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闯王李自成的威名早已传遍四方。

当时许多人争相打开城门迎接闯王。

一边是饥寒交迫,另一边是免役免税。

在这种情形下,**岂能不焦虑?

必须想办法筹集粮草,至少让守城的将士填饱肚子。

否则,京城恐怕不久便会失守。

然而,国库空虚到连老鼠进去都会哭泣离开。

该怎么办才好?

**想出了一个对策,颁布一道诏书,呼吁城内文武官员捐献财物,筹措军需物资。

齐心协力,共保京城安全。”

听完韩成的话,朱标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他已经完全沉浸在韩成描述的明末困境中。

认为在这种环境下,除了这条路径外,别无他途。

**采取的措施还算明智。

朱标甚至相信,这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毕竟当下,众人同陷困境,唯有齐心协力,方能转危为安。

若城池失守,那些外来的叛军涌入京城,即便再多金银,于这些官员亦无济于事。

然而,朱元璋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恐怕这些人不会拿出多少东西来。”

历经元末动荡的朱元璋,对这些官员的心理可谓了如指掌。

毕竟,在他的大明政权里,接纳了不少元末时期的旧官。

这些官员只顾自己及家人谋利,哪里会在意朝廷的存亡?

朝廷若是败落,他们只需打开城门投降,换下官服,便能在新朝继续做官。

照常过他们悠闲的日子。

朝廷如何混乱,与他们无关,只要自己手里有财富,生活便可无忧。

“陛下英明,一眼便看透了!”

韩成竖起大拇指,极力赞扬朱元璋,仿佛是在抚慰一头驴。

朱元璋轻哼一声,几乎难以察觉。

他这一生听惯了各种溢美之词,对于韩成这般毫无内涵的恭维,实在提不起兴趣。

总觉得韩成似乎是在故意羞辱他。

撇开他对官员的了解不说,韩成早就多次提醒,他接下来要说的事可能过于敏感。

已提醒他做好心理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连愚钝之人也明白,这些文武百官必定不会老实。

韩成对朱元璋的态度置若罔闻。

略作夸奖后,又继续说道。

“陛下以为,皇帝下达这道命令后,那些官员无论怎样,总会为国分忧,捐出些钱粮。

可第二天早朝时,却发现这些官员一个个衣衫褴褛,寒酸至极。

身上尽是打着补丁的衣物,与乞丐相差无几。

一张嘴便是诉苦,个个显得可怜兮兮,个个装得廉洁无比。

皇帝见此情形,不禁愕然。

愤怒之下,他想起了自己的岳父周奎。

周奎身为国丈,家底丰厚。

于是皇帝私下召见周奎,请求他带头捐款。

要求周奎捐出十万两银子,以示表率,带动其他人一同捐献。

然而,这位本应与皇帝一条心的国丈,也是一通诉苦,声称自己为官清廉。”

在地主家里,其实也没啥多余的粮食。费了好大劲,才说服拿出一万两银子。皇后实在看不下去了,把自己所有的值钱东西都卖了,凑齐了五千两,偷偷给了周奎,让他一起捐掉,好让这事看起来稍微体面点。没想到,周奎竟然连这点也克扣。五千两经他手后,只剩三千两。最后,他拿出了一万三千两银子。

周奎这么一带头,文武百官才开始掏钱。有的捐几十两,有的捐几百两。甚至有人为了表现清廉,只捐了几两银子!还一个劲地诉苦,说这些已经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为了得到钱,皇帝几乎都要跪下来求这些人了!

结果,总共才筹到二十万两银子,其中五千两还是皇后贡献的。二十万两银子,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砰!!”

韩成话还没说完,就听见一声闷响。回头一看,刚才还很有威严的朱元璋,此刻已经抓起一把椅子,狠狠摔在地上,椅子散了架。

朱元璋双眼通红,大口喘息,胸口剧烈起伏,像是一头暴怒的公牛。他的咆哮声在大殿中回荡:“该死的奸贼!全都该死!!”

想到自己的后代在国家危难时,为了救国,低声下气地向这些臣子求助,却被当成乞丐一样打发了,朱元璋恨不得把这些人都扒皮抽筋!

可恶!太可恶了!

韩成赶紧闪到一边,避开了飞来的椅子碎片。

看着此时的朱元璋,韩成一脸无奈。这就是你说的,经历过风风雨雨,能承受得住的?真是信了你的邪!

“陛下,请冷静!您可是开国皇帝,讨过饭,当过和尚,一路披荆斩棘走来的,还有什么承受不了?”

