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招娣若有所思:“你说得也有道理,只不过想要供所有的孩子读书,并且让他们读到高中的话,咱们所需要付出的钱可不少,况且孩子们一直在读书的话,他们就不能上工挣工分,家里就只指望着我们大人。
而我们大人既要挣工分养家,还要挣钱给孩子们读书,孩子们对家里的帮助又不多,这样一来,这简直要把我们给累死,划不来!这太划不来了!”
李招娣不知道读书好吗?她自然是知道的,她对有文化的人也很尊敬,然而,如果为了让孩子们读书,她和周大河就得比现在还要辛苦好几倍,她自然是不愿意的。
她虽然也爱孩子,但是要让她为孩子付出一切,她办不到,在这年头,她能让孩子读几年书,并让孩子吃饱穿暖,好好地把孩子养大,这已经很好了,大家不都是这样做的嘛!
反而是大哥大嫂如此支持孩子读书才是另类。
乔乔看劝不动这个妯娌,也就不劝了。
一家有一家的活法,她可不能打着为二房孩子好的名义而去干涉二房的家务事,那样就越界了,也会影响两家人的关系。
至于她家出钱供二房孩子读书?她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她自己的孩子就有很多个,自己的孩子她都要操心不过来,哪里有精力去操心别人家的孩子,毕竟供人读书可不是给一顿饭给别人吃这么简单。
乔乔:“好吧,你家的事,你们自己做决定。”
开学后,周建国就成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这会儿的乡下是没有学前班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只要开始读书,直接就从一年级开始读起。
他们所在的大队就有学校,虽然学校并不大,但是大队里的孩子要上学还挺方便的,并不用走远路去上学,反而是隔壁好几个大队没有学校,隔壁好几个大队的孩子反而要走远路来他们大队上学。
周建国一上学就喜欢上了读书,也许是因为启智丹开发了他的大脑,他上课的时候都听得懂,记忆力也很不错,时常能得到老师的夸赞,这让周建国更加喜欢上学了。
周建国:“爹娘,上学真好玩,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我喜欢上学。”
周大江欣慰道:“我们给你交学费,让你去上学,你就得好好学,以后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学历的人,你长大之后最好就别回来种地了,种地太辛苦了。”
虽然他力气变大之后,就再也不觉得种地辛苦了,但是在他力气变大之前,他还是觉得种地辛苦的。
周建国保证道:“爹娘您们就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学习,等我长大了一定找个好工作,以后一定好好孝顺你们。”
乔乔笑道:“好,我们建国真是个好孩子,那我和你爹就等着你的孝顺了。”
“还有我,还有我,我也孝顺爹娘!”
“我也是!”
周庆国和周卫国也不甘示弱,他们还不太懂什么是孝顺,然而他们看到大哥说孝顺爹娘,爹娘就很开心,他们就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于是争先恐后地表示他们也会孝顺。
乔乔开心道:“好好好!我们庆国和卫国也是孝顺的好孩子!”
乔乔和周大江对视一眼,相视而笑。
现在的日子虽然穷了点,但是可真美好啊!
大房的日子走上正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一家人身体健康,大人能干,小孩懂事可爱,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二房也不差,周大河和李招娣两口子都是能吃苦的人,分家后也把他们家经营得有声有色,孩子们也被照顾得不错。
老两口就两个人,两人还有儿子们孝敬的钱粮,他们自己也能上工挣工分,日子过得不差,只是心情一直都不得劲儿。
反观三房,周大海在和许如雪经过了无数次的争吵之后,在周大海自己也要摆烂的威胁下,许如雪不得不选择去上工,至于孩子,是她和周大海轮流背着,下工回来,夫妻两人也要一起分担家务,照顾孩子的事情也要两人一起。
三房夫妻虽然同进同出,但是他们的感情比分家之前可差远了,现在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感情是越吵越伤,许如雪要不是因为无处可去,她早就离开这里了。
这天,许如雪和周大海照例又吵了一架,两人身心疲惫。
许如雪喃喃说道:“咱们的日子怎么过成这样了?就我们挣的工分,明年真就要饿肚子了。”
周大海:“都怪爹娘非要分家,还说是为了我们三房好,分家都这么久了,我是一点都没看出来分家哪里有利于三房了,而大哥一家和二哥一家,他们的日子反而是越过越好了。”
许如雪:“哼!现在大嫂还怀孕了,她现在也就下下地,回来都不用干什么家务,大哥真疼她!”
以前在许如雪的眼里,大嫂王乔乔这个村妇她是打心眼里看不上的,没想到分家之后,大嫂过的日子比她的日子好多了,以前过得不如她的人现在过得比她好,这就让许如雪心里很是不平。
周大海:“……你既然看不惯她,咱们就想个办法教训一下她,之前就是因为她才会闹腾出分家的事情来。”
许如雪点点头说道:“好,是得给她一个教训了,她和大哥过得好的样子可真碍眼,我现在只想看到她哭的样子。”
两口子有了共同的发泄口,两人同仇敌忾,在商量事情之余,终于能平静相处了起来。
第二天,乔乔和周大江上工回来吃了晚饭,一家人在纳凉的时候,老周家院子里迎来了周家的长辈们,他们分别是周大伯、周二伯,周四叔和周五叔。
周三柱纳闷儿道:“大哥,二哥,四弟,五弟,你们怎么来了?”
周大伯已经六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他闻言说道:“我们听大海说大江和大河不孝顺你们,所以来了解一下情况,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可要批评一下大江和大河了,咱们周家可不能出不孝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