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脂忆旧:药香载梦记(下卷)
第五卷 乱世传薪·药囊承志
一、烽火药铺“续命方”
民国二十年,日军侵华战火逼近江南,无锡“德仁堂”药铺掌柜沈砚秋(沈承业之孙),看着祖传的《德仁堂药钞》与药圃中摇曳的补骨脂,眉头紧锁。战火纷飞,药材匮乏,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染上风寒与骨痛,却无药可医。沈砚秋咬牙决定,将药铺中的补骨脂籽筛选出来,炒制后分装成小包,免费分发给逃难的乡亲。
一日,逃难队伍中,一位妇人抱着高烧不退的孩童哭诉,孩子不仅发热,还伴腰腿抽搐,似是“寒邪入络”。沈砚秋诊脉后,发现孩童脉象沉细,舌苔白腻,是“肾阳虚衰,寒凝筋骨”之症。他取来炒补骨脂籽,与生姜、葱白一同煮水,撬开孩童牙关慢慢灌下,又用补骨脂粉与芝麻油调和,敷在孩童腰脊处。
次日清晨,孩童高热渐退,抽搐停止。妇人跪地致谢,沈砚秋扶起她,塞给她一包补骨脂籽:“这籽炒香后,每日给孩子吃几粒,能温肾强骨,防再犯病。”他还教乡亲们简易炮制法:“柴火炒至籽壳开裂,闻着辛香就成,不用盐炒,应急也管用。”
战乱中,沈砚秋带着学徒,推着装满补骨脂与其他草药的小车,跟随逃难队伍义诊。药囊中的补骨脂,成了“续命药”,治好的不仅是病痛,更给了乡亲们活下去的希望。他在日记中写道:“补骨脂性温,能暖人腰膝;医者心温,能暖人岁月。纵使烽火漫天,这缕药香,不能断。”
二、破庙“识草课”
逃难途中,队伍在一座破庙暂歇。沈砚秋发现,许多孩童因营养不良,面色萎黄,腰腿无力。他想起《德仁堂药钞》中“补骨脂配山药健脾强骨”的食疗方,却苦于没有山药,便在破庙周边寻找野生补骨脂。
他带着孩子们走进山林,教他们辨认补骨脂:“看这叶子,边缘有细齿,背面有绒毛,花是淡紫色的小蝴蝶,籽儿熟了是褐红色的,像小珠子。”孩子们学得认真,很快便采回不少野生补骨脂籽。沈砚秋在破庙的土灶上,将籽儿炒香,碾成粉,混入乡亲们仅剩的杂粮粥中。
几日之后,孩子们的面色渐渐红润,腰腿也有力气了。有个叫小石头的孩子,原本连走路都需搀扶,吃了几日“骨脂杂粮粥”,竟能跟着小伙伴奔跑。沈砚秋摸着他的头笑道:“你看,这山野里的灵草,也能让咱们的小娃变结实。”
他还在破庙的墙壁上,用炭笔写下补骨脂的“识草诀”与简易用法,嘱咐乡亲们:“往后若是找不到药铺,见了这草,就按上面的法子用,能解燃眉之急。”这面“炭笔药墙”,成了战乱中最珍贵的“药典”,许多乡亲靠着它,在缺医少药的日子里保住了性命。
三、文人“药囊诗”
逃难队伍中,有位老秀才李墨卿,是黄景仁的后人,随身携带一本手抄的《都门秋思》。他见沈砚秋用补骨脂救死扶伤,感慨万千,在破庙的油灯下,写下《药囊诗》:“烽火焚乡关,药囊载骨脂。辛香驱冷雨,褐珠续生机。旧梦随烟散,新愁伴泪垂。唯余草色在,岁岁护民黎。”
沈砚秋见诗,动容道:“李老先生,这补骨脂不仅能治病,还能承情载志,您的诗,写出了它的魂。”李墨卿叹道:“先祖以药寄情,写的是个人愁绪;如今乱世,这药承载的,是万千百姓的生计,比诗更重啊!”
