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相遇
我叫林宇,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糖艺工坊的传承人。我们工坊的招牌产品糖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口感闻名遐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糖龙的保存和运输问题日益凸显,这让我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食品学院的陈教授。陈教授是食品物理特性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对我们的糖龙很感兴趣,提出可以与我们工坊合作,通过研究糖液的物理特性,优化熬制温度与时间,来解决糖龙的保存和运输难题。我欣然同意,于是,一场甜蜜的创新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第二章:初步探索
我带着工坊里经验最丰富的师傅们来到了食品学院的实验室。陈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实验室里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让我们大开眼界。
首先,我们开始对糖液的基本物理特性进行研究。陈教授的助手们将不同比例的糖和水混合,制成糖液,然后用流变仪等设备测量糖液的黏度、流动性等参数。我和师傅们在一旁认真观察,不时提出一些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发现,糖液的黏度随着温度和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黏度下降;浓度增加,黏度则上升。这一发现让我们初步了解了糖液的特性,但对于如何优化熬制温度与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章:熬糖的奥秘
接下来,我们开始模拟糖龙的熬制过程。师傅们按照传统的方法,将糖放入锅中加热。陈教授的团队则用高精度的温度计和传感器实时监测糖液的温度和各种物理变化。
随着温度的上升,糖液逐渐发生变化。当温度达到120c左右时,糖液开始变得黏稠,表面出现细密的泡沫。师傅们根据经验判断,这是糖液开始发生焦糖化反应的迹象。但陈教授通过仪器分析发现,此时糖液的内部结构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我们继续加热,当温度达到150c - 160c时,糖液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拔丝纤细透明。师傅们认为这已经是可以制作糖龙的最佳状态了,但陈教授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虽然此时糖液的口感和外观都很不错,但从耐储存和易运输的角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第四章:反复试验
为了找到最佳的熬制温度与时间,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每次试验,我们都会记录下糖液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物理特性,以及制作出来的糖龙的口感、硬度、脆度等指标。
有时候,我们熬制的糖龙太脆,容易在运输过程中断裂;有时候,又太黏,不利于保存。我们不断地调整熬制温度和时间,同时也尝试添加一些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如表面活性剂等,来改善糖液的物理特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当熬制温度控制在150c - 155c,时间控制在20 - 25分钟时,制作出来的糖龙口感与传统的几乎没有差别,但在硬度和韧性方面却有了明显的提升。
第五章:储存与运输测试
找到了优化的熬制参数后,我们开始对糖龙进行储存和运输测试。陈教授的团队帮忙设计了专门的包装,采用了新型的保温材料和防潮包装纸,以确保糖龙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我们将糖龙放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进行储存试验。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按照新参数制作的糖龙在常温下可以保存一周左右,而在冷藏条件下,保质期可以延长到一个月以上,这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运输测试中,我们将糖龙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发送到各地的合作伙伴手中。经过反馈,糖龙在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大大降低,而且口感依然保持鲜美。
第六章:成果与展望
经过几个月的合作研究,我们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糖龙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口感和工艺特色,还变得更耐储存、易运输,这为我们的糖艺工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在食品学院举办了一场成果发布会,邀请了业内的专家、媒体和同行们。当糖龙展示在大家面前时,所有人都对它的品质和改进表示惊叹。
陈教授在发布会上说:“这次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通过对糖液物理特性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解决了糖龙的实际问题,还为传统食品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也感慨万分地说:“感谢食品学院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的传统糖艺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创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美味的糖龙。”
看着眼前色泽金黄、造型精美的糖龙,我知道,我们的甜蜜事业又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