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难耐的暑假里,同学们都纷纷选择四处走亲访友,或者前往高山避暑。少丰却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他为了能够给家里多挣一些工分,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被派往鹿鸣山上修建水库。
这座水库位于离家十多公里的深山峡谷之中,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但它的修建对于山下的农田来说却至关重要。一旦遇到干旱天气,水库里储存的水就可以通过放水渠源源不断地滋润那些干渴的禾苗,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鹿鸣山是一片群山万壑的地方,其中有一条长十多公里、宽不到一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自然形成了一条水沟,每当下雨时,两边山上的雨水都会迅速汇集到沟内,形成一股汹涌的洪流,一泻而下。这股洪流要么会冲坏庄稼,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么就会白白流入赤江,然后滚滚向东流去,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经过大队、公社、区以及县里的层层考察和研究,最终决定由党家坪村自主修建鹿鸣山水库。这座水库的主要功能是蓄水和防洪抗旱,同时也可以顺便解决山下村民的饮用水问题。
既是自主修建,大队革委决定任务分到各生产队,再分到每家每户。为了抢时间赶工期,修库人员须自带被盖吃住在工地。在这支由精壮劳力组成的队伍中,少丰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他年纪尚小,身体也比其他人矮小许多。然而,队长并没有因此而忽视他的能力,反而根据他的特点,巧妙地安排他负责为大家煮饭做菜,以此来确保整个队伍的后勤供应。
少丰每天要给三十多个青壮年煮饭,这可是个不小的工作量啊!但对于从小就煮饭做菜洗碗收拾的他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毕竟,他在这方面可是经验丰富呢!大山深处,柴禾遍地都是,少丰只需稍微捡一捡,就能有足够的柴火用来煮饭。这里的山泉流水清凉碧透,直接舀来就能用,非常方便。
煮饭对少丰来说并不是难事,他只需要在一口大锅里,按照每人半斤细粮的标准,再加上一些红苕洋芋,就能煮出一锅香喷喷的干饭,保证让大家都能吃饱。真正的挑战在于做菜。这里除了萝卜白菜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蔬菜了。调味品也非常匮乏,除了盐巴和豆瓣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尽管条件如此艰难,少丰却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让每一顿饭菜都尽量不重样,让大家吃得舒服。
就在大家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能早日品尝到那香喷喷的猪肉时,队长却突然带回了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这头所谓的犒劳修库大军的猪肉,竟然是没有多少肥肉、瘦得皮包骨的母猪肉!
这个消息犹如一盆冰水,无情地浇灭了人们心中的热情。原本兴高采烈的人群瞬间变得沉默不语,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唉声叹气,更有甚者直接耷拉着脑袋,一脸的垂头丧气。毕竟,对于已经半年都没有尝过猪肉滋味的人们来说,这四两连皮带骨的猪肉是多么珍贵啊!可如今,却变成了这样一块让人难以下咽的母猪肉,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队长看着大家的反应,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把目光投向了少丰,似乎在询问他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少丰感受到了队长的目光,他毫不犹豫地点点头,然后自信地说道:“你们别担心,我有办法,保证让大家都吃得安逸!”
少丰站在那块巨大的岩石旁边,他的身旁堆满了木柴和干树叶。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易燃物堆放在岩石的凹陷处,然后点燃了一根火柴,将其扔到了柴火堆里。瞬间,火焰熊熊燃起,照亮了整个山谷。少丰将那块猪肉皮放在火上烤,他不断地翻转着猪肉皮,让它的每一面都能均匀受热,烤出油水。随着时间的推移,猪肉皮逐渐变得黄灿灿的,并且开始膨胀起来,就像是一个被吹起来的气球。
少丰用一把锋利的小刀,轻轻地刮掉了那层带着毛孔的焦皮。他将刮好的猪肉皮放入清水中洗净,然后挂在树枝上晾干。经过这样的处理,这块猪肉皮看起来与正常的猪肉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接下来,少丰拿起菜刀,将猪肉切成小块。他特别注意每一块猪肉上带皮的部分,将其切得极薄极薄,几乎可以透光。然后,他将米粉、豆瓣、辣椒面和花椒面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制成了一种香辣可口的调料。少丰将切好的猪肉块放入调料中,充分搅拌,确保每一块猪肉都能裹上厚厚的一层调料。接着,他把土豆切成三边形的小块,铺在锅底,作为蒸肉的底子。然后,他将裹好调料的猪肉块放在土豆上,放入锅中,盖上锅盖,用大火蒸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少丰守在锅旁,不时地观察着火候。经过三个小时的连续蒸煮,锅里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这股香气越来越浓,竟然飘到了不远处的工地上。
工地上的人们闻到这股香气,都不禁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纷纷猜测这是什么美味。有些人甚至提前五分钟收工,循着香气来到了少丰的身边。队长和队友们围在锅旁,看着少丰揭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他们用狐疑的眼光看着少丰,不相信这是用母猪肉做出来的美食。
当他们将蒸肉放进嘴里咀嚼时,一个个都露出了惊奇的表情。这母猪肉竟然被蒸得如此酥软,如此鲜香!他们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一边不停地夸赞少丰的厨艺。有的队友甚至把碗里仅有的残渣也用舌头舔得干干净净,生怕浪费了一点美味。
从那以后,身材瘦小的少丰在修库队伍里声名远扬。人们纷纷传颂着他煮饭做菜的高超技艺,都说他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尽管短短两个月的暑假转瞬即逝,但少丰的名声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大队和公社。
第二年,当少丰毕业回到家乡时,一个以公社为单位组建的筑路民工连正在招人。由于少丰的厨艺已经广为人知,公社书记点名党家坪村把少丰派到这个民工连,同时指派他到连里担任炊事员兼文书。
这个民工连的任务可不简单,他们要远赴百里之外的红江流域,去修建那条赤红公路。这条公路不仅是通往红江上游重要景区钟乳洞的必经之路,更是途经共和国两位少将家乡的重要通道。
少丰背上自己的被盖,带上几件换洗衣物,紧跟着队伍,经过数天的辗转跋涉,终于抵达了青峪口这个筑路工地。站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少丰不禁想起了十六年前的往事。那时,他的父亲为了维持生计,也曾先行一步踏入筑路的队列,并且因为这份工作而吃上了公家饭,每个月都能领到三十三元钱的工资。如今轮到自己也走上了这条道,是否能像父亲那样,沿着他走过的老路顺利前行呢?
