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气候边缘 > 第126章 氢能悖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6章 氢能悖论

刘宇站在NEom绿氢工厂的中央控制室里,透过落地窗俯瞰那些排列整齐的电解槽。银灰色的设备在晨光中闪闪发亮,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今天是全球最大绿氢项目投产的日子,控制室里的沙特工程师们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袍,咖啡杯里飘着豆蔻的香气。

“十分钟倒计时,博士。”首席工程师塔里克递给他一个镶金边的平板电脑,“王储将在利雅得远程按下启动键。”

刘宇点点头,手指划过屏幕上的生产流程图。这座投资180亿美元的工厂每天能生产650吨绿氢,全靠红海的海水淡化和4Gw太阳能供电。理论上,这是完美的清洁能源——电解水产生的只有氢气和氧气,燃烧后变回水,零碳排放。

“刘博士!”海洋生物学家玛利亚·桑托斯冲进控制室,防晒霜被汗水冲出一道道白痕,“您必须看看这个。”

她手中的平板显示着水下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工厂排水口附近,珊瑚礁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白,鱼群像喝醉般歪斜游动。一串串气泡从海底升起,如同沸腾的汤锅。

“浓盐水排放超标三倍。”玛利亚调出数据图表,“每生产一吨绿氢,就产生九吨超高盐度废水。溴化物浓度已经——”

“现在不是时候。”塔里克打断她,金丝眼镜后的眼睛眯成细线,“投产仪式后我们会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

刘宇的胃部一阵绞痛。三个月前环评报告中的警告浮现在脑海: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可能破坏红海脆弱的盐度平衡。当时塔里克信誓旦旦地保证稀释系统万无一失。

“我去排水口看看。”刘宇抓起防晒衣和头盔。

“博士!”塔里克提高音量,“王室代表团已经到了观礼台。”

刘宇已经大步走向电梯:“告诉王储殿下,我需要确认最后的安全检查。”

正午的阳光像熔铅般倾泻在红海海面上。刘宇站在浮桥上,靴底被晒得发烫。眼前的景象让他喉咙发紧——工厂排水管周围的海水呈现出病态的乳白色,随着波浪扩散出数百米。死鱼群漂浮在水面,鱼鳃呈现出诡异的粉红色。

玛利亚蹲在浮桥边缘,用采样瓶收集海水样本。“看这个。”她举起瓶子摇晃,液体立刻泛起诡异的蓝色荧光,“溴化物浓度超标引发藻华,一夜之间溶解氧下降了60%。”

刘宇接过采样瓶,阳光透过液体在他脸上投下病态的光斑。他想起了家乡的化工污染,那条被染成紫色的河流。20年过去,同样的故事在红海重演,只不过这次的凶手顶着“清洁能源”的光环。

“珊瑚怎么样?”

“更糟。”玛利亚调出水下无人机的最新画面,“白化速率比正常情况快200%。那片鹿角珊瑚昨天还是健康的棕色……”

画面里的珊瑚像被漂白过一样惨白,表面覆盖着黏稠的藻类。一条色彩斑斓的蝴蝶鱼在珊瑚枝间徒劳地啄食,然后突然痉挛般抽搐起来,慢慢肚皮朝上浮出画面。

浮桥突然震动起来。一队氢燃料巴士驶过沿海公路,车身上的全息广告播放着\"绿氢——未来的清洁能源\"标语。刘宇看着广告倒映在海面上,与漂浮的死鱼群重叠在一起,形成一幅荒诞的图景。

“你们中国人有句话,”玛利亚突然用中文说,“饮鸩止渴。”

刘宇的卫星电话突然响起。是陈曦从联合国环境大会发来的视频通讯。她背后的巨幕正在播放极光恢复的新闻,但她的脸色异常凝重。

“刘宇,立刻查看你的加密邮箱。”陈曦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UNEp170号决议刚刚通过,新增了'生态共生系数'标准。”

信号中断前,刘宇看到她身后的投票结果:127票赞成,16票反对。反对名单上,沙特阿拉伯赫然在列。

NEom的紧急会议室里冷得像冰窖。刘宇将珊瑚白化图像投影在中央屏幕,旁边是UNEp新标准的条款:“任何气候工程必须确保当地生态系统关键指标波动不超过自然变化的20%。”

“这是政治阴谋!”塔里克一拳砸在会议桌上,咖啡杯跳了起来,“西方国家无法在绿氢领域超越我们,就用环保条款卡脖子!”

