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阅兵日期的临近,合练的频率和强度也不断增加。

易扬不仅要自己表现出色,还要与护旗手们默契配合,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在一次合练中,由于易扬身边的护旗手王泽的一个小失误,导致整个旗组的动作出现了短暂的不协调。

易扬没有丝毫抱怨,而是在训练结束后,主动找到小张,一起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小王,刚才那个地方你是不是节奏有点乱了?”

“我们再磨合一下,我喊口令,我们按照这个节奏再来几遍。”易扬耐心地说道。

于是,他们在训练场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从齐步走到正步走,从起步到立定,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

汗水再次湿透了他们的衣衫。

经过无数次的磨合和训练,易扬和护旗手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他们的动作如同一个人完成的一般,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在最后几天的冲刺训练中,易扬的训练强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进行体能和力量训练,早餐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端旗、步伐和表情训练中。

中午短暂休息后,继续进行合练和模拟演练,一直到晚上天黑才结束一天的训练。

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但易扬的精神状态却越来越好。

他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

他的努力和付出即将迎来最关键的检验,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在阅兵场上绽放最耀眼的光芒,为国家和军队争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纯升把对父亲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化做训练的动力。

训练场上,他总是最刻苦的那一个,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都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战友们也都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一营留下来的二十多个队员的训练热情愈发高涨。

距离阅兵只剩最后三天时,部队组织了一次全流程彩排。

最先进入视野的是仪仗队。

三百六十名官兵组成的方阵如一块移动的钢板,领队的旗手肩扛八1军旗。

暗红的旗面在风里展开,金色的五角星与“八1”字样在晨光中亮得刺眼。

他的下颌线绷成一条直线,正步踢起时裤缝划出锋利的弧度。

皮靴踏地的声响与身后方阵的步伐汇成同一频率的惊雷。

紧随旗手的护旗兵左手握枪,枪托紧贴大腿,银色的枪刺折射出冷冽的光。

每一步前移都像在丈量着土地的厚度,肩章上的金星在阳光下闪烁,与军旗的红、军装的绿构成一幅肃穆的画卷。

仪仗队刚走过观礼台中段,东侧跑道便传来整齐的靴子踏地声。

陆军徒步方阵正以每秒两步的速度推进,官兵们身着军常服。

方阵前排的军官左手握拳贴于腰侧,右手持指挥刀,刀身斜指地面,刀柄上的红穗随着步伐轻轻摆动。

当方阵行至观礼台正前方时,全体官兵同时转头向台侧致敬,动作整齐得仿佛一个人。

裤腿扬起的尘土在空中连成一道灰线,靴底敲击地面的声音震得观礼台的台阶都在轻微震颤。

观礼台上响起的掌声与方阵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此刻最激昂的旋律。

当易扬扛着军旗,迈着正步走过模拟观礼台时,他清晰地听见观礼台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彩排结束后,阅兵总指挥走到他面前,敬了个军礼。

“易扬同志,你的表现非常出色!从最开始的‘待改进’到现在的‘优秀’,你的进步让所有人都惊喜。”

“明天的最后一次彩排,希望你继续保持,后天的正式阅兵,期待你展现出中国军人的最好风采!”

易扬挺直腰板,响亮地回答。

“请总指挥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期望,扛好军旗,为国家争光,为军队争光!”

回到营区时,夕阳正染红天空。易扬扛着军旗,慢慢走在训练场上,靴底踩过熟悉的水泥地,每一步都比之前更坚定。

夜色渐深,营区里渐渐安静下来。

易扬坐在床边,探着头和周秉德闲聊着。

周秉德看着易扬,眼神里还有第一次参加阅兵时的兴奋。

“明天最后彩排,后天正式阅兵。”

“我扛着的不仅是军旗,更是国家的荣誉与人民的期望。”

“咱们都得保持坚定,保持自然,展现华国军人的风采!”

