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回 邻村翁妪双患病 辨证施药显真章

青溪村的阿瑶被治好后,苏衍用补骨脂酊治白驳风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周边的村落。半月后,邻村“石泉村”的李老汉和张婆婆结伴而来,两人皆是年过六旬,都患了白驳风,却症状各异。

李老汉身材高大,性格爽朗,一进苏衍的药铺,就大声说:“苏先生,听说你有治白斑的神药,快给我也试试!”苏衍见他面色红润,声音洪亮,拉起他的手,见手背和手腕处有几块白斑,边缘清晰,皮温正常,又诊了他的脉象,弦劲有力,舌苔薄黄。李老汉道:“我这白斑是去年夏天在田里干活,被暴雨淋了一场,回来就长了,起初不疼不痒,我也没当回事,谁知今年夏天一晒,白斑就更明显了,倒也不影响干活,就是看着不舒服。”

另一边的张婆婆则身形瘦弱,面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她撩起袖口,露出小臂上大片的白斑,连手指关节处都有,皮肤干涩粗糙,摸上去冰凉。“苏先生,我这病都三年了,”张婆婆叹着气说,“自从老伴走了,我就总觉得怕冷,夜里睡不好,后来就长了这白斑,越来越多,夏天都不敢穿短袖,稍微受点风就感冒。”苏衍诊其脉象,沉细而弱,舌苔白腻。

待两人说完,苏衍道:“二位虽都患白驳风,却是不同的证型,用药需有所区别。”他先对李老汉说:“你这是外感风邪,郁于肌肤,又因夏日暴晒,风邪与热邪交织,所以白斑边缘清晰,皮温正常。补骨脂酊可照常使用,但需调整用法——每日清晨太阳刚出时涂药,晒一刻钟即可,切不可在正午暴晒,以免加重热邪。另外,我给你开一副祛风清热的茶饮,用金银花、连翘、防风各五钱,煮水代茶,每日饮用,助药力驱散风邪。”

接着,苏衍转向张婆婆:“你这是气血亏虚,阳虚寒凝,肌肤失养日久,所以白斑蔓延,皮肤冰凉干涩。补骨脂酊需加一味药——取生姜汁,按药汁与姜汁一比三的比例混合,再行涂抹,生姜性温,能增强补骨脂散寒之力,又能温通气血。涂抹后,除了晒太阳,每日还要用热水袋敷白斑处半个时辰,以助阳气生发。内服之药,我给你开八珍汤加减,加桂枝、生姜,以补气血、温阳气,每日一剂,坚持服用。”

李老汉和张婆婆听了,虽不甚懂“证型”“气血”之说,却见苏衍说得条理清晰,便依言而去。李老汉回去后,每日清晨涂药晒太阳,又喝着清热茶饮,起初觉得涂药处有些灼热,想起苏衍的话,便减少了晒太阳的时间,几日后果然适应了。半个月后,他手背的白斑开始变淡,边缘出现淡褐色的晕圈,原本弦劲的脉象也平和了许多。

张婆婆则细心地按比例混合补骨脂酊和生姜汁,每日涂药后,先晒太阳,再用热水袋热敷。起初,她觉得皮肤还是冰凉,敷了十日左右,手臂竟渐渐有了暖意,夜里也能睡安稳了。一个月后,她小臂上的白斑边缘开始模糊,干涩的皮肤变得润泽,面色也比之前红润了些。两人再次上门时,李老汉笑着说:“苏先生,你这药真管用,我现在干活都有劲儿了!”张婆婆也感激地说:“先生,我现在不怕冷了,白斑也淡了,真是太谢谢你了!”