哈立德·阿尔拉希德默不作声地翻看报告,金丝眼镜反射着屏幕冷光。王储的特使坐在角落,黑色长袍下的金表偶尔闪过刺眼的光芒。

“我们有技术解决方案。”刘宇调出一份图纸,“在排水口建造三级缓冲池,引入红树林过滤系统,可以降低80%的污染物浓度。但需要推迟投产3个月。”

会议室内爆发出阿拉伯语的惊呼。塔里克猛地站起来,白袍下摆带翻了椅子:“知道三个月意味着什么吗?180亿美元的贷款每天利息就超过400万!更别说韩国和日本的订单违约金!”

“知道死鱼出现在国际媒体上意味着什么吗?”刘宇指向窗外,“明天所有环保组织都会把NEom绿氢工厂做成反面教材。欧洲议会已经在讨论绿氢进口的'生态标签'制度。”

王储特使轻咳一声,所有人立刻安静下来。“殿下问,”他的声音轻柔得可怕,“是珊瑚重要,还是沙特的经济转型重要?”

刘宇的卫星电话突然震动起来。是玛利亚发来的紧急消息:“发现异常现象!排水口300米外的热泉区,珊瑚存活率高出周边80%。有不明微生物群落。”

“给我两小时。”刘宇突然站起来,“如果我能找到既不停产又能降低污染的方法呢?”

特使摩挲着下巴上的胡须:“殿下说,真主喜欢有智慧的人。”

水下无人机像一只发光的萤火虫,在热泉区的黑暗中穿行。刘宇和玛利亚挤在科研船的控制舱里,盯着屏幕上实时传回的画面。这片海底热泉距离绿氢工厂排水口仅300米,却像另一个世界——珊瑚呈现出健康的棕红色,鱼群在冒着气泡的热液喷口周围游弋。

“看那个!”玛利亚放大画面。热泉边缘的岩石上覆盖着一层蓝绿色的生物膜,像潮湿的苔藓。“采样!快!”

无人机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刮取了一些样本。刘宇查看水质监测数据:“这里的溴化物浓度居然比工厂排水口还高,但珊瑚却活得很好……”

“是这些微生物。”玛利亚将显微镜图像投到副屏,“它们在主动分解溴化物!看这个代谢路径——将溴离子转化为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到空气中。”

刘宇的心跳加速了。他调出NEom的深海数据库,发现这种细菌与《气候边缘》团队在北大西洋热泉区记录的物种高度相似——正是第121章中永冻土融化释放的古老微生物。

“自然界的修复系统。”刘宇喃喃自语,“它们早就适应了极端环境。”

玛利亚已经开始撰写初步报告:“如果能大规模培养这种细菌,在排水系统中建立生物过滤层……”

“不需要培养。”刘宇调出红海海图,“把排水口改道到这片热泉区,让自然系统帮我们处理污染物。同时减少30%的淡水提取量,给红海留出缓冲空间。”

“这需要重新设计整个管道系统。”玛利亚咬着笔帽,“至少需要……”

“六周。”刘宇已经在绘制草图,“但不用完全停产,只需降低产能运行。”

科研船随着波浪轻轻摇晃。刘宇望向远处的NEom新城,镜面外墙反射着夕阳,像一块巨大的金砖矗立在沙漠边缘。人类总是试图用技术征服自然,却忘了最好的解决方案可能早已存在于生态系统自身。

深夜的NEom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刘宇将热泉细菌的发现和管道改造方案展示给技术团队。塔里克的白袍领口已经松开,眼睛布满血丝,但态度明显软化。

“改道工程需要多少?”他翻看着预算表。

“1.2亿美元,六周工期。”刘宇指着海图,“但能保住90%的产能,而且符合UNEp新标准。”

哈立德与王储特使低声交谈了几句,然后转向刘宇:“殿下同意了。但有三个条件:第一,绝对保密热泉细菌的存在;第二,对外宣称是沙特自主技术突破;第三.……”他顿了顿,“你来担任NEom的首席环境官,直接向王室负责。”

会议室一片寂静。刘宇知道这个职位意味着什么——权力、财富,但也意味着成为沙特绿色形象的代言人,为更多争议项目背书。

“我需要48小时考虑。”刘宇最终回答。

走出会议室,沙漠的夜风带着咸腥的气息。刘宇沿着海岸线漫步,死鱼群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白光。他的手机亮起,是陈曦发来的消息:“UNEp通过深海热泉保护公约,你发现的细菌可能拯救全球30%的珊瑚礁。别妥协。”

远处,氢燃料公交车的全息广告依然在夜空中闪烁:“绿氢——清洁未来”。刘宇弯腰拾起一条死鱼,银色的鳞片已经失去光泽。这个号称\"零碳\"的奇迹工程,第一天的代价是17吨海洋生物的死亡。

他打开相机,拍下死鱼与全息广告同框的画面。无论选择哪条路,这个画面都将永远烙印在他的记忆里——人类在追求永续发展的道路上,总是先学会制造伤疤,再笨拙地寻找治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