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第三卷 秋成章 金德铸质白毫现第十三回 立秋容平·金气铸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卷 秋成章 金德铸质白毫现第十三回 立秋容平·金气铸形

第十三回 立秋容平·金气铸形

壹·孟秋启节:太簇应律,天地始肃

戊申年孟秋初七,天刚破晓,昆仑山悬圃的瑶池中腾起缕缕白气,如万条素练绕着九层瑶台翻涌。西王母扶着瑶柱望向东方,见少阳气已敛,太白星在寅位闪耀如银钉,正是「太簇之律应钟」的时刻。她袖中玉蝉突然振翅鸣叫,惊起一池金鳞鲤鱼——那是掌管秋时的「素鸾钟」在应和天象。钟鸣九声里,瑶台四周的「三危神桂」纷纷飘落金叶,叶片触地即化为白露,在青玉阶上聚成「秋」字纹样。

「阿环,取我的『白霜氅』来。」西王母转身唤道,声线如昆仑雪水般清冽。青鸾童子早已捧着鹤氅候在阶下,这氅用三百六十片天山雪羽织就,每片羽管里都封着去岁秋霜,此刻在晨露中显出冰纹般的花样。她披氅时,袖口坠着的「庚辛金铃」轻响,惊得悬圃外的毕方鸟收敛起赤羽,化作点点火星没入云层——秋金当令,阳火须藏。金铃共十二枚,对应十二律吕,随着她的动作奏出《白霫》古调,竟引来一群衔着玉简的玄鸟,绕台三匝后向西方飞去。

东方地平线上,东王公骑着乘黄兽踏过弱水,手中「苍龙杖」挑起七重彩幡。幡上绣着「立秋三候」:初候凉风至,幡角便有冰晶凝结;二候白露降,幡面浮现莹莹露珠;三候寒蝉鸣,幡中竟传出隐隐蝉噪。他远远见西王母站在瑶台上,银钗上的「月精石」与自己冠上的「日华珠」遥相辉映,不由得朗笑:「王母今日亲临,这秋气铸形的盛事果然不同凡响。去年你用不周山玄铁铸气,今年又要出新意了?」他的乘黄兽踏水而行,每一步都在水面印出「金」字符文,弱水顿时凝结成琉璃般的冰晶大道。

西王母抬手拂过瑶柱上的「云篆刻度」,见卯时三刻的标记已被金光照亮,方道:「今岁戊申,岁运太徵,火盛金衰,须以『重浊沉降』之法固本。东君且看——」她袖中飞出十二面小旗,分别书着「阳明燥金」「太阴湿土」等字样,插在瑶台四角,顿时有金气从地脉涌出,在人参王周围形成旋转的金色气旋,气旋中隐约可见肺脏的虚影开合。

贰·白泽之羽:瑶池炼粉,天河取水

西王母挥袖招来「药栏仙吏」,只见十二位绿衣童子抬着玉匣鱼贯而入。匣中躺着三千年一现的「人形参王」,茎叶犹带着昆仑雪脉的寒气,七片掌状复叶在晨风中轻颤,叶边火纹已褪成浅红,正待金气淬炼。参王根部缠绕着「赤练索」,那是用端午午时的赤绳浸过三载秋露制成,专为镇住夏火余韵。

「去岁冬至埋的『金箔种』可发了?」西王母问道。首座仙吏开启另一只青铜鼎,鼎中金光腾起,竟是万片金箔叠成的「金莲台」——那是用昆仑山黄金砂掺和天河水,经三百六十日月光曝晒而成。每片金箔上都刻着小如蚊足的《黄庭经》片段,在鼎中发出嗡嗡轻响。东王公抚掌叹息:「此等『太阴炼阳法』,也就王母能施为。这金箔吸足月华,正合秋金从革之性,只是...」他忽然捻动苍龙杖上的「五运珠」,「今岁火盛,需加些『水精』调和,免得金气过燥。」

说话间,西王母已取出「白泽之羽」。这羽来自昆仑山巅的白泽兽,浑身莹白如羊脂,羽棱间隐约显出「山海经」纹路,尾端还沾着些许「辟尘砂」。她将羽尖浸入天河水调和的金箔浆中,忽然皱眉:「天河水少了三分,难道是织女又取去浣纱?」东王公笑道:「不妨事,某带了东海『金鳌涎』来凑数。」说着从兽鞍上解下琼壶,倾出透明胶体,竟在玉盘中凝成七颗露珠,每颗都映着龙宫珊瑚林的光影。那金鳌涎遇风便化作细鳞,鳞片上刻着「壬癸」水纹,与金箔浆相遇时,竟发出冰炭相击的轻响。