这一路走来,离不开所有人的帮助,但更离不开大家的坚持与努力。

而明天,后天,他们将用最好的状态。

完成这份属于他们的使命,属于华国军人的使命。

…………………

另一边。

出发去天安门的前一天,李理带着队员们在训练场上最后走了一圈。

夕阳下,22辆坦克排成整齐的阵列,履带碾过地面,留下深深的痕迹。

陆仁贾坐在驾驶舱里,轻轻抚摸着方向盘。

明天,他们将带着这四个月的汗水与坚持,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属于华国战士的风采。

…………………

凌晨三点的北京,夜色还浓得像化不开的墨,长安街两侧的华灯却已提前亮起。

暖黄的光带沿着街道延伸向远方,与天边疏淡的星子连成一片。

受阅部队驻扎的营区里,没有刺耳的起床号,只有宿舍楼门缝里透出的微光,以及官兵们轻手轻脚拉动衣柜的细碎声响。

这是属于阅兵日的清晨,每一个动作都带着默契的谨慎,却又藏不住眼底翻涌的激动。

易扬是被生物钟唤醒的,睁开眼时,宿舍里已有战友借着手机屏幕的微光整理内务。

他轻手轻脚地掀开被子,军绿色的褥子被叠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得像块豆腐。

“动作轻点,别吵醒后勤的兄弟,他们还能多睡一会。”

上铺的周秉德压低声音说,手里正攥着牙缸,牙膏已经提前挤好,斜斜地靠在缸沿上。

宿舍里没有开灯,只有走廊里的应急灯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条形的光。

官兵们的身影在光影里穿梭,训练服的布料摩擦着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却没有一个人说话。

只有偶尔递东西时的眼神交流,默契得仿佛演练过千百遍。

洗漱间里,水龙头被拧到最小,水流细得像丝线。

官兵们捧着水往脸上泼,冰凉的触感让混沌的大脑瞬间清醒。

易扬对着镜子整理衣领,镜中的自己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

前一晚几乎没合眼,不是紧张,而是兴奋,一想到几个小时后要扛着军旗走过天安门,心脏就像擂鼓般不停跳动。

饶是他第2次上阅兵场,还是会紧张。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小镜子,镜背上贴着一张全家福。

前一天,母亲在电话里反复叮嘱“别紧张,妈在电视上看你”。

食堂里弥漫着淡淡的米粥香和馒头的麦香,长条餐桌上早已摆好了餐具。

每个座位前都放着一个白瓷碗,碗里盛着温热的小米粥,旁边是两个白面馒头和一小碟咸菜。

炊事班的战士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正推着餐车来回走动,询问“要不要再加个鸡蛋”。

今天的食堂格外安静,只有碗筷碰撞的轻响和偶尔的吞咽声。

李纯升端着餐盘找了个座位坐下,拿起馒头咬了一口,却觉得喉咙发紧,咽不下去。

明明训练时能一口气吃三个馒头。

今天却连半个都啃不完。

“吃啊,怎么不吃?”旁边的赵泽撞了撞他的胳膊,手里的馒头已经啃了大半。

“等会儿要走正步,不吃东西哪有力气?”

李纯升苦笑了一下,强迫自己又咬了一口馒头,就着米粥慢慢咽下去。

眼角瞥见斜对面的陆仁义正对着馒头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餐盘边缘。

脸颊涨得通红,显然也是激动得没了胃口。

“都多吃点!”食堂门口传来一声浑厚的声音,是陆军方阵的指挥员张国栋。

他穿着常服,肩章上的星徽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等会儿从天安门走过,靠的是体力,更是精气神!现在多吃一口,等会儿正步就能踢得更稳!”

说着,他拿起一个馒头递到那个陆仁义面前。

“小伙子,我当年第一次参加阅兵,比你还紧张,最后硬塞了两个馒头,结果走下来一点都不累。”

陆仁义抬头看了看张营长,用力点了点头,拿起馒头大口啃了起来,嘴角沾了点馒头屑,引得周围的战友们轻轻笑了起来。

食堂里的气氛终于缓和了些,碗筷碰撞的声音也热闹了几分。

早餐结束后,官兵们列队走向装备发放室,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

易扬的床上整齐地叠放着两套军装,一套是平时训练穿的迷彩服,布料上还留着训练时蹭上的尘土和汗渍。

另一套则是崭新的礼服,深橄榄绿的面料泛着柔和的光泽,袖口和领口的金边刺绣精致得让人舍不得触碰。

新礼服,是给大家在天安门广场穿的。

要让全国人民看到受阅官兵最精神的样子!

