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完,一家人围在桌前吃早饭。
桌上摆着简单的米粥、咸菜,还有周安新教李杏做的鸡蛋饼。
也是奇了个怪了,明明是一样的做法,一样的食材,但李杏做出来就是要好吃很多。
明明原主的记忆里李杏做菜的手艺很一般,难道这人也换了个魂。
周安忍不住多看了李杏两眼。
看得李杏发慌。
周大牛和周铁根满脑袋,都是担心明天上学的事,吃饭都有一搭没有搭的。
周墨轩不声不响,闷头吃饭,眼睛却时不时瞅瞅两个哥哥。
周翠和裴逸安凑在一块儿,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小声嘀咕着今天上学要准备啥东西。
周安放下碗筷,清了清嗓子说:“今天咱去县城采买,都机灵点儿,别被人坑了。虽说咱家不是啥大富大贵的人家,但该花的钱不能省,特别是读书用的东西,必须买好的。”
大伙都点头,周大牛再次试图劝说周安:“爹,买那些好的笔墨纸砚,不得花老多钱,我是真的没有必要……”
周安瞪他一眼:“打住,你别说了,没可能得,我不会同意,你们都是我的儿子,读书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周大牛你要是真的不适合读书,我这个当爹的也不会逼你一直读下去。”
听了这话,周大牛和周铁根松了口气。
吃完饭收拾好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出发去县城。
半道上碰见了秦力。
昨天去王童生家的路,还是秦力告诉周安的,拜师有啥讲究,周安也是跟他打听的。
看到周安的驴车,直接说道:“这是去县城买拜师礼物。”
周安也笑着答:“对。”
秦力咋舌道:“我是真服了你,放着赚钱的买卖不做,让你儿子都去读书。换做是我,真下不了这决心。”
周安感慨道:“以前我也不一定能做这决定,但秦里正,你也知道我是逃荒过来的。咱这些老百姓,在人家眼里,就是能随便踩的。可读书人就不一样了,钱这玩意儿,怎么赚都赚不完,但读书得趁早,我也没指望他们能读出多大的出息,至少不能当睁眼瞎。”
两人又聊了几句,周安急着赶路,就先告辞了。
望着周安驴车的背影,秦力眼里满是羡慕。
周安跟秦力说话声音不小,又是在村口,周围人多。
再加上周安一个逃荒来的,认识县令公子,还这么快就盖了村里数一数二的房子,背后说闲话的人可不少。
周安的驴车刚没影,就有人开始嚼舌根。
“周安这人真是飘了,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赚,让儿子去读书,还想读出个啥大名堂,简直是白日做梦。”
“就是,不就是认识个县令公子,我看就是运气好。真以为读读书就能改变命运。咱村子里这么多年,也没见几个读书读出大出息的,这钱只会打水漂。”
尖细的声音立马跟上,说话的是有名的碎嘴张大娘,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摇头晃脑。
“我听说他买那些笔墨纸砚、束修啥的,得花不少银子呢。他家刚盖完房子,哪有那么多闲钱,估计过不了多久,就得回来求着再做麻辣烫生意咯。”
李二麻子也凑过来,脸上挂着幸灾乐祸的笑。
秦力懒得搭理这些碎嘴子,大步走了。
到了县城,虽然十分热闹,但打听好的周安带着孩子们直奔文具店。
一进店,各种各样的笔墨纸砚摆得满满当当。
老板是个精明的中年男人,一看有客人,立马满脸堆笑迎上来:“几位客官,要点啥?小店的文房四宝可都是上等货,包您满意。”
周安不紧不慢,拿起一支宣州紫毫笔,左看右看,又蘸了蘸墨,在试纸上写了几个字,感受了下毛笔的弹性和墨的顺滑度,才开口:“这笔看着还行,不过价钱方面,老板可得给我个实在价。我家孩子多,一买就是好几套。”
老板眼珠子一转,心想来了个大客户,可不能放过,忙说:“客官您一看就是识货的人,我这笔可是从宣州直接进的货,品质绝对有保证,这样吧,看您买得多,给您打个九折,这已经很划算了。”
周安心里清楚,这老板肯定还有不少赚头,就跟他讨价还价起来。
周大牛和周铁根在一旁看着,只觉得头晕眼花,心里直嘀咕这价钱也太贵了。
周墨轩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父亲和老板你来我往,眼里透着佩服。
其实现在的周墨轩真的进步了很多,要是以前的他看到了周安这么讨价还价,只会觉得丢脸,现在却是佩服。
一番唇枪舌剑,周安终于以满意的价格买下了六套笔墨纸砚。
同时还买了一本《千字文》和一本《三字经》,一共花了四百三十个铜板。
这还是常备的启蒙书,能刻板印刷,已经是比较便宜的书籍了。
要是每个人配两本,差不多得三两银子。
周安不是出不起这钱,只是觉得没必要花冤枉钱。
周安买了两本范例,打算回去让读过书的周墨轩抄。
也不用全抄,就抄前面几页,刚开始学,也学不了太多。
等学会写字了,就让孩子们自己抄,还能加深记忆。
看着装得满满的包裹,周大牛心疼得直咂嘴:“爹………”
周安拍了下他脑袋:“别老想着钱,好好读书,以后挣大钱。”
买好东西,周安要去找周正和周原看店面。
周大牛几个先把周安送到麻辣烫的摊位那儿。
周安下了驴车,嘱咐道:“别忘了抄书。”
周墨轩连忙点头:“爹,您放心。”
周安看着苦着脸的周大牛和周铁根,嘴角一勾,说:“周大牛,周铁根,你们俩这么不乐意读书,今天就跟着墨轩先预习一遍,回去我检查。”
话刚说完,就听到两声倒抽气的声音,周安忍不住笑出了声。
周大牛和周铁根这下更愁眉苦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