两位上神以法力调和金浆,西王母结「白虎印」,东王公结「玄武印」,一刚一柔两股气流在玉盘中旋转。金浆先化作雪花状,继而凝结成珠,最后竟变成流动的金沙,每粒金沙都映出参王的虚影。西王母执羽蘸浆,飞身跃至参王上方,如天女散花般在每片叶尖点染三笔。但见羽过处,叶脉间金线游走,竟如肺经图谱般清晰,叶缘火纹尽褪,生出细密白毫,在阳光下莹莹似雪——此乃「金气铸形,燥邪化露」之象。当她点染到第七片叶时,白泽羽突然发出清越鸣叫,参王茎叶竟同步发出「商音」,与瑶台金钟共鸣,震得悬圃外的「三珠树」纷纷落下珍珠般的果实。

叁·肺华成象:须转莹白,芦碗承露

东王公趁机查看参王根部,不由得抚掌称奇:原本水红色的须根已转为象牙白,根须上凸起的「肉芽」竟化作鳞片状,层层叠叠如兽甲覆体,鳞片间隙中还透出淡淡珠光。「妙啊!肺主皮毛,这鳞甲正是皮肤腠理的外应。」他屈指弹出三道青气,绕着参根画出「太阴符」,须根瞬间长出寸许,末端竟开出细小的「毛窍」,如肺泡般轻轻张合,每开合一次,就有一丝金气吸入根中。

西王母落下瑶台,见主根顶端的「芦碗」已初现形态,却皱起眉头:「秋露未足,如何承装?」东王公摇晃苍龙杖,杖头「秋分铃」响起,远处云层翻涌,竟落下阵阵细雨。童子们忙用「承露盘」接取,那雨丝竟分作三色:青者为春气,赤者为夏火,白者为秋金。西王母指尖一点,青赤二色尽皆滤去,只留纯白露珠坠入玉瓶。她将露珠倾入芦碗,那露珠竟悬在碗中不坠,映出参王茎叶的倒影,宛如微型天池,池中还隐约可见「肺朝百脉」的光影流转。

「且慢!」东王公突然伸手阻拦,「今岁戊申年,岁运为太徵火,金气当令而火气不退,须防『火乘金』之变。」说着从袖中取出「五运六气盘」,转动盘上干支,果然见「少商」位泛出红晕,盘中「火克金」的卦象闪闪发亮。西王母闻言,从发间取下「庚辛钗」,钗头金龙张口吐出一粒「白金丹」,投入芦碗中。丹药遇露即化,形成金色涟漪,涟漪中浮现出肺经的「中府穴」至「少商穴」路线,最后凝成「清金润燥」四个古篆,绕碗三匝后没入参根。

此时参王突然发出微光,七片复叶分别对应北斗七星方位,叶尖白毫连成斗柄形状,指向瑶台正南方。东王公见状笑道:「此乃『斗建指申』之象,秋气已成,正合《素问》『容平』之旨。」他随手摘下一片金桂叶,吹口气化作「天平秤」,称量参王散发的金气,秤杆竟指向「七十二铢」——正是秋金七十二日之数。

肆·邪祟惊扰:赤虫窃气,白泽镇凶

正当参王焕然一新之际,悬圃外突然传来兽吼。西王母抬眼望去,见西方天空涌来乌云,云中有无数赤红小虫盘旋,所过之处,瑶台琼花纷纷枯萎,就连「三危神桂」的金叶也瞬间变黑卷曲。「是『赤魃虫』!」东王公挥动苍龙杖,杖头苍龙啸叫着喷出霜气,却见虫群遇霜反活,化作火红流星袭来,虫群前端竟聚成狰狞的鬼脸形状,口中喷出赤焰,烧得悬圃栏杆「滋滋」作响。

西王母竖起白泽羽,羽尖金芒大盛:「此虫吸金气为食,定是西方肃杀之气过戾所化,与今岁火盛金衰之运相呼应。」她掐诀念诵《大洞金经》,悬圃四周顿时升起金色光墙,光墙上浮现出「金生丽水」的符文。赤魃虫撞在光墙上发出尖啸,竟汇聚成「旱」字形状,显见是上古旱魃残魂作祟,虫群中还传出沙哑的笑声:「金气将衰,吾当为王!」

