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乡野传薪·农圃藏智
一、江南农舍“驱虫记”
清嘉庆年间,无锡县东亭镇,农户周福安家的麦田,每到初夏便遭虫害,麦穗被啃得残缺不全,收成大减。周福安试过多种方法,撒石灰、燃艾草,都不管用,急得整日愁眉不展。
一日,他到镇上“德仁堂”买药,见掌柜阿明(沈仲山的徒弟)正在晾晒补骨脂籽,便随口说起麦田虫害的事。阿明听后,想起师父留下的《德仁堂药钞》中记载“补骨脂籽可拌麦种,防虫害”,便说:“周大哥,你不妨试试用补骨脂籽磨粉,拌在麦种里播种,或许能管用。”
周福安半信半疑,按阿明说的,取来晒干的补骨脂籽,用石磨磨成细粉,与麦种拌匀,播入田中。没想到,这年夏天,他家的麦田竟几乎没有虫害,麦穗饱满,收成比往年翻了一倍。邻居们见了,都来请教,周福安便将“补骨脂拌种”的方法告诉大家。
次年,东亭镇大半农户都用了这个方法,麦田虫害大大减少。有人好奇地问阿明:“补骨脂是治病的药,怎么还能驱虫?”阿明笑着说:“草木之性,本就多样,补骨脂性温,气味辛香,虫子不喜这味道,自然就不来了。这是老祖宗在田里摸索出来的智慧,比书本上的法子还实用。”
后来,无锡县的农书《锡金农谭》中,专门记载了“补骨脂拌麦种防虫害”的方法,还写道:“此法治虫,无农药之害,且能让麦种出苗健壮,实乃农人之福。”
二、蚕农“护腰方”
东亭镇不仅种麦,还盛产蚕丝,蚕农们每年春蚕、夏蚕、秋蚕三季,都要长时间弯腰采桑叶、喂蚕,许多人患上了“蚕农腰”——腰脊酸痛,久坐久站都难受。周福安的妻子便是如此,每到蚕季,便痛得直不起腰,连采桑叶都要家人帮忙。
周福安想起阿明说补骨脂能治腰痛,便到“德仁堂”买了些盐炒补骨脂,按阿明教的方法,与核桃一同煮水,让妻子每日饮用。同时,他还用补骨脂粉与芝麻油调和,制成药膏,每晚给妻子敷在腰上。
起初,妻子觉得药味太浓,有些抵触,没想到三天后,腰就不那么痛了;一周后,竟能正常采桑叶、喂蚕。她高兴地对其他蚕农说:“周福安给我用的补骨脂,比贴膏药还管用,你们也试试!”
蚕农们纷纷效仿,到“德仁堂”买补骨脂,阿明便教大家制作“补骨脂护腰膏”:补骨脂粉、杜仲粉、生姜末,用芝麻油熬成膏,敷在腰上,用布包扎,每日一换。蚕农们用后,都说效果好,“蚕农腰”的毛病大大减少。
有位老蚕农感慨道:“咱们蚕农靠腰吃饭,这补骨脂就是‘护腰符’啊!以前只知道它能驱虫,没想到还能治病,真是个宝!”阿明笑着说:“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草木既能护田,也能护人,就看咱们会不会用了。”
三、秋社“养生宴”
每年秋收后,东亭镇都会举办“秋社”,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村民们会各自带上自家的特色吃食,聚在村头的打谷场,共享“养生宴”。周福安一家,总会带上“补骨脂核桃糕”——将补骨脂粉、核桃碎、糯米粉混合,加蜂蜜拌匀,蒸成糕,香甜软糯,又能暖肾强骨。
这年秋社,周福安的妻子将“补骨脂核桃糕”端上桌,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糕看着就好吃,是什么做的?”有人好奇地问。周福安笑着说:“里面加了补骨脂粉,既能当点心,又能治腰腿痛,大家尝尝!”
村民们尝后,都赞不绝口。有位患“老寒腿”的老人,吃了两块糕,觉得膝盖暖暖的,说:“这糕比吃补品还舒服,往后得多做些!”周福安便将做法教给大家:补骨脂籽盐炒后磨粉,与核桃碎、糯米粉按1:2:3的比例混合,加适量蜂蜜和温水,揉成面团,做成小糕,上笼蒸20分钟即可。
此后,“补骨脂核桃糕”便成了秋社“养生宴”的必备吃食。村民们还根据自家口味,加入芝麻、红枣等,衍生出不同的花样。阿明也常来参加秋社,见大家用补骨脂做点心,欣慰地说:“补骨脂从药铺走进农舍,从治病变成养生,这才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啊!”
