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84年夏。

宋海建家的海产加工规模扩大,他不得不向村里申请一块地,用来建造加工所用的厂房。

村里的地都是集体用地,如果是按照人头分宅基地的话,那是没什么问题。

但建造厂房,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然而,由于这几个月里,宋海建找大队采购了数次海产品,帮助渔民们销售了不少海鲜干货。

因而,当蒲勇华为了这事儿,召集全体村民开会,并没有多少人反对。

当然,不赞成的人也是有的。

宋吉祥那两个儿子这两年老实很多,也因此,宋海建没什么机会给他们设局。

更重要的是,方蔓最近似乎和隔壁大队的一个知青打得火热。

宋海建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将这三人弄到一块儿。

也就给了他们跳出来的机会。

“我不同意!那是村里的集体用地,凭什么要批给宋海建修建什么厂房!”

“就是!大队长,你凭什么对宋海建那么优待?”

面对宋生金宋生银兄弟俩的质问,蒲勇华眼皮动都不带动一下的,他拿着老烟枪,有一口没一口地吸着。

因为不用大队长反驳,就自有人会出面按住这俩。

“宋生金宋生银,没你们的事儿!海建申请地建厂房的事,我们多数人都同意了,你们两个不同意也没用!”

“还好意思问大队长,人家海建帮我们大家卖了海产品,你们帮大伙儿干了什么?”

宋生金依旧很不服气。

“对大队没贡献的又不止我一个,你专门逮着我问什么?再说了,我们这是集体,又不是从前的旧社会,谁对大队有贡献,就能给他搞特殊吗?建什么厂房,那不是资本家做派么!”

宋海建听到这里,站起身来。

“首先,我要感谢大伙儿对我的支持和信任。关于建造厂房有一点我没说清楚,这个厂房不仅我自家用,到时候修起来了,我也会额外开辟一块区域,让村里的人无偿使用。”

当宋海建这话落下时,人群先是一阵寂静。

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海建!好样儿的!”

宋海建笑了笑,“我知道,大伙儿为了晒干货,把家里搞得全是鱼腥味。这没办法,毕竟我们家的空间就那么大,院子也就那么大。”

“所以在决定要建厂房之前,我就想好了,要给大队留出一块区域来,大伙儿都能用,你们可以把干货储存在厂里,钥匙就交给大队的某个人拿着,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东西被人偷拿。”

“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至于如何操作,愿不愿意去厂房里加工海产品,那都得看你们自己。”

说完,宋海建再次向大家点头致意,这才又坐了下去。

旁边抱着女儿的蒲十三开始热烈地鼓起掌来。

坐在妈妈腿上的小福,也跟着欢快地“啪啪啪”拍着小手,“粑粑棒棒!粑粑棒棒!”

随后,便是接二连三响起的掌声。

“大队长,我赞同海建!”

“我也支持海建修建厂房!”

“海建这不光是为自己谋便利,也是为我们大伙儿谋便利啊!”

人家用地,也不是不给钱,每年都给大队一笔“租金”呢!

而且修好的厂房还给他们留了空间,让他们有一个加工海产品的便利地方,这还有什么好反对的?

也只有宋生金兄弟二人,这种自己懒也没用,还见不得村里其他人赚钱的,才会态度强硬地说不行。

但集体的事儿,一向都是少数服从多数的。

很快,这个申请就通过了。

——事实上,宋海建敢这么提申请,也是因为在去年国家通过了文件,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如今,连农用地都能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了。

更别说是这种宅基地了。

没几天宋海建就走好了流程,先一次性交了五年的租金。

一年的租金五百块,说实话,不少了。

交完租金的第三天,宋海建事先找好的建筑队,就开始动工。

他要修建的厂房图纸早就设计好,按照当下的材质和技术,修不了太好的也用不着修太好,只要能用个十年左右就行。

毕竟再过八年,这个小渔村就要被国家征收了。

眼下宋海建修建厂房自然是往面积大了去修。

只修一层就够了,但占地面积必须要足够大。

足足三百平!