两人约定,待战乱平息,要将补骨脂的故事与用法,重新整理成册,既收录祖传的《德仁堂药钞》,也加入战乱中的新验方,还要附上文人题咏。李墨卿说:“补骨脂从药铺走向乱世,从文人案头走向百姓药囊,它的故事,该被好好记录,让后人知道,草木有情,医者有义。”
四、敌后“护籽情”
日军占领无锡后,觊觎“德仁堂”的药圃与药钞,派人四处搜寻沈砚秋。沈砚秋得知后,将《德仁堂药钞》缝进棉衣夹层,又带着一包珍贵的补骨脂籽种,躲进了太湖边的芦苇荡。
芦苇荡中的游击队员,多因常年涉水,患上了“寒湿痹痛”,关节肿胀,无法行军。沈砚秋便用带来的补骨脂籽,与芦苇根(清热利湿)一同煮水,给队员们服用,又用补骨脂粉与猪油调和,制成药膏外敷。队员们服用数日,疼痛便缓解了,能重新投入战斗。
队长握着沈砚秋的手说:“沈先生,你带来的不是药,是咱们游击队的‘战斗力’!”沈砚秋却忧心补骨脂籽种:“这籽是祖传的良种,若被日军抢去,往后乡亲们就难有好药了。”队员们便主动承担起护籽的任务,将籽种藏在芦苇荡深处的泥洞里,定期浇水,确保籽种不霉变。
战乱中,这包补骨脂籽种,成了沈砚秋与队员们共同守护的“希望”。他常说:“籽在,药就在;药在,人就在。只要这籽能发芽,‘德仁堂’的药香,就不会断。”
五、重逢“药圃绿”
抗战胜利后,沈砚秋带着《德仁堂药钞》与保存完好的补骨脂籽种,回到满目疮痍的无锡。“德仁堂”药铺已被战火焚毁,药圃也成了荒地。他没有气馁,在废墟上搭起简易棚屋,将籽种播撒进重新开垦的药圃中。
李墨卿也回到无锡,两人一同整理战乱中的补骨脂验方,将“野生补骨脂辨识法”“应急炒籽方”“芦苇根配伍治痹痛”等,一一补充到《德仁堂药钞》中。李墨卿还为新版药钞题写序言:“骨脂之性,温而不燥;医者之心,韧而不馁。乱世之中,此草承民命;和平之日,此钞续医脉。愿后人守此草,传此心,不负岁月,不负苍生。”
当补骨脂的嫩芽重新铺满药圃,沈砚秋在棚屋前挂起“德仁堂”的牌匾,虽简陋,却透着希望。他对学徒说:“你看这草,历经战火,还能发芽;咱们的医术,也该像它一样,不管历经什么,都要传下去。”药圃中的绿意,与案头的药钞、文人的诗稿,一同见证着乱世后的重生。
第六卷 医脉新声·古今和鸣
一、诊所“中西论”
1956年,无锡成立中西医结合诊所,沈砚秋的儿子沈念祖(中西医兼修)成为诊所骨干。他既继承了祖传的补骨脂炮制技艺,又学习西医的药理分析,常与西医同事探讨补骨脂的功效。
一日,诊所接收一位患“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西医建议用激素治疗,沈念祖却提出“中西医结合”方案:“患者脉象沉细,舌苔白滑,是‘肾阳虚衰,寒湿痹阻’,可用盐炒补骨脂配伍杜仲、牛膝煎汤内服,同时用补骨脂素注射液(西医提取制剂)肌肉注射,内外同调。”
西医同事质疑:“补骨脂的有效成分是补骨脂素,直接用注射液更精准,何必还要喝汤药?”沈念祖解释:“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补骨脂汤不仅能温肾强骨,还能健脾祛湿,兼顾患者的整体体质;注射液针对性强,两者结合,既快又稳。”
患者按方案治疗,一月后,关节疼痛缓解;三月后,脊柱活动度明显改善。西医同事惊叹:“没想到这传统草药,与现代制剂结合,效果这么好!”沈念祖笑着说:“补骨脂从古代走来,既能适应传统方剂,也能融入现代医学,这正是它的智慧。”
此后,诊所常用补骨脂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如用补骨脂酊(中医炮制)外涂,配合紫外线照射(西医疗法)治疗白癜风;用补骨脂配山药煮粥(食疗),辅助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这些案例,都被整理成论文,发表在《中西医结合杂志》上,让补骨脂成为中西医融合的典范。
二、农科“驱虫新”
1960年,无锡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在整理地方农书时,发现《锡金农谭》中“补骨脂拌麦种防虫害”的记载,便开展实验,验证其科学性。研究员们将补骨脂籽粉按不同比例与麦种混合,播种后观察虫害情况。
结果显示,补骨脂籽粉与麦种按1:50的比例混合,虫害发生率比对照组降低70%,且麦苗长势更健壮。研究员分析,补骨脂中的挥发性成分(如补骨脂素),能驱避麦蚜虫与麦粘虫,且对土壤无害,是天然的生物农药。