四、私塾“启蒙食”
东亭镇有一所私塾,先生姓王,年过六旬,教书育人四十余年,深受村民敬重。他常说:“孩童是幼苗,得好好养护,不仅要教他们读书,还要让他们身体结实。”
见村里许多孩童体弱,易感冒、盗汗,王先生便向阿明请教食疗方。阿明说:“补骨脂性温,能固表止汗,与山药、莲子配伍,既能暖肾,又能健脾,适合孩童食用。”王先生便按方制作“补骨脂健脾粥”:补骨脂(盐炒)一钱、山药三钱、莲子二钱、小米适量,一同煮粥,每日清晨给私塾的孩童们食用。
孩童们起初觉得粥里有药味,不爱吃,王先生便给他们讲补骨脂的故事:“这是咱们江南的‘壮骨草’,吃了能像小牛犊一样结实,还能记住更多书里的话。”孩童们听了,都好奇地尝起来,渐渐爱上了这碗粥。
半年后,私塾的孩童们果然身体结实了许多,感冒、盗汗的少了,读书也更有精神。家长们都感激地对王先生说:“先生不仅教孩子读书,还让他们身体变好,真是费心了!”王先生笑着说:“这都是补骨脂的功劳,它是草木,却能帮咱们养出好娃娃,真是灵物。”
后来,王先生还将“补骨脂健脾粥”的做法写在私塾的黑板上,让家长们带回家给孩子做。他说:“学问要靠积累,身体也要靠养护,补骨脂教会咱们的,不仅是治病的法子,还有‘润物细无声’的养护之道。”
五、药农“识草歌”
东亭镇周边的山上,有许多野生补骨脂,药农们每年都会上山采收,卖给“德仁堂”。为了让年轻药农准确辨认野生补骨脂,老药农们编了一首“识草歌”:“山边向阳处,生长补骨脂。茎细多分枝,叶小锯齿密。花小呈蝶形,淡紫藏叶底。籽熟褐如珠,采在霜前时。辛香能驱虫,温性能治疾。农舍当食养,书斋寄情思。”
年轻药农们背着竹篓上山,边走边唱“识草歌”,很快便学会了辨认补骨脂。有个年轻药农叫阿牛,第一次上山时,误将一种野草认成了补骨脂,老药农便指着野草说:“你看,这草的花是白色的,补骨脂的花是淡紫色的;这草的籽是黑色的,补骨脂的籽是褐红色的,记住‘识草歌’里的话,就不会认错了。”
阿牛按老药农说的,对照“识草歌”,果然很快就认准了补骨脂。他采收时,还特意留下一部分籽实,撒在山边向阳处,说:“老祖宗说‘采草留种’,咱们得让补骨脂在山上一直长下去,造福后人。”
老药农们见年轻药农如此用心,都很欣慰。他们说:“这‘识草歌’是咱们药农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写在书里,却比书还管用。补骨脂的智慧,就藏在这歌声里,藏在咱们的手脚上。”
第四卷 医文汇韵·岁月留香
一、药铺“诗画壁”
清道光年间,无锡“德仁堂”药铺换了新掌柜,是阿明的徒弟沈承业。他不仅继承了祖辈的医术,还喜好诗画,常与文人雅士往来。为了让药铺更有韵味,他在药铺的墙壁上,画了一幅“补骨脂图”——溪畔药圃中,补骨脂迎风摇曳,一位老掌柜正带着学徒采收籽实,旁边题着黄景仁的“补骨脂香飘旧梦,胡桃肉冷忆前欢”。
这幅“诗画壁”吸引了许多文人前来观看,有人还在壁上题诗,称赞道:“药香墨韵共徘徊,褐珠一粒寄情怀。莫道医家无雅趣,也将诗思入药斋。”沈承业见大家喜欢,便常在此举办“药诗会”,邀请文人们品尝补骨脂茶,讨论补骨脂的用法与诗意。
一次“药诗会”上,有位文人问:“沈掌柜,补骨脂既是药,又是诗中意象,你觉得它最珍贵的是什么?”沈承业指着“诗画壁”说:“它最珍贵的,是能在‘医’与‘文’之间架起一座桥。医者用它疗疾,文人用它寄情,百姓用它养生,不同的人都能从它身上得到所需,这便是草木的大智慧。”
二、县志“灵草录”
无锡县重修县志时,编修者听闻“德仁堂”补骨脂的故事,特意前来采访沈承业,要将补骨脂写入县志的“物产篇”。沈承业取出祖传的《德仁堂药钞》,将补骨脂的种植、炮制、用法,以及民间的食疗、驱虫等经验,一一告知编修者。
