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祁同伟之重拾初心 > 第123章 孤鹰岭的勋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祁同伟踏入孤鹰岭,山林间浓稠的静谧瞬间将他裹缠。他每迈出一步,登山靴碾碎枯叶,那细微的 “簌簌” 声,恰似悠远的暮鼓晨钟,悠悠地在空谷中回荡,仿佛在轻声呢喃着岁月的沧桑。他踱步至那块熟悉的岩石前,抬手缓缓抚过,指尖摩挲着石面上密密麻麻的弹痕,那些凹痕粗糙且冰冷,宛如时光挥动刻刀,在此留下的无情辙印。几乎已经忘却的前世记忆滚滚如潮而来,两世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两段不同的人生。

“后来者,莫忘来时路。” 祁同伟低声喃喃,声音似一缕轻烟,在寂静的山林间缓缓飘散。他抽出腰间的军刀,用力在石碑侧面刻下这行字,每一下刻划,都伴随着石屑簌簌落下,星星点点地洒落在他肩头。前世那个暴雨如注的雨夜,再度如电影般在他脑海中清晰放映。小陈背着受伤的他,在这片茂密山林中艰难奔逃,雨水混着血水,浸湿了两人的衣衫。小陈的脚步虽沉重却坚定不移,可最终,还是倒在了黎明前那罪恶的枪声里。

此刻,山风轻柔地拂过树梢,枝叶沙沙作响,恍惚间,祁同伟仿佛又听见那声熟悉的呼喊 ——“祁哥快走”。他的眼眶微微泛红,抬手摘下勋章,动作轻柔却又带着几分凝重,轻轻将勋章放置在碑前。勋章与地面碰撞,发出一声清脆的金属声响,在这片寂静山林中格外突兀,惊飞了草丛中一只栖息的夜枭。那夜枭扑腾着翅膀,转瞬便消失在渐浓的雾霭之中。“当年我们说为百姓流血,如今可别让百姓流泪。” 祁同伟对着纪念碑,轻声说道,声音里满是岁月沉淀的沧桑与矢志不渝的坚定。这话刚一出口,便被山风裹挟着,悠悠地飘散在雾霭里,渐渐融入山涧那潺潺的流水声中,仿佛在与自然一同铭刻这段难忘的历史。

就在这时,祁同伟的手机突兀地震动起来,瞬间打破了这份宁静。他掏出手机,屏幕亮起,显示是陈松林打来的电话。接通电话,陈松林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夹杂着远处挖掘机的阵阵轰鸣:“祁书记,滨江镇安置房奠基,乡亲们都眼巴巴地盼着您来培土,非要等您到了才肯开工。” 祁同伟抬眼望向暮色中的群山,远处汉东化工曾经高耸入云、浓烟滚滚的烟囱,如今已不再喷吐烟雾,取而代之的,是翡翠湖生态旅游区那闪烁着柔和光芒的轮廓灯,在夜色中勾勒出一幅崭新的画卷。他下意识地掸了掸裤腿上沾染的泥土,转身的刹那,眼角余光瞥见自己投在岩壁上的影子,那影子在黯淡光线中摇曳不定,竟与当年那个背着战友、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年轻刑警的身影渐渐重合。

奠基现场,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清新气息,那是希望与生机交织的味道。李贵山双手捧着一只粗瓷碗,费力地从人群中挤过来,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碗里的茶水微微荡漾,混着泥沙,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暖的琥珀色光泽。祁同伟看到李贵山,脸上也浮现出亲切的笑容,伸手接过碗,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茶水入喉,苦涩中带着一丝土地特有的腥气,却让他倍感亲切与熟悉。“明年今日,咱们在新楼房里喝香茶。” 祁同伟笑着说道,声音不大,却瞬间被周围的欢呼声淹没。但李贵山听到了这句话,他的眼眶微微泛红,眼前这个总是在文件上严肃画红圈的书记,此刻袖口还沾着从孤鹰岭带来的草屑,却毫无架子地与大家站在一起,怎能不让他心生感动。

施工现场,挖掘机的铁臂高高扬起,正要朝着那棵老槐树挥去。就在这时,祁同伟大喝一声:“停!树留着。” 众人纷纷侧目,只见那棵老槐树身姿盘曲虬结,枝干上还挂着村民们祈福用的红绸,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树洞里塞着村民们供奉的水果,寄托着大家的美好期盼。祁同伟走上前,指着树冠缺口处那清晰可见的弹痕,缓缓说道:“做个乡愁纪念馆。这棵树见证了太多,二十年前毒贩留下的印记还在,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发展不能丢了根,我们不能忘却过去。” 施工队长站在一旁,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连忙点头应是。远处,新闻摄像机镜头的红光一闪而过,精准地捕捉下这个意外却又意义非凡的插曲。

深夜,祁同伟的办公室里,台灯散发着柔和而温暖的光芒,却难以驱散他心头萦绕的那一丝阴霾。“汉东城建” 的贷款申请文件,摊开放在宽大的办公桌上。附件里,翡翠赌石的照片散发着神秘的幽光,似乎在无声地诱惑着什么。祁同伟的笔尖悬停在 “利润分配” 栏上方,许久未曾落下。他的眼神中透着思索与迟疑,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各种利弊得失。最终,他深吸一口气,提笔写下:“超 20% 部分建社区医院。” 墨迹尚未干透,窗外突然有车灯扫过窗帘,打断了他的思绪。他下意识地抬眼望去,只见侯亮平的黑色轿车缓缓驶过,副驾驶座上的人影影影绰绰。两人的目光在交错的光影中短暂交汇,那一瞬间,时间仿若凝固。但很快,他们又各自隐没在夜色之中,如同两颗在浩瀚星空中保持着安全距离的行星,虽彼此知晓对方的存在,却又有着各自既定的轨迹。

秘书送来的举报信,此刻正静静地躺在 “待核查” 文件夹里。祁同伟打开文件夹,看到陈松林的名字,心脏猛地一紧,那三个字仿佛带着尖锐的倒刺,直直地刺得他眼睛生疼。他的手指轻轻抚过 “顾问费” 三个字,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滨江镇奠基时的场景。那时的陈松林,脸庞被太阳晒得黝黑,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热忱。他拉开抽屉,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七封同类信件,每一封都是他亲手标注 “暂存”。他拿起钢笔,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写下:“灰度治理的三条红线:群众生存、司法公正、生态底线。” 写完最后一个勾,钢笔尖却在纸页上洇出一个墨点,宛如一个永远无法圆满的句号,象征着他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治理之路上,还有着无穷无尽的思索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