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256章 亢龙有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还记得三年前你中蛇毒时吗?\" 她忽然开口,声音盖过孩子的啼哭,\"那时你也是这样攥着我的衣角,指甲缝里嵌着泥垢。\" 张思贞一愣,手中的动作却未停 —— 当年苏瑶正是用同样的手法,将他从鬼门关拉回。此刻,孩子突然吐出黑紫色涎水,其中混着未消化的曼陀罗籽,啼哭渐渐转为有力的抽噎。

暮色漫过药庐时,张思贞在医案本上记下:\"石水症,富商赵某,针药结合,泻水利湿,三日后需减厚朴,加白术健脾。\" 旁边另附一页:\"幼儿误食曼陀罗,幸得及时,以甘草解百毒,银针通心窍,后需嘱家长辨明药草。\" 墨迹未干,又有患者被抬来,这次是位赶考的书生,咳血不止,怀中抱着的《论语》沾着血渍。

\"先生可是张神医?\" 书生咳出的血里夹着痰块,眼神却透着求知的渴望,\"学生若能康复,定当宣扬先生医德...\" 张思贞按住他欲起身的手,触到他掌心的茧子 —— 那是常年握笔所致。\"先治病。\" 他轻声道,取出 \"百合固金汤\" 的药包,里面的野百合正是苏瑶二十年前采的那株所结的种子,\"你的病,需先养肺阴,再补气血。\"

更深露重时,药庐终于安静下来。张思贞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见苏瑶正坐在檐下,手中捧着《青囊经》。月光为她镀上银边,书页翻动的声音里,他听见了二十年前自己初来药庐时的风声。\"今日那书生,\" 苏瑶头也不抬,\"你为何不用更贵重的燕窝?他要进京赶考,\"张思贞望着星空,\" 银子该花在刀刃上。野百合润肺不比燕窝差,况且...\"他摸出医案本里的干橘皮,\" 前年冬日您教我的 ' 橘皮竹茹汤 ',用来和胃止呕,分文不取。\"

苏瑶终于抬头,眼中映着银河的碎光。她将经卷递给张思贞,扉页不知何时多了行新批:\"医名如浮云,医德似青山。云散山仍在,方为大医风。\" 张思贞指尖抚过字迹,忽然想起白日里富商仆从偷偷塞来的金锭 —— 被他悄悄换成了贫苦患者的药费。此刻,那些金锭或许正化作某碗救命的汤药,在某个寒门茅屋里,温暖着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

卯时的阳光透过医馆雕花窗棂,在张思贞素净的青衫上织出菱形光斑。他刚将昨夜新制的 \"活络止痛膏\" 贴上墙架,便见门扉吱呀作响,一位老妇扶着身形佝偻的老者蹒跚而入。老者苍白如纸的面容上,两颧却泛着异常的潮红,正是《青囊经》中 \"真寒假热\" 的征兆。

\"慢些,小心门槛。\" 张思贞快步上前,袖中银针因走动轻响,他伸手搀住老者时,特意用掌心托住对方手肘 —— 这是苏瑶教的 \"扶持法\",既能稳定患者,又不触及其痛处。老者腰间悬着的陈年药囊散发出混杂的药味,张思贞嗅到其中有附子的燥烈气息,心中便有了计较。

\"老人家可是常感腰膝冷痛?\" 他铺开诊脉枕,留意到老者袖口露出的皮肤上有片状瘀斑,\"夜间是否盗汗?晨起口苦?\" 老妇连连点头,头上的银发随动作簌簌颤动:\"先生神了!他总说骨头里冒凉气,可夜里又热得踢被子,吃了好几副温阳药都没用...\"

张思贞的指尖搭上老者腕脉,指下脉象浮大无根,重按则空,正如经中所述 \"虚阳外越\" 之象。他解开老者衣襟,露出心口淡青色胎记 —— 与当年李公子的位置分毫不差,只是颜色更深,边缘呈锯齿状。\"这是 ' 肾厥 ' 之症,\" 他取出温针,针尖在酒精灯上烧至微红,\"前医误用热药,反助虚火上炎。\"

老妇闻言惊得捂住嘴:\"那... 那可如何是好?\" 张思贞一边用酒精擦拭穴位,一边解释:\"需用 ' 引火归元 ' 之法,先刺 ' 涌泉穴 ' 引虚火下行,再灸 ' 关元穴 ' 固肾培元。\" 他转头吩咐学徒:\"取三年陈艾绒,加少许麝香 —— 不,改用冰片,老人家气虚不耐燥。\"

温针入穴时,老者忽然轻颤,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先生的手... 像我年轻时见过的一位神医。\" 张思贞一愣,手中动作却未停,只听老者喃喃道:\"三十年前闹瘟疫,有位女医背着药篓挨家挨户施针,她的袖口也有竹叶纹,跟先生的一模一样...\"

苏瑶的身影突然在张思贞眼前闪过。他想起昨夜师父在灯下整理药草,银发垂落间露出后颈的疤痕 —— 那是二十年前为救产妇,冒雨爬山采药时摔的。此刻,他手腕翻转,施展出 \"烧山火\" 针法,银针尾部竟腾起淡淡白雾,正是苏瑶独门的 \"气针\" 手法。

