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武侠修真 > 素心传 > 第101章 行舟思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船转过河湾时,阿禾回头,看见烟雨楼的飞檐在雾里露着个角,像水墨画里被淡墨晕开的一笔。檐角的铜铃还在响,叮铃叮铃,声儿被晨雾滤得软绵,像苏燕卿总在她练笛走调时,凑在耳边说的那句“路上小心”。那声音里裹着水汽,带着苏燕卿袖口淡淡的松烟墨香,缠在阿禾的耳廓上,像根细得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船头的她,一头系着烟雨楼的窗棂。

她把那半块紫藤花糕放进嘴里,糊味混着紫藤的清甜漫开来,竟比蜜还甜。去年她第一次学着烤糕,火侯没掌握好,边缘焦得发苦,中间却还带着生面的涩。苏燕卿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接过她捧着的青瓷盘,指尖触到盘沿的热度时,轻轻“呀”了一声,却没说烫,只捻起最焦的那块,慢慢放进嘴里。“阿禾做的,带着手温呢。”她嚼得认真,嘴角沾了点焦黑的面屑,像落了粒星子,“苦里藏着甜,像咱们阿禾,看着倔,心却软得很。”那天阿禾蹲在灶台边哭了,不是因为烤坏了糕,是因为苏燕卿嚼到第三块时,悄悄把焦皮都剥下来,只吃中间的软芯,却还笑着说“越嚼越有滋味”。此刻眼泪落在糕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像三年前她落在苏燕卿月白衫上的泪——那时她刚被从码头带回,缩在烟雨楼的回廊角掉泪,背上的鞭痕还在发烫,是苏燕卿蹲下来,用沾了温水的帕子替她擦脸,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衫渗进来,说“哭吧,哭完就好了,以后这里就是家”。

船行得慢,像在水里打盹。乌篷船的竹帘被风掀起一角,阿禾坐在船头,看两岸的芦苇在雾里摇摇晃晃,苇穗上的白絮沾着露水,像苏燕卿弹琵琶时颤动的弦,软得能绕指。她摸出竹笛,笛尾的红绳在风里轻轻扫过手背,那痒意来得突然,像苏燕卿替她系绳时,指尖不经意蹭过的痒。去年初夏,苏燕卿就是这样坐在她对面,把红绳在笛尾绕了三圈,打了个雀儿结。“绳结要松些,”她指尖的薄茧擦过阿禾的手背,“笛身会热,太紧了,它会喘不过气的。”那时阿禾总笑她把笛子当人疼,此刻笛身在掌心渐渐温起来,倒真像有了呼吸,随着船的起伏轻轻颤着,像在应和两岸芦苇的絮语。

试着吹了段《折柳》,笛声在雾里打着转,尾音散得慢,惊起几只水鸟,扑棱棱地掠着水面往回飞,往烟雨楼的方向飞去了。阿禾望着鸟影消失在雾里,忽然想,这些鸟定是能飞回烟雨楼的。它们会落在廊下的紫藤架上,替她看看苏燕卿是不是还站在码头,是不是又对着她住过的那扇窗发呆——就像从前她练笛晚了,苏燕卿总会在窗下多留盏灯,灯芯跳得明明灭灭,映得窗纸上她的影子,像株刚抽条的竹。有次阿禾吹到月上中天,回头看见苏燕卿还坐在廊下,手里攥着件她的夹袄,指尖在袖口磨出了毛边。“灯亮着,就知道有人等你。”苏燕卿替她披上夹袄时,领口的盘扣蹭过她的下巴,“就像当年我等你师父,他总说夜里出诊晚归,看见院里的灯,就知道有人在替他温着粥。”

雾散时已是晌午,阳光像被打碎的金箔,铺满了水面,晃得人睁不开眼。船夫解了蓑衣搭在船舷上,木扣子撞到船板,发出“咚”的一声,倒惊得阿禾摸出苏燕卿画的绢纸。指尖划过上面的水纹,那墨迹被她摸得发滑,边角卷了毛,却还是暖的。她记得苏燕卿画水时,总爱用指尖蘸着清水在桌面上划,说“这样才能摸出水的软”。那天午后,烟雨楼的后院飘着栀子花香,苏燕卿把她的手按在桌面上的湿痕里,让她跟着水纹走。“你看,水是会绕着走的,”她的指腹贴着阿禾的指腹,慢慢划过一道弧线,“像人心,软了才容得下牵挂。”此刻船下的浪轻轻拍着船板,那起伏的纹路,竟和绢纸上的水纹一模一样——苏燕卿画到第三笔时,笔尖滴了滴墨,在水纹旁晕成个小小的圆点,像颗泪。阿禾当时问那是什么,苏燕卿望着窗外的紫藤架,说“是念想,落在水里,也沉在心里”。

