来。

“这两位是同胞兄弟,父母已过世多年,也没其他姐妹,以后就由他们护你左右吧。”

谢道珩的话刚说完,高峰高川兄弟俩立即向沈淮行礼,“沈大人。”

“二位无需多礼,沈某后日便出发青阳郡赴任,这两天二位可自由行事,后天在春熙巷沈宅碰面即可。”

“多谢大人体恤。”

打过照面,两人很快退下。

沈淮拿出准备的方子,“老师,这是弟子根据【齐民要术】中制作酱清的方法改良而来的,新法酿出的酱味比现在的酱层次更分明,用途也更广。”

酱清主要用于珍贵菜肴的点染,增鲜提味。

改良后的酱清,可调味、上色、凉拌、腌制。

制作工艺有所不同,产出来的酱味也会有所不同。

谢道珩接过方子一看。

嗯,看不懂。

接着又听到沈淮说,“弟子原先想用黄豆榨油的,奈何黄豆出油太少了,十斤黄豆出不到五两油,所以弟子才动了改良酱清的心思。

没成想,竟成了。

老师手下能人多,此番献给老师正合适。”

柴米油盐酱醋茶。

京城的人,生活水平是最高的。

便是普通老百姓,逢年过节也会打点酱做菜,更别说那些酒楼了。

需求量很大。

沈淮想过自己做。

但是他手下没人,自己又要离京赴任。

最最重要的一点,做酱油需要大量的盐。

而盐,朝廷管控很严。

没有一定的权势和人脉,很难搞定。

所以,将方子送给老师是最合适的。

若老师和国公府不用,可以送给东宫。

若太子启用,方子自然而然就会用到官方酱园中,也不算埋没。

沈淮想到的,谢道珩也想到了。

“那为师便收下了。”

回到正院,沈淮将两个香方送给国公夫人。

“淮之身无长物,唯有对香道颇有研究,还望伯母莫要嫌弃。”

国公夫人懂香,一看香方便知晓沈淮谦虚了。

鹅梨帐中香有通经走络、安神助眠之效;闻中香既能舒缓情绪又能驱蚊。

二者的用料和调配,都是独家的。

可见是用心了。

“你有心了。”国公夫人笑的和煦,“此去黔中,路途遥远,你好好照顾自己,到了青阳,有什么难事,尽管带着身份牌去找附近的谢氏子弟,只要讲明身份,他们会给你方便的。”

谢氏的身份牌,沈淮确实有。

拜师时,谢道珩送的玉佩便是。

另外,他还有黎山亲传弟子的身份牌。

“多谢伯母关心,淮之不会堕了老师的威名的。”

走的时候,谢道珩又送了沈淮一把剑,“该出手时就出手,优柔果断乃为官大忌。

切记,万不可搜刮民脂民膏。”

沈淮郑重点头,“弟子谨遵老师教诲!”

回到沈宅,沈淮擦拭着剑身,又把跟随了自己多年的长枪拿出来。

谢知微和黄氏几人继续收拾东西。

翌日。

沈淮陪谢知微回了一趟谢家。

郑夫人拉着闺女说体己话,沈淮则是询问谢掌院,黔中有哪些谢家亲戚。

谢掌院表示,旁支的弟子没有,倒是有两个嫡支弟子在黔中为官。

一个是知县,一个是同知。

但距离青阳都比较远。

不过,他与黔中巡抚有些交情,政务上应该能行个方便。

但是,不会方便很多。

毕竟,两人的交情不多。

沈淮懂了。

有交情,但不多。

出了谢家,沈淮又去了黎山书院。

伯弦山长颇为意外,“不是要赴任青阳了么,怎么有空来师伯这?”

“此一去,不知何时归京,所以淮之想在离京前,多看一看师门。”

行,师伯陪你转两圈。”

伯弦山长说到做到。

真的陪沈淮在书院里转了两圈。

他学识渊博,对黔中各郡颇为了解,知晓沈淮要去青阳,还特意讲了青阳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特色美食。

说完这些,刚好转了两圈。

“师伯还有事,剩下的路,便由你自己走了。”伯弦山长走了两步,又叮嘱道,“你是嫡传弟子,出门在外,别堕了我们黎山的风骨。

有事,可到一隅书屋摇人。”

沈淮躬身作揖,“多谢师伯。”

回到沈宅。

沈淮问谢知微,“夫人可知一隅书屋?”

“知道。”谢知微点点头,“此书肆在京城有三家分号,夫君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来了?还是你在他们书肆定有书籍?”

“没想到还有分号。”沈淮故作惊讶,“回来的时候,正巧看到了,平时都没注意,这才问问。”

“夫君别看此间书肆不起眼,人家可厉害着呢。”沈知微道,“听父亲说,一隅书屋开遍大夏各郡,上县也有,实力非凡。

而且书肆每年还会捐助一些寒门学子。

每年乡试、会试,都会资助一些有缘人。

只是不知为何,名声一直不显。”

开到大夏各郡,却不出名,这就很有意思。

沈淮知道,闷声干事。

不需要名来彰显。

出发这日,萧策、谢云渺、谢长青和郑氏、王传盛、管家、各店掌柜等,均来相送。

胖姑娘、圆脸姑娘等几个头号铁粉,也折梅出城。

“沈大人,山高路远,您多保重!”