苏衍看着两人的变化,心中感慨:“中医治病,贵在辨证。同是白驳风,因体质、病因不同,用药和用法便要调整,若一概而论,怕是难有成效。”他忽然想起,石泉村多山地,村民常上山劳作,受风寒、湿热侵袭的人不少,或许还有更多患白驳风的人。于是,他便在石泉村的晒场边摆了个临时药摊,免费为村民诊病,凡患白驳风者,皆根据其证型,调整补骨脂酊的用法,或加姜汁,或加艾叶汁,或配合不同的内服方药。

这一日,石泉村的猎户赵大柱背着弓箭来找苏衍,他左腿外侧有一大片白斑,已近三年,因常上山打猎,风吹日晒,白斑处的皮肤格外粗糙。苏衍诊其脉象,浮紧有力,知其是外感风寒,滞留经络,便为他调制了加艾叶汁的补骨脂酊,嘱其涂药后晒太阳,再配合针灸足三里、血海两穴,以通经络、调气血。赵大柱依言而行,每日打猎归来,便在院中涂药晒太阳,再让妻子用艾草灸足三里穴。一个月后,他腿上的白斑竟淡去了大半,粗糙的皮肤也变得光滑。赵大柱高兴地说:“苏先生,你这法子比打猎还准!我这腿现在利索多了!”

苏衍在石泉村停留了十日,共诊治了十七位患白驳风的村民,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调整用药,竟有十五人见效。他将这些病案一一记录下来,详细写明患者的体质、病因、症状、用药方法及疗效,夜晚便在油灯下整理,想着日后若有机会,定要将这些经验传给更多人。他看着手中的病案,忽然觉得,这些来自民间的实践,或许比书本上的记载更鲜活,更贴近百姓的需求——毕竟,书本上的知识,最初也是源于前人的实践啊!

第四回 文人游学遇奇医 口传经验入笔端

苏衍在石泉村行医时,恰逢江南文人柳文清游学至此。柳文清出身书香门第,喜好医书,曾通读《黄帝内经》《千金方》,却对民间医术不甚了解,此次游学,便是想走访各地,收集民间的治病良方。他听说石泉村有位苏先生,用一种草籽泡的药汁治白驳风很有效,便带着随从,来到苏衍的临时药摊前。

此时,苏衍正在为一位老妇人诊病,老妇人面颊两侧有白斑,苏衍根据其气血亏虚的证型,为她调制了加姜汁的补骨脂酊,又开了当归补血汤的方子。柳文清站在一旁,见苏衍诊病时,不仅看舌苔、摸脉象,还仔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发病时节,甚至查看患者劳作的农具,心中颇为好奇。待老妇人走后,柳文清上前拱手道:“在下柳文清,自江南而来,听闻先生医术高明,特来请教。”

苏衍忙起身还礼:“不敢当,在下苏衍,不过是乡野医者,略懂些皮毛。”柳文清道:“先生客气了,方才见先生为老妇人诊病,用药精准,不知先生所用的药汁,是何药材所制?”苏衍道:“此药名为补骨脂酊,用玄英山阴所产的补骨脂,加米酒浸泡而成,外用可治白驳风。”柳文清皱眉道:“补骨脂?我曾在《神农本草经》中见过记载,言其‘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多为内服补肾之药,竟可外用治白驳风?”

苏衍笑道:“柳先生博闻强识,所言极是。补骨脂内服确能温肾助阳,但其性温味辛,能散寒行散,外用时,借米酒之辛散,可引药入肌肤,再辅以日光之阳,便能驱散肌肤中的寒邪,濡养皮毛,故能治白驳风。”他取来一罐补骨脂酊,递给柳文清,“先生可闻闻其味,再观其色。”柳文清接过药罐,打开盖子,一股辛香之气扑面而来,药汁呈褐红色,清澈透亮,他不禁赞道:“观此药汁,便知先生炮制用心。只是不知,先生是如何想到将补骨脂外用的?”

苏衍便将老牧人阿公见白兔衔籽向阳、自己用补骨脂酊治老牛白斑、后又治阿瑶等村民的事一一道来,还拿出自己记录的病案,递给柳文清。柳文清接过病案,细细翻阅,见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位患者的症状、证型、用药方法及疗效,甚至还有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和调整之法,心中愈发敬佩:“先生真是有心人!这些病案,比书本上的记载更具体,更实用。我通读医书,却从未见有补骨脂外用治白驳风的记载,先生这是开创了新的用法啊!”