——此时的宋海建,并不知道自己修的厂房还是太保守了……

三百平的厂房修建当中,村里人也跟着期待起来。

因为宋海建承诺,可以免费将其中一百平,借给大队使用。

并且,他还跟大队签了合同的,证明这一百平是他私人借给大队,所有权依然属于他,并不是赠送给大队的。

这种事不写清楚点不行,毕竟到时候拆迁,这个厂房也是能拿到赔偿款的。

涉及到利益的事情,再好的感情都会变质,亲兄弟都能反目。

宋海建可不想给自己留下隐患。

再说了,不事先说清楚,时间一长大队的人还觉得这一百平就是宋海建应该给的,那就整得他吃力不落好了。

宋海建签合同时,特地弄了一式三份。

一份自己保存着,一份在大队长那里放着,还有一份拿出来贴在大队部门口的告示栏上。

这样一来,村民从这儿路过都能瞧见。

“海建还真说到做到哈,还特地弄了个告示出来给我们看,免得大伙儿以为他是嘴上假把式。”

看见告示,村民想不到宋海建担忧的那些层面去。

毕竟,除了宋海建,这个小渔村的人都不知道未来有朝一日,他们能因为政府的拆迁政策,从贫穷的渔民,跃升为“包租公”“包租婆”。

如果能料到那一天,相信他们这个时候也会疯狂地建房子了……

“海建这小子,从他八岁起,我就看出来是个人物了。”

“可不是,八岁就敢去投机倒把了,这个胆量连普通的大人都没有。”

“哎!也就是胆大心细的人,才能发家啊!”

“行了别羡慕海建了,我们村现在的日子比起周围的大队,不知道好了多少,别人还羡慕我们呢!”

“走走走,赶紧回去,昨天打回来的鱼干还得翻晒几遍……”

有了村里这帮大舌头的妇女同志,宋海建这张告示的内容,不出三日就传遍了整个村子。

村民们已经在心里留下了“宋海建慷慨善良免费借一百平厂房给大队使用”的印象,后期就没那么多不必要的纷争了。

就算有些人因一己私欲,想要颠倒黑白,宋海建有合同在手,再加上村里的大部分证人,这事儿也能说得清楚。

如果他真的那么倒霉,全村人都见钱眼开,把黑的说成白的,那他也只能认命了。

厂房的修建需要半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宋海建专注于捕鱼和去市里送货。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宋海建和市里接货的这个人,也已经熟悉了。

对方是铁路局的一个工作人员。

他接到货后,就会通过自己的关系,托前往沪市的火车上的列车员,将这些货物捎到沪市火车站。

货物到站后,就会有陈家耀安排的人来接走。

层层接力,才能将南方海边小渔村的海产品,给销售到上海、北京、南京等一线城市。

当然,上海临近天津,海产品并不是那么稀罕。

但陈家耀也一直没停止对市场的挖掘。

最近陈家耀已经接触到内陆几个新的城市的渠道。

只要这几个城市的市场打开,宋海建接到的订单必定会成倍数增加。

而铁路局这位同志,从这桩买卖里,也得到了不少好处。

因而他对宋海建也是越来越热情了。

今日宋海建送完货,他竟然主动提出请宋海建吃饭。

之前可都是宋海建请他的。

“那多不好意思啊王哥,应该我请你的。”

王良比宋海建大十几岁,外表看着却比他老了很多,像是他叔叔辈的。

但宋海建一直都喊他王哥。

“那么见外干什么,以前你请我,现在我请你,这不都是应该的吗?”

刚把最后一包货搬进去的王良,拍了拍手笑着说道。

“走吧!”

宋海建便没有推辞了。

人家肯请你吃饭,就不要推来推去的,不好看,也像是不给人面子。

市里现在的饭店开的多了,不再只能去国营饭店吃饭。

但毕竟是个小城市,比不上上海北京那种大城市。

所以饭店里的东西也不多。

“国营饭店吃饭还要票,东西也都是老一套,索性就来这家新开的粥店尝尝了。”

王良带着他走进街角一家小店,同时解释道。

宋海建打量着这家由个体户经营的饭店,脑海中有什么思绪一闪而过,只是太快了他没能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