韩成试图劝慰,担心朱元璋会出什么事。

旁边的朱标听了韩成的话,差点想对他翻白眼。你这样安慰人,能让人心情平复吗?

你这话一出口,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朱标急忙上前搀扶朱元璋,朱元璋脸色铁青地摆摆手,示意自己无事。

“那么……是不是那些官员确实没多少家财呢?毕竟我们大明的俸禄不多……”

为了缓和父亲的情绪,朱标只好随便找了个话题,望向韩成问道。

话音刚落,朱标就意识到自己仓促间问了个愚蠢的问题。

果然,随着韩成的回答,朱标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验证……

------------

“大明官员的俸禄虽低,但这些士大夫们总能想尽办法钻法律漏洞。

他们贪污腐败,损公肥私。

这些人,虽然不是人人暴富,但十个里头挑出一个杀掉,绝不会错杀。”

乾清宫内,韩成的话语传来。

韩成说完后,朱元璋愤怒的声音随即响起。

“在我看来,这小子还是太仁慈了!

总是试图跟这些人讲道理!

我要是处在他的位置上,才不会向这些庸碌无能的官僚和贪官们低声下气求钱!

我直接把他们都斩了!

他们不给,我自己动手拿!”

摔碎一把红木椅子后,朱元璋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些。

但他所说的话依旧充满杀机。

对于韩成之前提到的内容,他完全置若罔闻。

朱标犹豫片刻说道:“父皇,这事恐怕不好办。

当时叛军围城,那些奸臣之中,很可能不少人有投敌之心。

您要是不杀,京城或许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一旦大规模处决,必定有人会在随后打开城门,迎接叛贼进城。

这样一来,京城就会更快陷落。”

朱标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在那种情况下,采用温和的方式从臣子手中讨钱,而不是像父皇建议的那样行动,更为妥当。

他和父亲的想法一致,都是投鼠忌器。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即使自己处于这样的境地,恐怕也会做出与父亲相同的决定——向这些联合起来的叛臣妥协。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妙策可以扭转局势。

“他们愿意献城便献城吧!先把这些奸臣抓起来杀掉,抄没家产,出了这口恶气再说!

抄了这些奸臣的家,得到金银之后,立刻分发下去,用来稳定军心。

然后,在城池失守的那一刻,带上兵马,冲出京城,前往其他地方。

这京城,我们不要了!

这些文武官员,这些蛀虫,我们也舍弃!

我们带着兵马,与这些叛逆纠缠到底!

我们以前不过是个乞丐,手里只有一个破碗,还能坏到哪里去?

凭一个碗都能打下江山,再来一次又有何难?

若是对现有衣食感到满足,唯恐失去,反而因此毁了这一切。

所以才会被这些牵绊,落得个自尽的结局……”

朱元璋的话让朱标听得目瞪口呆。

韩成也惊讶地望着朱元璋。

从眼前这位皇帝身上,他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胆识。

这才是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帝王,不愧是开国皇帝!

这样的气魄、胸怀和度量,绝非常人能够拥有。

朱标更是震撼不已,一时语塞。

一直以来,他认为自己很了解父亲,但现在才发现,还有很多未知之处。

单说父亲的这份果敢,已超出他的想象!

“真想回到我们的明朝末年,取而代之,把这些奸佞小人尽数诛灭!

重铸明朝,整顿山河!

为我大明延续三百年基业!”

朱元璋说着,忍不住握紧拳头,在掌心重重击打,满心不甘。

如果明末那些人活在当下,无论多么艰难,他都不会放过他们!

偏偏这些人生活在明末,与他相隔两百余年。

纵使是他这般人物,也只能干着急,恨不能抓住苍穹,踏碎大地!

想到这些奸臣所做的荒唐事,又想到他们如何将大明败坏至此,却在新朝继续横行霸道。

用大明的鲜血和民脂民膏享乐,朱元璋心中极为愤懑。

这种感觉,比从韩成那里得知大明灭亡时还要痛苦!

“这些奸佞之徒,实该万死!”

即便是向来仁慈的朱标,此刻也不禁出口这般充满杀意的话语。

由此可见,明朝末年的那些大臣们的行为,究竟有多么令人愤慨。

“陛下,殿下,可有兴趣听听这些人最后的下场?”

韩成看着两人说道。

当他提到这事时,脸上居然浮现一丝笑意,这让朱元璋更加烦闷。

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分明是在故意挑衅他!

那些奸臣已经如此欺负我们的后代了,这小子居然还能笑得出来?

这小子到底安的什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