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果然没让张潇辰失望,距离张潇辰来见他不到一周,便给了他一个电话。
“你要求的,外事部门已经在组织联系了,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个电话你记好,是你心心念念的人的联系方式,她人就在沪海。”
“我们已经跟她提前沟通过了,她很感兴趣,为表诚意,你还是得亲自上门邀请一趟!”
挂断电话后,手机里果然有一则韩三坪发来的消息。
张潇辰一看,顿时懊恼的拍了拍脑袋:
“怎么把这位忘了!”
只见短信开头清晰的三个字——【白丽诗】。
白丽诗,一名以【沪海人】自居的英国人,沪海市白玉兰奖和英国mbE勋章获得者。
1933年生于沪海,父亲为英国教师,母亲为美国人,均在沪海任教,家庭条件优渥。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军占领沪海租界,8岁的白丽诗被迫中断学业。
1943年,全家被关入龙华集中营,历经了800多天的囚禁。
新中国成立后,她和沪海出生的王正文结为夫妇,两人合着回忆录《沪海男孩、沪海女孩》,记录各自战时经历与跨文化背景的爱情,成为研究沪海近代史的珍贵文本?。
此后长期任教于沪海外国语大学,致力于英语教学。
她时常以自身经历向学生传递和平理念,强调“战争是人类的失败,青年应为和平而努力”。
退休后仍活跃于文化交流活动,致力于向西方社会澄清对华国发展的误解?。
晚年她也曾多次接受采访,揭露日军在华暴行,尤其是集中营的经历,堪称中外理解华国近代史的活化石?。
这么一位传奇人物,张潇辰居然没想起来,实在是有些罪过。
当天得知这个消息后,张潇辰便携刘亦非,带着《美丽人生》的拷贝,买了最近一班飞往沪海的飞机,前去拜访了白女士。
老太太今年已经80出头了,但身体依然硬朗。
长期定居在华国,使得老太太整一个慈眉善目,哪怕长着一张西方脸,但你就是能从中品出东方韵味。
对于张潇辰和刘亦非,老太太那叫一个印象颇佳,上来就盛赞了一波由张潇辰导演的《我不是药神》,称他为社会进步作出的努力,值得被历史所铭记。
搞得张潇辰都有点诚惶诚恐,连道不敢当。
安装好放映设备后,张潇辰、刘亦非会同白丽诗老两口,在客厅看起了《美丽人生》。
因为是国内版本,所以也没有配上英文字幕,好在白老师是看得懂中文的。
期间,张潇辰一直关注着白丽诗的表情,能看出来对方看得很入神。
对于前半段沪海沦陷期的爱情故事,白丽诗一边感怀时空荏苒,一边称赞张潇辰筹备工作做得扎实,对旧上海租界区的生活还原度高。
弄得张潇辰颇为尴尬,毕竟这些都是老谋子的功劳。
等到播到后半段集中营的剧情,白丽诗老太太神色瞬间变得严肃,心情也跟着沉重了起来。
特别看到故事结尾,老太太早已按捺不住潸然泪下。
对张潇辰来说,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以旁观者的角度尽量还原这段历史。
只有亲历过这场浩劫的人,才能对故事背后的沉重感同身受。
“我太意外了,真的!”
一段时间过后,老太太的情绪总算缓过来了,道:“你们居然能拍出如此……纯真和浪漫的,反映那个时代的电影!”
“你果然不愧为媒体盛赞的,华国电影年轻一代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甚至今天过后,我觉得年轻一代四个字也可以去掉了!”
老太太毫不吝啬的给出了最高评价。
“这里面有关沪海集中营的背景故事,真的,太还原了!”
“当然,最令人惊艳的,还是这个故事本身!”
老太太仿佛一下年轻了几十岁,谈性一下子上来了,拉着张潇辰和刘亦非开始聊当年的那些故事。
有关日军的残暴,集中营的黑暗,她的编号“22\/228”。
哥哥在集中营感染疟疾。
老人因行动迟缓被活活打死。
而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49年解放军进驻沪海。
她回忆到当时部队是深夜进城的,要不是那天她刚好未入睡,她甚至察觉不到部队已经入城了。
因为纪律实在是太好了,根本和某党派一直宣传的“暴力形象”不符。
次日清晨,她出门后才发现,士兵们居然是绕着学校周围,在大马路上席地而睡,守护着学校。
这一刻,她突然明悟,战争从此要远离这座城市了,这座城市有了守护神!
她称这一刻为——【从沦陷到新生!】
老人家是这样的,谈性上来了,记忆力都重新敏锐了起来,整个人仿佛精力无限!
但当激素褪去,老太太还是不可避免的疲惫起来。
尤其今天经历了大喜大悲,很快便开始昏昏欲睡。
不过在临睡前,她还是郑重的向张潇辰表示,非常荣幸能收到张潇辰的邀请。
柏林她一定会去。
她要向世人揭露日军在华暴行,尤其是集中营经历。
同时告诫世人:“战争是人类的失败,人类应为和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