\"来,含服这粒 ' 交泰丸 '。\" 张思贞将蜜丸递到老者口中,丸药里的肉桂与黄连在舌面化开,正是 \"心肾相交\" 的配伍。老妇忽然注意到诊桌上的《青囊经》,封皮上的虫蛀痕迹与她家中祖传的医书残页极为相似:\"先生这经卷... 莫不是...\"

\"是家师所传。\" 张思贞为老者盖好薄被,瞥见窗外学徒正扶着一位寒门患者从 \"普济箱\" 领取免费药材,\"三十年前施针的那位前辈,正是家师苏瑶。\" 老妇闻言泪如雨下,从衣襟里掏出半片泛黄的药方 —— 那是当年苏瑶为她丈夫开的 \"麻黄附子细辛汤\",虽已褪色,字迹却依然刚健。

辰时三刻,老者已能缓缓起身,面上的潮红退去,露出原本的苍白却透着生机。张思贞在医案本上记下:\"肾厥重症,宜温清并用,忌刚愎自用。\" 旁边附着苏瑶二十年前的批注:\"医人如治水,堵不如疏,亢龙有悔,需引之归海。\"

老妇扶着老者离开时,朝阳正照亮医馆门楣的 \"杏林春暖\" 匾额。张思贞望着他们相互搀扶的背影,忽然想起苏瑶说过的 \"医道如长线,一头系着患者,一头系着医者\"。他摸出腰间的续命红绳,绳头铜铃轻响,与远处传来的更夫梆子声交织成韵,恰似一曲无声的医者赞歌。

晨光在老者佝偻的背上流淌成淡金色的河,张思贞的指尖如探水的芦苇,轻轻划过对方腰椎第三横突处。那里的皮肤温度略高于其他部位,皮下组织肿胀如 pebble,正是《青囊经》\"腰痹篇\" 中 \"气滞血瘀证\" 的典型体征。老者因疼痛绷紧的脊背忽然松弛下来,像是感受到医者指尖传来的安定力量。

\"您这是 ' 肾痹 ' 兼' 筋伤 ',\" 张思贞从袖中取出三棱针,针尖在阳光下泛着幽蓝 —— 那是用紫草浸泡过的 \"凉血针\",\"年轻时怕是常涉冷水,又久坐负重吧?\" 老者闻言眼眶发酸,想起三十年前在漕运码头扛麻袋的岁月,每到梅雨时节,腰脊就像泡在冰水里般刺骨地疼。

\"先放淤血,再通经络。\" 张思贞用酒精棉球擦拭选定的 \"肾俞穴大肠俞穴 \",指腹按压时感受到皮下有条索状结节,\" 这是经络阻滞的 ' 筋结 ',得用 ' 透天凉 ' 针法化开。\"他转头吩咐学徒:\" 取生姜三片,捣汁调敷 ' 阿是穴 ',再备温灸盒,用隔姜灸增强散寒之力。\"

当三棱针轻刺穴位时,溢出的血液呈紫黑色,夹杂着细小的血块。老者看着血珠滴入铜盘,忽然想起昨夜梦见自己腰上缠着青蛇,蛇信子吐在痛处,醒来后疼痛竟加剧三分。张思贞仿佛看穿他的心思,轻声道:\"您这痛在经络,却也与情志相关。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啊。\"

\"大夫说得对,\" 老者叹了口气,腰间的 \"阿是穴\" 已敷上姜泥,温灸盒的热气透过纱布传来,\"儿子们总说我拖累他们,心里一堵,这腰就更疼了。\" 张思贞闻言停顿片刻,手中的艾条在 \"命门穴\" 上方悬停,形成一道稳定的热流:\"明日让令郎们来一趟,我教他们帮您做 ' 腰部导引术 '。\" 他忽然想起苏瑶常说的 \"治身先治心\",从案头取过一枚 \"解郁香佩\" 塞进老者掌心,\"这佩里有合欢花、佛手柑,闻着能宽胸理气。\"

温灸进行到第七壮时,老者忽然发出绵长的叹息,紧绷的腰肌肉眼可见地松弛下来。张思贞用银针在 \"阳陵泉穴\" 行 \"龙虎交战\" 针法,一边解释:\"此穴是筋之会穴,能舒筋活络。您看,\" 他轻轻活动老者的腰肢,\"疼感减轻了吧?\" 老者试着转动腰部,惊讶地发现困扰多日的剧痛竟减了大半,眼中泛起泪光。

\"明日开始,每日用艾条灸这几个穴位,\" 张思贞在老者手背上画下简易的穴位图,\"再喝我开的 ' 身痛逐瘀汤 ',忌生冷油腻。\" 他特意在药方备注栏写下 \"可加陈皮三钱,代茶饮\"—— 这是为了调和老者因长期服药导致的胃气不和。

送走老者时,医馆外的杏树正落下今年最后一批黄叶。张思贞望着老者扶着儿子的肩膀远去,忽然想起《青囊经》里的 \"大医精诚\" 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他摸出医案本,在 \"腰痹\" 条目下新增一行小字:\"痛在腰腿,根在肝脾,治宜通补兼施,更需调畅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