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538章 心中的谜团也将迎刃而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38章 心中的谜团也将迎刃而解

禁军回答道。

三天!

郑公公就回来了。

而且还带着使节和粮食。

李渊感到十分欣慰,他一直悉心培养郑公公,几乎把他当作亲生子般看待……等等,粮食?!

“粮食是怎么回事?”

李渊忍不住问道。

“启禀陛下,郑公公这一次率领众多船队在占城靠岸,那些船队上装载着无数的粮食。”

“因此还耽误了几日行程。”

“现在已经通过海运,直达中原了。”

李渊一脸疑惑,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感觉有些扑朔迷离。

不过好在,郑公公这一次总算是回来了。

三天后,便能与他相见。

届时,心中的谜团也将迎刃而解。

因此,

李世民迅速下令国宾馆的侍从,提前筹备迎接使节的事宜,并命礼部官吏随后配合。

对于迎接郑和的仪式,李世民还特意让李渊的儿子李泰一同参与。

毕竟,大唐帝国已有储君,这样的场合最适合也最应当让更多人知晓。

至于李泰,对此倒颇为淡然。

说实话,他对郑和颇感好奇。

毕竟,

他从前只是个默默无闻的齐王世子,根本没有机会与皇帝李世民身边的宠臣三宝公公有所交集。

即便郑和此前数次远航西洋,那浩浩荡荡的送行队伍里,也从未有过李泰的身影。

身为齐王世子的他,总是以“身体羸弱”为由,留在齐王府中静养。

若是真有朝一日成了神,只需一个念头,不单能让郑和现身,就连那另一个了不起的太监,太史令司马迁,也能被他自历史长河中唤出,共饮一壶酒,畅谈古今。

然而,时过境迁。

昔日那个默默无闻的齐王世子,如今已是大唐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孙。

如此接待外国使节及本国归来的使团的盛事,他自是避无可避。

既如此,提前见见这位三宝公公,倒也不错。

“听说郑和是个太监,不知是否与宫中的其他太监模样相仿。”

李泰暗自琢磨。

三日时光,转瞬即逝。

“陛下!”

郑和步入了太极殿。

皇帝李世民亦感慨万分。

其余大臣们均表现得颇为给面子,一副太好了,郑和归来,我大唐的威名远播四海的模样。

实则……

“郑和总算回来了,比原定行程快了数月,甚好,省下了不少开支。”

“只是这次带回的使节比上回多了许多,大唐又要招待他们,不知又要耗费多少回礼。”

“也不明白陛下为何总派这些人去探索他国?”

“那些国家地贫物瘠,我大唐又不会去征伐他们,他们亦不会来大唐生事,双方相安无事便罢。非要前去拜访一番,还带着这些如同乡野村夫的使节,来我大唐观光……”

许多文官都不喜这种“劳民伤财”、无实质益处、只有花销的行为。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

咱们这位任性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乐意这么做,又能如何?

只能在旁凑凑热闹,拍拍手,叫叫好。

心中暗自腹诽……

然而,

这一次,

郑和带回的消息,

让那些不屑一顾的文官们,大吃一惊。

“皇上,此番微臣带回的使节,共计一百八十二位,涵盖了一百三十七个国度。”

“更甚者,多数国家知晓我大明正遭草原部落威胁,故而甘愿无偿赠予我大明粮草。”

“首批粮草已抵占城,第二批正运往齐鲁海岸。”

粮草?

这些小国竟还向我大明输送粮草?

但随即,这些文臣们面露不屑。

然而,这些小国即便加起来,也不及大明一省之大,他们能供给我大明多少粮草?

“这些小国之人,如今是想尽办法占我大明的便宜啊……”

“他们还是太稚嫩,不知皇上喜好功绩,只要他们前来朝拜,即便空手而来,也定能满载而归。”

部分官员私下里窃窃私语,满含讥讽。

但,

当郑和逐一陈述这些小国捐赠的粮草数目时,详尽的数据令人瞠目结舌。

什么?首批粮草便足以支撑我军北伐十日之久?

且这只是开始,后续粮草还将源源不断运来?

官员们皆不愿相信此事为真。

或许这只是对方的谎言罢了。

然而……

对方的首批、第二批粮草确已送达。

郑和又言,

这些国家中,众多之地粮食一年数熟,余粮充沛。

得知大明急需粮草,他们不惜翻山越岭,也要将粮草送至大明。

真乃古代睦邻之典范。

但,

他们为何要援助大明?