无论如何,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本职工作做好,不打折扣地完成任务,这才是正确的道路。少丰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异地他乡,毅然决然地重拾旧业。对于少丰来说,其他方面都不成问题,唯一让他感到棘手的是,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青峪口,每天都需要去买菜。民工连每个人的伙食标准只有一毛钱,既要让大家吃饱,又要让大家吃得好,这无疑是对少丰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少丰不仅要负责采购食材,还要兼任会计和厨师的工作。从买菜、买米、买油盐,到煮饭、做菜、洗碗筷,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一个人包办。而且,这里没有实习期,也没有彩排日,他一上任就要面对全连八十多号人的吃饭问题,这可是一场真正的硬仗。
天还未亮,少丰便早早地起了床,厨房里传来一阵忙碌的声响。他一边煮着稀饭,一边将馒头放入蒸笼里,让它们慢慢蒸熟。七点的闹钟准时响起,队友们纷纷从床上爬起来,简单洗漱后,便迅速坐到餐桌前,开始享用早餐。时间紧迫,大家都吃得很快。八点还没到,队友们就已经收拾好工具,准备前往工地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一走,少丰立刻背上背兜,匆匆赶往青峪场或者农家院子去买菜。
青峪场的蔬菜种类繁多,少丰在摊位间穿梭,仔细挑选着。当他看到牛皮菜时,发现价格竟然要五分一斤,这让他有些吃惊。于是,他开始与卖菜的农民大爷、大娘、大嫂们讨价还价:“两分全买了。”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少丰终于以自己满意的价格买下了所有的牛皮菜。买好菜后,少丰背着沉甸甸的背兜快步往回走。一到驻地,他顾不上休息,赶紧将牛皮菜洗净,同时开始煮饭。他知道,时间非常紧张,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停顿和耽搁。
十一点半,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少丰必须在这个时间之前把饭煮好,把菜也准备妥当。因为队友们会按时回来,他们经过一上午的辛苦劳作,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急需补充食物。果然,队友们准时归来,一个个饿得几乎没有力气。少丰迅速将饭菜端上桌,大家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午饭,大家稍作休息,一点钟又要继续出工了。少丰则需要在两点前将厨房收拾干净,这样他才能有近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休息时间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又到了煮晚饭的时间。少丰再次忙碌起来,为队友们准备晚餐。六点,队友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回到驻地。只有在晚饭后,大家才能真正放松下来,休息一下。而这时,少丰也终于才有了与队友们交流、交谈的机会。也在这时,他须把一天三顿的开支账目公布出来,接受大家的检查。连里还需要抄抄写写的东西,也得在这个时候抄写完。
每当这个时候,队长李克俊就会紧紧地跟在少丰的身后,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工地上队友们的出工情况。他不仅关心着工程进度,还对每一个队友的工作状态了如指掌。与此同时,李克俊也会顺便询问一下当天的蔬菜价格,并询问队友们有没有特别想吃的菜。
少丰总是耐心地倾听着李克俊的讲述,将每一个细节都牢记在心。第二天,他会根据队友们的需求和喜好,巧妙地变换另一种蔬菜,让大家的饮食更加多样化和美味。
在这个紧张的筑路工地上,时间过得飞快,仿佛白驹过隙一般。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半年时间转瞬即逝。而在这紧张的厨房劳作中,少丰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就在这时,已经在筑路修路养路队伍工作了十多年的父亲,突然来到了赤红路上。他一方面想看看儿子在工地上的劳动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与筑路队的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毕竟,赤红公路全线贯通后,还需要招聘一百多名养路工人。如果少丰能够留在赤红路上养路,那肯定比在党家坪那个地方,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修理地球要好一些吧。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夜空——国家决定在今年恢复高考!这意味着以往那种依靠推荐入学的方式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公平竞争、全凭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新模式。
这个消息对于所有下乡回乡的老三届、新三届以及应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他们终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进入高等院校深造,追逐自己的梦想。少丰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尽管距离高考只剩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立刻回家,全力以赴地复习迎考。
时间紧迫,但少丰毫不退缩。他深知这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他迅速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