编修者听后,感慨道:“补骨脂虽小,却蕴含着这么多智慧,既有医家的实践,又有文人的诗意,还有农人的经验,真是‘一草融三境’啊!”他在县志中写道:“补骨脂,县境多有种植,性温,入肾经,盐炒为佳。能治腰膝冷痛、五更泄泻,拌麦种可防虫害,与核桃配伍可作养生食。文人以其寄情,农以其护田,医以其疗疾,为县境灵草之一。”
县志修成后,沈承业特意买了一本,放在药铺的案头。他说:“补骨脂从口传心授,到写入药钞,再到载入县志,这是对祖辈智慧的传承,也是对草木之功的认可。往后,后人翻开县志,便知这株灵草,曾护佑过一方百姓,承载过一段时光。”
三、医者“传薪诺”
沈承业晚年时,将《德仁堂药钞》与收集的补骨脂验方,一同交给徒弟,叮嘱道:“补骨脂的学问,不在纸上,而在‘实践’与‘心’。既要会炮制、会配伍,治好患者的病;也要懂它的性情,知道它能寄情、能养生,让它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他带着徒弟来到药圃,指着补骨脂说:“你看这草,年年枯荣,却总能在霜前结出饱满的籽实,就像咱们医者,不管时光流转,都要守住‘治病救人’的初心。补骨脂教会咱们的,不仅是医术,还有‘温厚待人’的道理——它性温,能暖人腰膝;咱们行医,也要暖心扉。”
徒弟望着师父鬓边的白发,又看了看药圃中摇曳的补骨脂,郑重地点头:“师父放心,我定将补骨脂的用法与心意,一同传下去,让‘德仁堂’的铜铃,永远为百姓而响。”
沈承业笑着点头,拾起一粒褐红的补骨脂籽,放在手心,似有药香与墨香,皆随这粒籽实,融入江南的暮色中。
四、文人“忆旧笺”
无锡文人秦湘业,与沈承业交好,常来“德仁堂”品茶论诗。一日,他看到药铺的“诗画壁”,又闻着补骨脂的香气,想起自己年轻时在京城求学,也曾用补骨脂缓解读书之累,遂提笔写下《骨脂忆旧笺》:“忆昔京华客,药囊伴书灯。香飘驱夜冷,籽暖慰孤征。归卧江南宅,犹思故友情。一草承今古,悠悠岁月明。”
沈承业见了,感慨道:“秦兄这笺,写出了补骨脂的‘时空之味’啊!它从明代的药铺,到清代的书斋,从医者的案头,到文人的笔下,承载的不仅是治病的智慧,还有人情与岁月。”秦湘业笑道:“是啊,这株草就像一位老友,不管时隔多久,只要闻到它的香气,就能想起过往的人与事。”
后来,《骨脂忆旧笺》被收录在秦湘业的文集中,流传开来。有人读了,便到“德仁堂”买补骨脂,说:“想尝尝这‘能忆旧的草’是什么味道。”沈承业便笑着为他们介绍,补骨脂的故事,也随之被更多人知晓。
五、寒夜“暖药情”
一年深冬,无锡下了场大雪,气温骤降,许多百姓因受寒患上了腰腿痛。“德仁堂”药铺的补骨脂一时供不应求,沈承业便带着徒弟,连夜炒制补骨脂籽,熬制“骨暖膏”。
雪夜的药铺,灯火通明,铜杵捣药的声音与药香交织。一位老妇人冒雪而来,说老伴腰腿痛得厉害,无法下床。沈承业连忙包好补骨脂籽与“骨暖膏”,跟着老妇人冒雪前往。到了老妇人家,他亲自为老人敷药,又叮嘱用法,直到老人疼痛缓解,才踏着积雪返回药铺。
回到药铺时,天已微亮,沈承业的眉毛、胡须上都结了霜,双手冻得通红,却笑着对徒弟说:“能让百姓在寒夜中暖暖和和的,这点苦算什么。补骨脂性温,咱们行医的,也要有这温厚之心,才能不负这株灵草。”
徒弟看着师父,又看了看案头的《德仁堂药钞》,似懂非懂。多年后,当他成为“德仁堂”掌柜,在雪夜为百姓送药时,才明白师父的话——补骨脂的香气,不仅能暖人身,更能暖人心,这便是“草木有情,医者有心”的真谛。
上卷的故事,在江南的雪夜与药香中落下帷幕。补骨脂从明代药铺的铜铃下走来,在清代文人的诗笺中停留,在乡野农圃的烟火里扎根,以其温厚之性,既疗人身之疾,亦承岁月之痕。下卷的篇章,将随这缕辛香,飘向更远的时空,见证更多“医”与“情”的交织,让这株“记忆之草”,继续在时光中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