苏衍摇头道:“不敢说开创,不过是观察自然、结合实践罢了。村民们早就用补骨脂治牛羊的白斑,只是没人想到用在人身上。我不过是举一反三,借前人的经验,稍作调整。这便是‘实践先于文献’吧——很多治病的妙法,最初都在民间流传,口口相传,待有人整理记录,才会载入典籍。”柳文清深以为然:“先生所言极是!我游学各地,发现民间常有一些‘土法子’,看似简单,却疗效显着,只因无人记录,便渐渐失传,实在可惜。”

接下来几日,柳文清便留在石泉村,跟着苏衍诊病。他见苏衍为一位患白驳风的孩童用药——孩童素体湿热,白斑处有些发红,苏衍便在补骨脂酊中加入少量金银花汁,以清热利湿,涂药后只让孩童在树荫下接受散射日光,避免暴晒。柳文清不解:“先生为何不让孩童晒太阳?之前的患者不都是涂药后晒太阳吗?”苏衍道:“孩童体质特殊,湿热内蕴,若暴晒,恐加重热邪,反伤肌肤。日光虽能助药,却也需因人而异,不可强求。”柳文清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外用之药,不仅要辨证,用法也需灵活,先生考虑得真是周全。”

一日,柳文清见苏衍为一位老者诊病,老者患白驳风已有五年,白斑遍布后背,同时还患有腰痛。苏衍除了为其调制补骨脂酊外用,还开了补骨脂、杜仲、牛膝等药内服,嘱其内外同调。柳文清问道:“先生为何要让老者内服补骨脂?”苏衍道:“老者年事已高,肾气亏虚,腰痛便是肾虚所致,而白驳风也与肾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肌肤有关。内服补骨脂可温肾助阳,补肾气,肾气足则气血旺,再配合外用之药,内外兼治,疗效才会更持久。”柳文清叹道:“先生将内外之药结合,真是深得中医‘整体观念’之精髓!我之前只知补骨脂内服补肾,却未想过可与外用之药配合,治疗白驳风与腰痛,受教了!”

在石泉村停留了十日,柳文清将苏衍用补骨脂酊治白驳风的方法、病案及辨证思路一一记录下来,还画了补骨脂的植株图,标注了其生长环境、采摘时节和炮制方法。临行前,他对苏衍说:“先生,我回去后,定要将您的经验整理成文,编入我正在撰写的《山野医话》中,让更多医者知晓补骨脂外用之妙。只是不知,先生是否愿意将这些经验公之于世?”苏衍笑道:“治病之法,本就该惠及众人,若能通过柳先生的笔墨,让更多人受益,我求之不得。只是还请先生在文中注明,此法治病需辨证,不可盲目使用,以免误人。”

柳文清拱手道:“先生放心,我定会如实记录,绝不夸大。他日《山野医话》成书,我定派人送一本给先生。”说罢,便带着随从,踏上了归途。苏衍望着柳文清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口传的经验,若能载入文字,便能流传更久,帮助更多人。只是,文字终究是死的,实践才是活的,日后还需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这补骨脂酊的用法才是。”

这日傍晚,苏衍收拾好药摊,准备返回青溪村。石泉村的村民们纷纷前来送行,有的提着鸡蛋,有的拿着自家种的蔬菜,还有的将自己珍藏的草药送给苏衍。老牧人阿公也赶来了,他牵着那头曾经生白斑的老牛,笑着说:“苏先生,这牛现在壮实得很,多亏了你的药。以后你要是还来石泉村,我带你去山阴采最好的补骨脂!”苏衍一一谢过村民,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不过是尽医者之本分,却得到了村民们如此深厚的情谊,而这情谊,也将成为他继续探索医术的动力——毕竟,医者的价值,便在这救死扶伤、守护百姓安康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