「且看本王的『白泽镇凶阵』!」东王公将五运六气盘掷向空中,盘中飞出青、赤、黄、白、黑五道气柱,在虫群中筑起五行阵法。青色气柱化身为青龙,卷动东风吹散虫群;赤色气柱化身为朱雀,口吐真火焚烧旱魃虚影;黄色气柱化身为麒麟,踏碎「旱」字残魂;白色气柱化身为白虎,利爪撕裂虫云;黑色气柱化身为玄武,龟甲挡住赤焰。西王母趁机以白泽羽画符,参王茎叶上的白毫突然纷纷竖起,化作千万道细针射向虫群,每根针上都刻着「斩邪」二字,针尖还沾着金箔浆。

金针刺入赤魃虫体内,顿时爆出白色烟雾,虫群发出此起彼伏的尖鸣,如热油泼雪般纷纷坠落。坠落的虫尸在悬圃外堆成小山,竟化作黑色土壤,土壤中长出白色曼陀罗花,每朵花上都有「唵嘛呢叭咪吽」的梵文流转——这是白泽之气净化邪祟的迹象。经此一役,参王竟微微颤动,叶面上的「肺经图」闪动不已,芦碗中的秋金露也泛起涟漪,露珠表面浮现出细密的波纹,宛如肺脏呼吸的节奏。

东王公擦去额间冷汗,笑道:「好个火邪借虫为形,若不是王母的白泽羽镇住根本,险些坏了大事。」西王母凝视着虫群退去的方向,只见西方天际隐约有「庚辛」二字闪烁,方道:「此乃金气自御其邪,可见参王根基已稳。东君可闻,虫鸣中竟有『商音』?这是金气胜火的征兆。」果然,远处传来悠悠钟鸣,与参王茎叶的共鸣相和,竟是昆仑山深处的「太簇钟」自发应和。

伍·容平大成:华实既成,气肃神清

时至正午,太阳行至轩辕十四星位,正是「日中金旺」之刻。西王母与东王公并立瑶台,双手结「卯酉成金印」,齐声唱喏:「金德铸质,白毫显形,肺华既就,万物容平!」但见参王茎叶尽展,七片叶子分别对应「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五穴,加上「中府、云门」两穴,竟暗合肺经七穴之数,每片叶子的叶脉都化作金色经络,叶尖白毫垂落如帘,形成天然的「华盖」之象。

最奇异的是参王根部,主根化作「肺叶」形状,五个分岔如肺叶舒展,表面布满细密的「肺泡」状凸起,须根上的鳞片竟隐约组成「呼吸吐纳」的动态纹路,仿佛有气流在根须间循环。东王公以法力显化人形,指着参根对仙吏们道:「诸位看这『芦碗』,形如肺窍,秋金露便是『津液』,将来入药,可泻肺中之燥,滋肾水之源。若配合『尺泽穴』艾灸,更能收『金生水』之效。」他随手折下一根须根,须根断口处流出白色浆液,竟在空气中凝成「霜花」,散发着薄荷般的清凉气息。

西王母取出「玉函」,准备将参王封存。玉函上刻着「秋」字蝌蚪文,四角镶嵌着「辰砂、雄黄、雌黄、硫黄」四味金石,专为镇住金气外泄。忽有青鸾衔来天书,她展开一看,竟露出笑意:「玉帝有旨,此参王将作为『秋时礼物』赐予人间名医,助其疗愈肺痈之疾。」东王公击掌称善:「正该如此,金气肃降,本就该泽被苍生。去年赠予张仲景的『冬至参』治好了建安大疫,今年这『立秋参』想必也能留下佳话。」

说话间,参王突然散发异香,竟在叶间结出三颗莹白种子,种皮上布满金丝网纹,每颗种子都对应「上中下」三焦之位。西王母抚摸种子叹道:「此乃『金华种』,待来年春分播种,可生『金气参』,专医皮肤诸疾。种皮上的金网是『络脉』之象,将来入药可通利皮毛经络。」说着将种子收入玉瓶,瓶中顿时升起三朵金色莲花,托住种子缓缓旋转。

