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绕村富路长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李青竹就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轱辘声——是张婶推着装满麦芽糖块的小推车来了。“青竹,昨儿你教的‘鳞片拉花’我练到后半夜,你瞅瞅成不成?”张婶搓着手,从布兜里掏出个巴掌大的糖龙,琥珀色的糖身泛着光,龙鳞虽不够均匀,却透着股子认真劲儿。
李青竹接过糖龙,指尖触到微硬的糖面,心里暖烘烘的。她是糖龙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三年前跟着乡村振兴工作队回村时,这门手艺在双生谷几乎断了传承。当时村里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留守的老人孩子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工作队的王队长找到她时,手里攥着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指着“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那行字说:“青竹,把糖龙捡起来,说不定能让咱双生谷变个样。”
起初,李青竹心里没底。她在城里开糖艺工作室时,见过太多传统技艺被市场冷落的模样。可当她在村委会大院摆起临时操作台,熬好的麦芽糖香飘满整条街时,还是围来了不少村民。六十多岁的周大爷凑上前,看着她捏出的小糖龙,眼睛亮了:“这不是我小时候赶庙会见过的糖龙吗?那会儿你奶奶捏的糖龙,龙角上还能挂小铃铛呢!”
这话让李青竹红了眼。奶奶在世时总说,糖龙是双生谷的根,可随着庙会取消、年轻人外出,这根眼看就要断了。她咬咬牙,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办起了第一期糖龙技艺培训班。没想到报名的人远超预期,除了在家带娃的妇女、赋闲的老人,还有几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专门回了村。
28岁的赵晓宇就是其中一个。他之前在城里的电子厂上班,每天拧螺丝拧到手指发麻,一个月挣的钱除去房租生活费,剩不下多少。听说村里办糖龙培训班,还能做电商卖货,他当即辞了工作回了家。“一开始我爸骂我疯了,说捏糖人能挣几个钱?”赵晓宇笑着回忆,“直到我第一个月靠卖糖龙挣了四千多,比在厂里还多,我爸再也不拦着了。”
培训班里,李青竹教得仔细。从熬糖的火候把控,到捏龙身、拉龙须的手法,她都手把手地教。为了让大家容易上手,她还改良了传统工具——把原来的铜勺换成了更轻便的不锈钢勺,在操作台边装了可调高度的凳子,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张婶之前总说自己手笨,学不会精细活儿,可跟着李青竹练了半个月,竟能捏出带祥云纹路的糖龙了。“现在每天在家捏糖龙,既能照顾孙子,还能挣钱,比出去打零工强多了!”张婶的话,说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光有手艺还不够,怎么把糖龙卖出去,才是让村民真正增收的关键。乡村振兴工作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们联系了县里的电商服务中心,派专业老师来村里教大家开网店、做直播。一开始,村民们对着镜头都很拘谨,赵晓宇第一次直播时,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手里的糖勺差点掉在地上。可看着屏幕上不断弹出的“这糖龙真好看”“想买一个”的评论,他慢慢放松下来,开始跟网友聊起糖龙的历史、制作过程。
有一次,赵晓宇在直播时,突发奇想把双生谷的风景拍进镜头里——晨雾中的青山、潺潺的溪水、挂满玉米的农家院,再配上他捏糖龙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好多网友。“原来糖龙是在这么美的地方做出来的!”“买个糖龙,也算云游了双生谷!”那天的直播,他一下子卖出了五十多个糖龙,比之前一周卖的还多。
这个发现让李青竹和村民们找到了新方向。他们把糖龙和双生谷的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推出了“糖龙体验游”——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学捏糖龙,还能把自己做的糖龙带回家。每到周末,村里的农家乐都住满了游客,孩子们围着操作台,看着麦芽糖在手里变成威风凛凛的糖龙,笑得合不拢嘴。村民们的收入也跟着涨了起来,之前靠种地一年挣两三万的人家,现在做糖龙、搞旅游,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
可发展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去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坏了村里的糖料仓库,不少麦芽糖块受潮变质。看着发霉的糖料,不少村民红了眼——那可是他们半个月的心血。李青竹心里也不好受,但她知道不能慌。她立刻联系乡村振兴工作队,王队长很快带了县里的农业专家来村里,帮大家重新规划仓库,还申请了特色产业扶持资金,给仓库装了防潮设备。
这件事也让李青竹意识到,单靠双生谷一个村的力量,很难应对市场风险。她跟工作队商量后,决定联合周边的几个村庄,成立“糖龙产业联盟”。联盟成立后,大家统一采购糖料,降低成本;统一制定质量标准,避免恶性竞争;还一起开发新产品,比如针对年轻人的低糖糖龙、针对节日的定制款糖龙。
邻村的王家庄之前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产业,加入联盟后,村民们跟着李青竹学做糖龙,很快就打开了销路。王家庄的村支书王建国说:“之前我们村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好了,在家做糖龙就能挣钱,好几个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
现在的双生谷,早已不是三年前那个冷清的小山村。村口的公路修得平整宽阔,物流车每天准时来拉货;村里的文化广场上,竖起了巨大的糖龙雕塑,成了双生谷的标志;不少村民盖起了新楼房,家里买了小汽车。每到傍晚,村委会大院里就热闹起来,有人在练捏糖龙,有人在做直播,孩子们在旁边追着跑,空气中满是麦芽糖的甜香。
今年春节前,双生谷的糖龙还上了县里的春晚。当李青竹带着村民们捏的百米长“盛世糖龙”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掌声雷动。直播镜头里,网友们纷纷留言:“这糖龙真威风!”“为双生谷点赞!”
演出结束后,李青竹收到了赵晓宇发来的消息:“青竹姐,今天网店的订单爆了,光定制款糖龙就卖了两百多个!”看着消息,李青竹抬头望向窗外,月光洒在村里的糖龙雕塑上,泛着柔和的光。她想起奶奶曾说过,糖龙是活的,只要有人做、有人爱,它就能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
如今,这句话真的实现了。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下,糖龙这门古老的技艺,不仅在双生谷焕发了新生,还成了带动周边村庄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李青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要带着村民们把糖龙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双生谷,知道这门甜蜜的手艺。
春天来了,双生谷的山花开得正艳。李青竹和村民们又开始忙着准备新一季的糖龙培训班,院子里的麦芽糖香,伴着村民们的笑声,飘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