岸边柳荫里传来吆喝声,一个穿蓝布衫的姑娘挎着竹篮,篮子里的栀子花开得热闹,白得晃眼,像堆着的雪。阿禾让船夫停了船,踩着跳板上岸时,鞋尖沾了点泥——像三年前第一次跟着苏燕卿走在烟雨楼的石板路上,她也是这样小心翼翼,怕弄脏了新鞋。那天苏燕卿牵着她的手,走得极慢,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映着两人的影子,像幅被水打湿的画。“别怕踩脏,”苏燕卿忽然停下来,往她鞋上泼了点廊下的积水,“脏了能洗,要是总踮着脚,倒容易摔着。”

买了两朵栀子花,一朵别在发间,花瓣蹭着耳廓,凉丝丝的;一朵用笛尾的红绳系着,挂在船头。花香漫开来时,阿禾忽然想起烟雨楼后院的栀子花丛,每到初夏就香得能醉倒人。苏燕卿总爱在清晨摘一朵,别在她的笛尾,说“这样笛声里就有花魂了”。有次她吹《鹧鸪飞》,花瓣忽然落在苏燕卿的琵琶上,苏燕卿没拂去,只笑着拨了个音,说“这是阿禾的花,要让它听会儿曲子”。那声音混着弦音,软得像浸了蜜,阿禾的笛音忽然就乱了,不是走调,是心里的浪涌得太急,让指尖都发了颤。后来她才知道,那天苏燕卿把那瓣花夹进了她的笛谱里,如今那页《鹧鸪飞》的音符旁,还留着点浅黄的印记,像句没说出口的话。

傍晚船泊在小镇的码头,青石板路被夕阳晒得发烫,踩上去像踩着暖炉。阿禾沿着街往里走,街边的馄饨摊支着蓝布棚,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白雾裹着葱花的香漫出来。老板娘系着围裙喊她“姑娘,来碗馄饨?”,她刚坐下,就听见邻桌的说书人拍着醒木开讲,说的是《白蛇传》,讲到白素贞在西湖断桥遇见许仙,那先生呷了口茶,慢悠悠道“这西湖的水啊,最是养情分,不然怎会让千年蛇妖,也恋上人间烟火”。

阿禾忽然摸出那片压干的紫藤花,放在油腻的桌面上。那是去年暮春,苏燕卿替她梳发时,落在发间的一朵,她偷偷夹在《折柳》的笛谱里,如今花瓣紫得发暗,纹路却还清清楚楚,像苏燕卿给她梳的辫子,每一缕都记得分明。花影被灯笼的光拉得细长,像个小小的“等”字。

“姑娘也爱听这故事?”说书人歇脚时过来讨水喝,看见那片花,眼里露出些讶异。他指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黑泥,递过来的粗瓷碗沿却擦得发亮。

阿禾点头,指尖摩挲着花瓣的纹路,像在摸苏燕卿绣在她袖口的紫藤花——针脚密得看不见线,却藏着苏燕卿熬了三个夜晚的灯油。“我要去西湖。”

说书人笑了,皱纹里盛着夕阳的光,像盛着一汪陈年的酒。“西湖的水是甜的,喝一口能想起心里的人。”他往碗里续了热水,水汽模糊了他的眉眼,“姑娘要是去了,记得在断桥上站站,说不定能听见水里有人喊你的名字。”

阿禾想起苏燕卿曾指着话本里的西湖图,说“江南的水养人,你喝多了,眼睛里的光会更亮”。那时她趴在苏燕卿的膝头,看画里的断桥像弯月牙,苏燕卿的手指划过桥面,说“这里曾有个人,等了另一个人一千年”。阿禾问“等得到吗”,苏燕卿没回答,只把她额前的碎发别到耳后,指尖的温度落在耳廓上,像颗小小的太阳。原来苏燕卿早就把西湖的水,装进了她心里,让她走再远,舌尖都留着这份甜——像那年她咳嗽,苏燕卿给她煮的冰糖雪梨,川贝碾得极细,梨肉炖得入口即化,甜得能润到心里最皱的那道褶子里。

夜里躺在船舱里,船板随着水波轻轻晃,像小时候被苏燕卿抱在怀里摇。水声哗哗的,像苏燕卿在她耳边梳头时的絮语。她总爱边梳边说“阿禾的头发好,又黑又亮,像瀑布”,木梳划过发丝,沙沙的响。其实阿禾知道,是她梳得轻,怕扯疼了她——有次她自己梳,扯掉了两根头发,蹲在地上哭,苏燕卿捡起来,用红绳系了个小结,放进她的梳妆盒,说“阿禾的头发金贵着呢,一根能系住一颗星”。后来那两根头发成了她的护身符,此刻正躺在贴身处的锦囊里,隔着布帛,贴着心口的温度。

她摸出苏燕卿送的绢纸,借着月光摸到画中的西湖,苏燕卿在湖边画了个小小的人影,梳着双丫髻,发间别着朵紫藤花——那是她,连鬓边的碎发都画得仔细,有一缕调皮地翘着,像她总也按不下去的倔强。画的角落有行小字,是她从前没摸出来的,借着月光一看,原来写着“此去经年,盼卿似湖光,岁岁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