东王公牵过乘黄兽,回望悬圃中亭亭玉立的参王,见其叶尖白毫在阳光下如霜似雪,根须间金气萦绕,宛如缩微的金秋世界。他长啸一声,策兽踏过弱水,声音飘扬在昆仑云端:「待得冬至阳生,再与王母共炼水德,岂不快哉!」乘黄兽踏过之处,弱水重新化为流动的碧波,水面上漂浮着参王的倒影,竟化作「肺」字形状,久久不散。

陆·炼药余韵:五行生克,法理暗藏

仙吏们收拾器具时,西王母忽然指着玉盘中剩余的金箔浆道:「此浆可不能浪费。」她挥手将金浆洒向悬圃外的「不死树」,树干顿时生出金色纹路,叶片化作肺叶形状,树下竟长出一丛「白茅」,茅根上凝结着金浆滴,正是「金克木,木疏土」的具象。东王公见状,也将剩余的金鳌涎倒入「醴泉」,泉水顿时泛起金鳞,喝上一口,竟能平喘止咳——这是「金生水」的妙用。

「诸位切记,」西王母对药栏仙吏们正色道,「今岁炼参用了『金气沉降法』,但逢『金不及』之年,需加『土气培金』之法,可用昆仑黄土调和秋露。若遇『金太过』之年,则要佐以『火克金』之术,取南方赤铜为引。」仙吏们纷纷记下,为首的青鸾童子忽然问道:「若遇『木反侮金』之年,当如何?」西王母微微一笑:「木侮金者,金虚而木盛也,当用『金实则制木』之理,以白泽羽画『金刀符』镇之,正如今日之事。」

此时,瑶台四周的「秋」字白露渐渐蒸发,化作「气肃而神清」四个大字,融入参王体内。西王母取出「八景舆」,准备送参王下界,忽见参王茎叶上的白毫纷纷飞向天空,聚成「健康」二字,良久方散。东王公在云端遥遥望见,笑道:「此乃『民心所念』,可见金气之德,早已深植人间。」

尾声·人间应验:医者得参,痈症立愈

七日后,江南名医叶天士夜梦一白衣女子,手持参王笑道:「吾乃西方金母使者,此参可医肺痈,慎勿轻传。」醒时但见案头摆着玉匣,开启时异香扑鼻,里面正是那株立秋时铸形的参王,参叶上的白毫竟在月光下轻轻舞动,宛如活物。匣底有玉简一枚,刻着「清金化腐,以露润之」八字。

当日适有贵胄患肺痈,咳血不止,面色如金,脉来「浮而涩」,正是「金气被困」之象。叶天士沉吟良久,取参须三寸,配桑白皮、地骨皮、麦冬、阿胶,以秋金露煎药,药汤呈琥珀色,表面浮着一层金箔般的油光。患者服药后,顿觉喉间凉爽,如饮冰雪,至夜半竟咳出脓血半盆,其中夹杂数片金箔状物,每片上都有细密孔洞——此乃金气肃杀,化腐生新之象。

三日后,患者能坐起进食,舌苔由黄转白,脉转「浮而滑」。叶天士再以参根切片,配「百合固金汤」调理,半月后患者肺痈尽愈,面上竟生出「金气之光」,白里透润,连多年的皮癣也随之消失。患者感其神效,欲以千金购求剩余参根,叶天士却摇头道:「此乃天赐神药,岂可用金银衡量?」

叶天士将参王余根种于药园,以「戊己土」培基,「壬癸水」浇灌。来年春分,参苗破土而出,茎叶白毫纤长如丝,根须上鳞片分明,敲击竟有金属之声。他将此参命名为「秋金参」,凡遇肺燥咳喘、皮痹瘙痒之症,以此参入药,往往一剂知,二剂愈。民间传说,每当立秋时分,药园上空会浮现金色华盖,正是西王母当年炼药的余韵。

从此,每到立秋,天下医者皆望昆仑方向焚香,感谢金气铸形之功。而那「金华种」也在人间繁衍,其种子落地之处,必生「金气参」,成为中医「以形补形」的典范。世人但知参能补气,却不知这立秋之参,暗含「容平」之道——非仅收敛肃杀,更在肃降中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智慧,正如《素问》所言:「秋气者,上逆而不下,能为心痹。顺之则气收,逆之则气散。」此参之妙,正在于收散之间,调得金气平和,护得肺脏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