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百年:国博里的琥珀长河
国家博物馆西大厅的穹顶下,三盏鎏金吊灯将暖光洒在玻璃展柜上,柜中那尊清光绪年间的“赤金糖龙”正泛着温润的琥珀色。龙身盘踞在云纹底座上,鳞片用细竹签刻出叠压纹路,龙须细如发丝却挺括不弯——这是本次“糖龙技艺百年展”的镇馆之宝,也是传承人林砚秋熬了三个通宵才修复完成的文物。
“林老师,最后一组互动屏调试好了,观众扫展签二维码就能看1952年那位老匠人熬糖的影像。”年轻助理小陈捧着平板跑过来,屏幕上正播放着黑白画面:穿蓝布衫的老人坐在土灶前,铜锅里的糖液咕嘟冒泡,他手腕一翻,琥珀色的糖丝便在石板上勾勒出龙首轮廓。
林砚秋点点头,指尖轻轻拂过展柜玻璃。三个月前接到国博邀约时,她正在双生谷整理祖父留下的糖艺工具,木箱里那本泛黄的《糖龙谱》记载着从清代“祈年糖龙”到民国“走马灯糖龙”的演变,扉页祖父的字迹力透纸背:“糖会化,艺要活”。这句话,成了她策展的核心。
开展首日,展厅入口排起了长队。穿校服的孩子们踮着脚往展厅里望,白发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还有扛着相机的摄影师对着展柜里的糖龙作品频频按下快门。林砚秋站在“时代长廊”展区,看着观众在不同年代的糖龙前驻足——1920年的“商号糖龙”龙首嵌着珍珠,是当年商铺用来招揽顾客的招牌;1965年的“丰收糖龙”龙腹里藏着小麦、玉米造型,用麦芽糖混合杂粮制成;1998年的“卡通糖龙”则戴着棒球帽,龙尾卷着汉堡,是她父亲为儿童乐园设计的创新款。
“妈妈,这个龙为什么是透明的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2010年的“水晶糖龙”问。林砚秋走过去,蹲下身轻声解释:“这是用异麦芽酮糖做的,比传统蔗糖更耐储存,还能透过阳光看到里面的花纹哦。”她边说边点开互动屏,屏幕上立刻演示起现代糖艺的熬制温度曲线,从115c的软糖状态到160c的硬糖状态,红色线条随着温度变化起伏。
开展第三周,展厅里多了位特殊的观众。82岁的周老先生拄着拐杖,在1958年的“公社糖龙”展柜前站了半个多小时,眼眶通红。林砚秋注意到他胸前别着的“糖艺合作社”徽章,连忙递上一杯温水。“这是我师父做的,”周老先生指着展柜里的糖龙,声音发颤,“当年我们在公社食堂熬糖,他教我‘三熬三晾’,说糖龙要熬到能拉出三尺长的丝才够韧。”那天下午,周老先生成了展厅里的“临时讲解员”,围过来的观众听得入迷,有人还拿出笔记本记录他说的传统技法。
展览过半时,参观人次突破了八十万。林砚秋在展厅角落设置了“糖龙心愿墙”,观众可以用特制的可食用糖笔在透明板上画小龙,写下对传统技艺的祝福。很快,心愿墙就被五颜六色的糖龙填满:有小朋友画的翅膀糖龙,写着“想让糖龙飞到太空”;有年轻人画的情侣糖龙,标注“希望和爱人一起学做糖艺”;还有海外游客画的戴着圣诞帽的糖龙,用英文写着“东方技艺太神奇了”。
最让林砚秋动容的是开展第五周的“传承人对话”活动。她邀请了六位不同年龄段的糖艺匠人,从90岁的非遗传承人到20岁的大学生创客,围坐在展厅中央的长桌旁。当90岁的张奶奶拿出1947年的铜制糖勺时,20岁的大学生李然立刻举起手机拍照:“奶奶,我用3d打印做了同款勺子,您看能不能用?”张奶奶接过勺子,放在手里掂了掂,笑着说:“模样像,但得熬一锅糖试试才知道——老工具的重量,是一代代人握出来的。”
活动结束后,李然拉着林砚秋的手说:“原来我以为创新就是用新技术,现在才明白,得先懂老手艺的根。”林砚秋指着展厅里那尊当代“生态糖龙”——龙身用可降解糖料制成,龙鳞是用天然果蔬汁染色的花瓣形状:“你看,这就是根与新的结合。”
展览最后一天,参观人次正式突破一百万。林砚秋站在展厅出口,看着观众们举着印有糖龙图案的纪念册离开,有的还在讨论着下周要去双生谷参加糖艺体验课。小陈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林老师,这是观众寄来的,说要送给你。”
林砚秋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尊迷你糖,龙腹上刻着“糖会化,艺要活”六个小字。附言里写着:“上周带孩子来参观,他说长大了要做糖艺匠人。谢谢您让我们看到,传统不是放在玻璃柜里的标本,是能握在手里的温度。”
闭馆时分,夕阳透过国博的落地窗,给展厅里的糖龙作品镀上了一层金边。林砚秋走到“赤金糖龙”展柜前,轻轻说了句:“爷爷,您看,这百年的糖龙,活了。”玻璃柜反射出她的身影,身后是绵延的展柜,从清代的琥珀色龙影,到当代的多彩创新,像一条流淌的琥珀长河,将过去与未来连在了一起。
当晚,国家博物馆的官微发布了一组照片:展厅里的观众、心愿墙上的糖龙、匠人们的手……配文写道:“百年糖龙,熬的是时光,传的是匠心。当传统与现代相遇,每一颗糖珠里,都藏着文化的新生。”评论区里,有人留言:“下周带父母来二刷”,有人说:“已经报名了糖艺课”,还有人写道:“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就在一口甜里,在一双巧手里。”
林砚秋关掉手机,望向窗外的夜空。她知道,这场展览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那些走进展厅的观众,那些拿起糖勺的年轻人,那些记录在心愿墙上的祝福,都会成为糖龙技艺新的传承者,让这百年的甜,继续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