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电光石火间,孙策强压下沸腾的战意和那几乎成为本能的冲锋欲望,勒马暂缓了攻势。

他身上赤色的战袍在风中翻飞,望着远处森严的汉军营寨和近在眼前杀气腾腾的汉军军阵,眉头紧锁。

那两辆突然出现的弩车,此刻在汉军军阵中如同两只蛰伏的凶兽,散发着令人不安的杀气。

\"好厉害的汉将...\"孙策喃喃自语。

他原本沸腾的战意渐渐冷却,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统帅,他深知贸然进攻的后果。

想到这里,孙策朝王凌抱拳道:\"敢问将军高姓大名?\"

王凌剑眉一扬,抱拳回礼,冷冷答道:\"某乃太原王凌!\"

孙策不再多言,拨转马头返回了本阵。

王凌望着孙策远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副将王重打马上前,低声道:\"将军,为何不趁势拿下此逆贼?\"

王重是他太原王氏旁支族人,文武双全,是他颇为依仗的心腹。

王凌摇头:\"孙策勇冠三军,周瑜多谋善断,其军容整肃,不可小觑。更何况...\"

他回头望了望那两辆弩车,\"'雷神弩'未必能留下孙伯符,此时开战,胜负难料。\"

孙策面色铁青地回到己军军阵,将阵前对话详细告知了周瑜。

特别是王凌占尽\"朝廷大义\"的名分,和指责他\"暗通袁术\"的言语。

周瑜闻言,羽扇轻摇的节奏明显放缓,陷入沉思。

他认同孙策的谨慎,汉军显然有备而来。

身旁的周瑜轻摇羽扇,目光凝重:\"伯符,此人不简单。营寨布局深得兵法精髓,军阵严整几乎无懈可击。看来,咱们遇到了劲敌啊!呵呵!\"

“瑜建议,我军远来,敌军以逸待劳且占据地利。不如暂且后退十里,依水立寨,先稳守再图良策。”

孙策从之,遂令大军后队变前队,旌旗不乱,缓缓退去。

退兵途中,孙策回想王凌话语,其核心在于指责自己\"师出无名\"甚至\"暗通袁术\"。

他猛然醒悟,若要破局,必须首先在\"大义\"名分上站稳脚跟,瓦解王凌言语中的立足点。

安营已毕,孙策立刻召集周瑜等心腹商议。

他目光灼灼地提出:\"王凌小儿,所恃者无非朝廷诏命与大将军旗号。然当今天子蒙尘,所谓朝廷政令,多出自大将军刘昆之手尔。\"

\"某孙氏讨逆之心,苍天可鉴!袁术篡逆,人神共愤,我江东子弟欲讨国贼,何须他人号令?王凌迂腐之见,岂能掩某忠义之心!\"

讨伐国贼袁术是假,抢人抢钱才是此行目的。

但凡出兵都要讲究个师出有名,好让自己行事名正言顺。

周瑜闻言,眼中闪过赞赏之色:\"主公所言极是!王凌先声夺人,欲以'名分'压我,乱我军心。然其理据实则脆弱,我军讨伐国贼袁术,光明正大。当下之要,首在'正名'。\"

\"主公,瑜即刻起草一篇讨伐袁公路的《讨逆檄文》。不仅声讨袁术篡逆之罪,更要明确宣示我军此次北上,正是为响应朝廷的'天下共诛国贼'之大义。檄文需广为传播,使天下人皆知我师出有名。\"

\"再挑选能言善辩之士为使者,携带檄文及主公亲笔书信,正式去蕲县拜会大将军刘昆。陈说我江东军助战之本意,强调'同讨国贼'大义之举。\"

\"即便王凌仍存疑虑,此举亦能展现我方诚意与坦荡。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偷袭'、'鹰犬'的指控,安稳我军军心。\"

\"我军新寨需扎得稳固,示敌以久驻之心。同时,广派精细斥候,日夜不停侦察汉军营寨布局、粮道水源。王凌营寨虽严,然'凡阵皆有其瑕',静待其变,或可寻得破绽。\"

\"另可派一偏师,虚打旗号,作出绕道奔袭寿春之姿态。进一步试探王凌反应,迫其分兵或露出破绽。\"

孙策听罢,抚掌称善,胸中郁垒顿消。

他当即下令由周瑜亲自执笔,撰写檄文,务求文采飞扬、义正词严。

选派谋士虞翻为使,明日即携檄文与书信前往汉营。

全军依周瑜布置,深沟高垒,多布哨探。

同时命大将全琮率三千兵马,虚设旌旗,作出向西北运动、意图迂回之态势。

翌日,谋士虞翻领命,携周瑜精心撰写的讨逆檄文及孙策亲笔信,至汉军营寨求见王凌。

王凌于中军大帐接见了虞翻,展读檄文,见其中文采飞扬,词锋犀利。

将孙策誉为“汉室忠臣”、“讨逆义师”,反讽自己拘泥小隙、阻碍讨贼大业者为“不智”,眉头不禁微蹙。

虞翻从容不迫,拱手道:“王将军,我主孙讨逆,心系汉室,志在剿灭国贼袁术。此次北上,实为响应大将军‘天下共诛国贼’之大义。将军深明大义,何不与我主共襄盛举,而非陈兵于此,徒使亲者痛仇者快?”

王凌放下檄文,冷然道:“巧言令色!孙伯符居心叵测,路人皆知。尔等未经朝廷调遣,私自动兵,岂是忠臣所为?谁知是否假途灭虢之计?”

虞翻微微一笑:“将军此言差矣。若论‘朝廷调遣’,敢问将军,如今长安诏令,几何出于圣心,几何出于权臣之手?某主一心讨贼,光明磊落,已具表上奏朝廷。反倒是将军,手握重兵,不北向讨逆,却阻我义师于历阳要道,岂不令天下义士寒心?若袁公路因此得以喘息,将军可能担此责?”

王凌暴喝一声道:“放肆!尔竟敢诽谤大将军!莫非嫌某将宝剑不利乎?”

帐中诸将听得虞翻这番对大将军刘昆如此不敬的言辞,都对其怒目相向,纷纷拔剑在手,大有斩杀此人之意。

虞翻哂然一笑道:“王将军欲堵天下悠悠众口乎?”

王凌默然片刻,虞翻之言,虽不中听,却非全无道理。

此时又有探马来报,称江东军十里外扎寨,且有一支偏师动向不明。

王凌心中警惕更甚,知孙策、周瑜非鲁莽之辈,恐有后手,遂不敢再小觑。

他面色稍缓,对虞翻道:“贵使之意,某已明了。此事关乎重大,需详加斟酌。贵使可先回覆孙伯符,望其暂缓军事,以待朝廷明示。”

虽未松口,但语气已不似先前强硬。

虞翻知目的已达,拱手告辞:“望将军明察,以国事为重。某还要去大将军处,告辞!”

于是,虞翻辞别王凌,遂继续北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