农科所将这一方法在无锡农村推广,农民们用后,纷纷称赞:“老祖宗的法子真管用,不用打农药,麦子也长得好!”沈念祖得知后,特意到农科所致谢:“你们让补骨脂在农田里焕发新生,既护了庄稼,又保了健康,比单纯治病更有意义。”
农科所还与沈念祖合作,研究补骨脂在其他作物上的应用,发现其籽粉对水稻螟虫、蔬菜蚜虫也有驱避效果。1965年,《农业科技通讯》发表《补骨脂——天然驱虫剂》一文,将这一民间智慧推向全国,实现了“农医跨界”的创新。
三、药厂“规范制”
1972年,无锡中药厂成立,沈念祖担任技术顾问,主导补骨脂制剂的规范化生产。他结合祖传的“盐炒法”,制定了补骨脂炮制的企业标准:“取净补骨脂,加入盐水(每100kg补骨脂用盐2kg),拌匀闷润4小时,文火炒至微黄,香气逸出,含水量控制在8%-10%。”
为确保药效稳定,沈念祖还建立了补骨脂的质量检测方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规定两者总含量不得低于0.7%。他说:“传统炮制靠经验,现代生产靠标准,既要保留老祖宗的智慧,也要用科学方法确保每一批药都合格。”
药厂生产的“补骨脂丸”“补骨脂酊”上市后,因疗效稳定,深受患者欢迎。有位患“五更泄泻”多年的老人,服用“补骨脂丸”半月后,症状便缓解了,他感慨道:“这药和以前‘德仁堂’的味道一样,却更方便了,真是老药新用啊!”
沈念祖还将《德仁堂药钞》中的“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改良成浓缩丸,服用剂量减少一半,方便患者。他说:“补骨脂的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它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四、校园“传承课”
1980年,沈念祖受聘于南京中医学院(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课程,补骨脂成为重要教学案例。他带着学生走进无锡中药厂,讲解补骨脂的盐炒工艺;又带学生到农村,观察补骨脂拌种驱虫的效果;还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比《德仁堂药钞》与现代药典中补骨脂的用法,体会“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互动。
一次课堂上,有学生问:“沈老师,补骨脂在古代是文人寄情之物,现代还能承载这样的情感吗?”沈念祖笑着拿出一本诗集,是当代诗人写的《骨脂吟》:“褐珠凝岁月,辛香忆旧游。不求名与利,只为解人愁。”他说:“补骨脂的情感价值,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现在的医生用它治病,农民用它护田,诗人用它抒情,它依然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情感的纽带。”
他还组织学生开展“补骨脂民间调研”,走访江南农村,收集未被记载的用法,如“补骨脂籽煮鸡蛋治产后腰痛”“补骨脂叶泡茶缓解疲劳”等。学生们将这些用法整理成《补骨脂民间验方拾遗》,补充到教学资料中,让传承更接地气。
五、家庭“食疗续”
即便进入现代,江南百姓仍保留着用补骨脂食疗的传统。无锡市民王阿婆,每年秋冬都会炒上一罐补骨脂籽,与核桃、芝麻混合,给家人当零食,说:“吃了暖腰肾,冬天不怕冷。”她还教孙女做“补骨脂红枣粥”,说:“这是太奶奶传下来的方子,女孩子吃了,气色好,身体棒。”
王阿婆的孙女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都会带一罐奶奶炒的补骨脂籽。她说:“在外地吃着这籽儿,就像闻到了家里的味道,想起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这种“以食载情”的传统,在江南家庭中代代延续,补骨脂从药铺走向餐桌,成为亲情的“味觉符号”。
沈念祖得知后,感慨道:“补骨脂最珍贵的,不是它的药效,而是它融入生活的温度。从古代文人的诗,到现代家庭的粥,它承载的,始终是人们对健康与情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