易扬拿起新礼服,指尖抚过胸前的口袋,布料厚实却柔软。

除了礼服,每个人还领到了自己的军衔肩章和军种符号。

易扬的肩章上缀着一颗金色的星徽,那是他的真实军衔,之前训练时用的都是模拟肩章。

而今天,这枚沉甸甸的肩章将正式佩戴在他的肩上。

“都仔细点,把肩章别正了,军种符号也得对齐。”

士官长拿着针线走过来,“为了保险起见,咱们把这些都缝在衣服上,免得走正步的时候掉下来。”

官兵们围坐在一起,有的自己穿针引线,有的互相帮忙,针线穿过布料的“沙沙”声在房间里此起彼伏。

易扬拿着针线,慢慢把针穿过肩章的扣眼,再扎进礼服的布料里,每一针都缝得格外认真。

腰带和鞋垫的准备同样细致。

黑色的牛皮腰带扣上刻着八一军徽,官兵们把腰带系在腰间。

调整好松紧后,再用针线把腰带的末端缝在腰侧的扣环上。

确保走正步时腰带不会晃动。

鞋垫则是特制的,厚实的海绵里夹着防滑层,士官长拿着胶水走过来。

“把鞋垫粘在鞋底上,这样走正步的时候脚不会打滑,也能减轻脚底的压力。”

易扬把鞋垫放在靴底,均匀地涂上胶水,然后用力按压。

直到鞋垫和鞋底紧紧粘在一起,他试着走了两步,靴子踩在地上稳稳当当,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装备整理完毕,官兵们列队来到操场。

此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长安街方向传来隐约的车辆轰鸣声。

医护人员推着药箱走过来,给每个人发了两袋药。

“这袋是止泻药,预防路上或者阅兵时拉肚子。”

“这袋是防暑药,今天天气热,大家提前吃了,免得中暑。”

医护人员一边发药,一边叮嘱,“药都是饭后吃的,大家现在就吃了,等会儿喝点水送下去。”

官兵们接过药,小心地拆开包装,把药片放进嘴里,再喝一口水咽下去。

每个人的动作都有条不紊,带着对细节的敬畏。

就在这时,阅兵总指挥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过来,他身着笔挺的将军礼服,肩章上的将星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同志们!”总指挥的声音洪亮而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今天,是咱们接受全国人民检阅的日子!”

他站在队伍前方,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

“从咱们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就盼着能有这么一天,能把咱们军人的样子,把咱们军队的威风,展现在祖国和人民面前!”

“大家看看自己身上的军装,看看肩上的军衔,”

总指挥抬手拍了拍自己的肩章,“这不是普通的衣服,也不是普通的肩章,这是咱们军人的荣誉,是咱们的责任!”

“从今天凌晨三点起床,到现在整理装备、吃药预防,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确保咱们能以最好的状态,走过天安门,走过人民的目光!”

他的声音越来越激昂,目光里满是自豪与期待。

“长安街上,咱们的武器装备都有备份,咱们的人员也有备份,但我相信,站在这里的每一位同志,都不会让备份有机会用上!”

“因为咱们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之师,是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等会儿,当咱们迈着正步走过天安门,听到人民的掌声,看到飘扬的国旗,大家要记住,咱们走的每一步,都代表着军人的忠诚。”

“咱们肩上的每一颗星,都承载着人民的期望!”总指挥举起右手,向全体官兵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三千多名官兵齐声呐喊,声音震得空气都在颤抖。

晨光已经洒进了操场,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眼底的坚定与荣光。

易扬握紧了手中的军旗旗杆,旗杆上的红绸带在风里轻轻飘动。

属于他们的时刻,即将到来。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训练,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通州阅兵村的战士们小心翼翼的擦拭着坦克,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