圆脸姑娘眼睛含泪,声情并茂,不知道的还以为沈淮是她情郎。

谢知微不知道为什么,很想笑。

但是,她憋住了。

看着递过来的梅枝,沈淮客客气气的接过,“多谢。”

其他姑娘见状,纷纷递上自己的梅花。

很快,沈淮满怀梅枝。

“沈大人,期盼你回京那日。”

众姑娘整齐划一的朝沈淮拘礼。

“诸位厚爱,淮之定当恪尽职守,不负青阳百姓,待归京之日,定请诸位喝一杯梅花酒。”

姑娘们再次回礼。

接着,萧策和谢云渺上前,与沈淮痛饮三杯。

“保重!”萧策拍了拍沈淮的肩,“等你走了,我也要去追求我的人生了。”

沈淮微笑,“祝你顺利。”

“谢啦!”

谢云渺没说什么,递给沈淮一个鸟笼。

里面装有两只信鸽。

沈淮笑道,“谢啦!”

这时,王传盛走过来,“一路珍重!”

“会珍重的。”沈淮给他倒了杯酒,“希望我回京之时,大家都在。”

“别人我不知道,我会一直在的。”

梅枝接了,饯行酒也喝了。

沈淮留下一首《离别》诗便离开了京城。

路上,谢知微似笑非笑的看着沈淮,“没想到夫君这般有魅力。”

沈淮笑而不语。

“那位胖姑娘,父亲是吏部员外郎,那位脸圆圆的姑娘,父亲是御史台的,还有……”

“停!”沈淮打断谢知微的话,“我跟她们没有任何不正常的行为,夫人若是因此吃醋,可就太冤了。”

谢知微眨眨眼,“妾身没吃醋呀,妾身只是与夫君说她们的家世,让夫君知晓,仰慕自己的人并非什么乱七八糟的人,而是一些官家小姐。”

“夫人理解就好。”

接着,又听谢知微讲,“妾身曾听夫子说过,你欣赏的人,身上藏着你认可的东西,你厌恶之人,同样藏着你的原则和底线。

在欣赏与厌恶之间,以人为镜,以己为尺,可明得失。”

沈淮听言,肃然起敬,“是我狭隘了。”

然后,正儿八经的给谢知微致歉,“淮之给夫人赔不是。”

谢知微捂嘴笑了。

笑容灿烂。

马车继续前行。

两人在路上有说有笑,路途似乎并没那么辛苦。

去青阳郡的路,跟去雍州郡的路,有一大半是相同的。

所以前半段沈淮是跟家人一起的走的,后面才分开。

“三郎。”

分道的时候,黄氏没忍住,抱住沈淮泪眼汪汪。

沈继业也不舍,但还是理智的拉住黄氏,“三郎是去为民请命的,又不是去干别的,你别这样。”

黄氏抱住沈淮的手更用力了,声音哽咽,“上任又不能随时回家,这一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我自己的儿子,我多看两眼怎么了?”

十分理直气壮。

沈继业:“……”

他还想说什么,却被沈淮眼神制止了。

“娘,今天风大,我们明天再走比较安全。”沈淮宽慰道,“等会我们去城中最好的酒楼吃饭,再去银楼给你和奶奶买镯子。”

林氏立即说道,“吃饭可以有,镯子就不用买了,银子你留到那边给知微买点好吃的。

你瞧瞧,她都瘦了。”

谢知微没出过远门,晕车得马车,半路又得了风寒,状态不是很好,已经咳嗽了几天,情况都没好转。

“奶奶,无碍的,咱家不差那点银子。”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沈家对她很不错,跟对待亲闺女一样。

二姑姐也好相处。

有什么说什么,从不耍心眼子。

婆婆也好说话,从没给她立规矩。

早上去请安,反倒被嫌弃。

后面还是夫君跟婆婆说:在京城,媳妇不给婆婆请安,传出去媳妇会被诟病,后面才改成初一和十五两日固定请安。

林氏继续道,“该省省该花花,你们到了那边,用到银子的地方还多着呢。”林氏说,“我跟你娘都有好几对镯子了,戴都戴不过来。”

谢知微见说不动,看向沈淮。

沈淮开口,“那便听奶奶的吧。”

说罢,看向谢不二,“你先去瞧瞧,定个靠窗的雅座。”

“是!”

谢不二走后,沈淮对高峰和高川说,“你们先回客栈休息吧,我们去吃个饭便回来。”

高峰和高川对视了一眼,便把马车赶回客栈。

酒楼。

靠窗雅座。

沈淮给沈七刀和沈继业倒酒,“爷爷和爹回去之后,一定要多买点荒地,作坊的生意,慢慢交给继亮伯和沈江哥打理,二姐呢,有空可以多研制一些肥料和农药。”

沈七刀点头道,“此事我回去会跟他们说的。”

沈杏没望嫁出去的沈月,“三郎,大姐养花比我强,她这边要往哪里使劲?”

“种些珍贵的品种,然后把心得写下来,等打出名气了,便把心得整理成册,货给那些喜爱花草的读书人或者闺阁小姐。”

沈杏抓重点:出书。

“我知晓了,回去便与大姐说。”

顿了顿,沈杏又说,“这段时间,我在京中也收集了许多书籍,回去就好好研究一番。”

“嗯,二姐的肥料,也可以放在水田里试试。”沈淮提供思路,“我们家不是开荒么,拿一两亩试试,要是成了,便是大功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