朱棣满心疑惑。

不仅朱棣,其余大臣亦同样困惑。

他们皆盼郑和能给出解答,

或许郑和在访问这些国家时,给它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即便如此,也太过离奇。

会因对一个国家印象好,便翻山越岭为其送粮吗?

有,

昔日秦穆公曾援助晋国。

但当时两国虽不尊王室,却仍是周天子的诸侯,守望相助,理所当然。

可这些国家与大明又有何干?

毫无瓜葛!

满朝文武皆紧盯着郑和,期待他能作出解释。

未曾想……

“微臣对此事所知亦有限。”

“微臣仅知,这些国家对大明的援助,与此物紧密相关!”

郑和取出一物,

形似小册子。

在线围观的小龙,猛然间心生一丝不安。

搜索小说之旅

乱码忽略

【莫非是……】

【不太可能吧?】

嗯,灵狐似乎知晓其中奥秘?

龙帝即刻心生好奇。

“呈上来给朕瞧瞧。”

龙帝平静地吩咐。

郑和迅速将那本小册子转交给身旁的太监,那太监随后走向小龙。

小龙内心哀嚎,这简直是公开处刑!

小龙不愿面对那本小册子,但龙帝已接过它,缓缓翻阅。

册页间,一笔一划,尽是汉字。

单个字龙帝皆识,组合起来亦然。

“这不就是普通的话本吗?”

龙帝认出了小册子的本质。

如此寻常的话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怎能引得三宝太监如此郑重其事地携归王朝?

龙帝愈发好奇,

为何一本普通话本,不仅让三宝太监如此慎重,还让灵狐小龙反应如此之大?

带着这份疑惑,

龙帝耐心翻阅了几页,

然而,

并未发现这些话本有何非凡之处。

灵狐应当目光长远,不至于被一本话本迷惑心志……

龙帝心中仍存疑虑。

郑和已开始解答。

“陛下,此确为话本。”

“说来蹊跷。”

“臣出使诸国多次,以往未曾在他国见过我大明的话本,”

“唯独此次,偶遇了。”

“而且,”

“可能诸位难以置信,这些话本在他国引发了巨大轰动,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皆极为喜爱。”

“更甚的是,因这些话本,他国对我大明心生无限敬仰。”

几本话本,竟能让他国对大明敬仰至此?

即便是话本,也不敢如此杜撰吧。

但世事往往比话本更为离奇。

随郑和而来的各国使臣无法作伪,他们带来的粮食,粒粒真实。

“可不对劲啊!”

“这些话本,全是用我大明的文字书写。”

“谈及王公贵族懂得大明文字,我倒还信几分。但要说街头小贩与脚夫也都识字,我可不信。”

这时,一位官员忽然提出质疑。

他此言一出,周遭众人纷纷点头附和。

毕竟,王公贵族受过良好教育,且我国与大明接壤,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大明自然有好感,学习大明文字,研读儒家经典,这些皆在情理之中。

然而,

若说那些贩夫走卒也因话本小说而对大明心生仰慕,抱有强烈好感,

这一点,我们实在难以接受。

大明乃泱泱大国,本国百姓尚且多有文盲,怎可能那些海外小国,竟皆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百姓皆通文字?

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情景,绝无可能。

抱有此类想法的官员们,看向郑和的目光中充满了疑虑。

尽管他们对郑和并无太多好感,

但他们就是,

不相信。

郑和沉默片刻,道:“其实……”

“我起初也有此疑虑,故而特意去打探了此事,还派士兵去市井间探查了。”

“最后证实……”

【证实确有落魄书生或落魄贵族,在茶楼酒肆中说书。】

朱棣闻言一愣,心中暗道:这小狐狸如何知晓?

未等朱棣多想,郑和也已道出相似之言。

“此事颇为蹊跷,那些书生或落魄贵族,为何会在酒楼茶肆中说书?”

“或许是为生活所迫吧。毕竟大明的话本小说对他们而言,极具吸引力。听说听书的人多,打赏也就多了,足以缓解他们的困窘。”

“言之有理,吾亦如是想。”

官员们再次私下小声议论起来。

还有人颇为鄙视这些小国的读书人,竟如此没有气节。

读书人,研习圣人教诲,本应心怀百姓,志在天下,以求立德立功立言。

竟为了区区钱财,而从事卑贱之业?

更有甚者,据说其中不乏贵族出身之人。

这些小型邦国的贵族,在其国度中的地位,大抵可比拟我中原王朝的显赫世家。

世家子弟竟涉足说书行业?

他祖宗的安息之地,盖板可还稳当?哎呀,似有松动,快些按住!

然而……

永乐帝眉头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