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妻之仇。
害孙之恨。
绝不可饶恕。
倘若真的是如此,那朱元璋绝对不会姑息。
只是。
在看到了朱高政的书信的时候,他已经是垂暮弥留之际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了。
而按照朱高政的预言,未来他的父亲朱棣会攻破应天,这也让朱元璋看到了一种希望,如若真的一切如朱高政所言,那,必然是要血洗吕家。
原本交给朱允炆的皇位也要收回。
毕竟。
吕家所为,朱允炆所为。
那一切都是欺骗了。
所谓的恩宠也都彻底不复,只有仇恨。
而听到了这。
满朝自然是一片寂静,大多人的目光皆是不可思议的看向了朱正。
“竟然真的是皇长子当年所为。”
“在当年,他日就预言到了今日了不成?”
“甚至连太祖都被皇长孙给说服了?”
“难道你没听到这封信是太祖在弥留之际写下的,那就是洪武三十一年写的,那时候知道了也晚了,而且皇长子当年预言也十分准确,这才让太祖信了。”
“皇长子究竟还是不是人啊?怎会真的有未卜先知之能?”
……
此刻。
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下,更是表现出了对朱正难言的敬畏之色。
未卜先知之能这一点,太可怕了。
而此刻朱正心底同样是波澜不断。
“还真的是当年我做的。”
“历史还真的是被我利用的通透啊。”
“借助对历史的了解,又给朱允炆挖了一个坑,同样也给朱老四帮了一个大忙,这要是给他洗刷了得位不正之名,未来历史上,朱棣就真的没有太多短板了。”朱正心底暗暗想到,也是对曾经自己的周密布局有着一种感叹。
当年的自己。
布局真的是太大了。
或者说是将未来的走势全部都算进去了。
让自己的父亲在靖难一路上变得更加如鱼得水。
而在历史上朱棣最在意,也是最让人诟病的顺位继承,曾经的自己也替他搞定了。
这盒子之中的圣旨极有可能就是让朱棣继位的圣旨。
这时!
朱棣开口了,压住了心中的激动。
“诸卿。”
“吕家之罪,已然查实。”
“洪武十五年那一场天花大疫乃吕家所为,朕母后之死,雄英之死,还有当年高政之死,全部都是吕家所为。”
“甚至于朕的大嫂也是被吕家所害。”
“如此。”
“如此,朕想要打开这一封圣旨,诸卿可有异议?”
朱棣扫视大殿内的群臣,大声道。
随着他的话音落。
无任何人反对。
“看来诸卿都认同了。”朱棣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了马和,当即下令:“马和,拿出那封圣旨宣读。”
“奴婢领旨。”马和没有任何犹豫,将手中的书信重新放入了盒子后,恭敬的将那一封有些陈旧的圣旨给捧了起来。
在满朝文武的目光注视下。
缓缓打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咱之错,恩宠吕家,至吕家霍乱吾皇族宫庭,宠庶出,贬嫡出,遭蒙骗。”
“此乃咱之错。”
“今。”
“此封旨意是咱朱元璋一生最后一封圣旨。”
“此旨意出现,便为挽错。”
“如若查明吕家真的与洪武十五年事情有关,绝无宽赦。”
“灭吕家九族。”
“另。”
“如若吕家谋害咱的妻子,咱的孙儿,一切皆是为了给庶出朱允炆铺路,那咱传给朱允炆皇位,也不再作数。”
“自此旨意起,废朱允炆皇帝位,贬为庶人。”
“咱之四子朱棣,为咱嫡子,能力出众,可当大任,今咱传位于燕王朱棣,命其持旨继位,为吾大明继任皇帝。”
“老四朱棣继位之后,理当恩泽标儿嫡出子孙,理当追封标儿皇帝谥号。”
“这,便是咱的要求。”
“钦此。”
马和大声宣读道。
随着此番圣旨之言落下。
朱棣心中一定,涌现狂喜。
此圣旨一出。
大明开国太祖遗诏,这含金量无需多言,这给朱棣,还有这初生的永乐朝带来的意义更是截然不同。
“太祖遗旨。”
“臣等必从之。”
郭资当即站出来,大声道。
有了郭资的带头。
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也是纷纷回过神来。
全部都跪了下来。
“臣等恭听太祖遗旨。”
“太祖英明。”
所有人都齐声高呼道。
这一刻。
对于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而言,自然是格外激动。
如今永乐一朝的文武已定了,但除了直接从北平就追随朱棣起事的,那些自建文朝廷归顺而来的大臣心底自然还是有些芥蒂,他们是不忠不义的背叛者。
可随着朱元璋这一封圣旨落下。
废了朱允炆的皇位。
诛吕家九族。
更是直接下旨让朱棣继承皇位。
这也宣告着朱棣是遵循太祖遗旨,顺位继承。
原本的建文朝也将成为过去历史,甚至被直接抹除了。
“马和。”
“将圣旨亮给每一个朝臣看。”
“让他们看看是不是父皇的笔迹。”
“父皇的字无人可以模仿,而且还有父皇的印玺,诸卿仔细看一番。”
“如此时刻,朕不希望有假。”朱棣对着满朝文武说道。
此番盒子出现了朱元璋遗旨,这完全就是意外之喜了。
但。
为了真正让群臣信服,让天下人信服。
朱棣必须要稳妥对待,让他们亲眼看到,特别是他的这些弟弟们,他们的态度很重要,他们的见证更加重要。
在朱棣的命令下。
马和不敢怠慢。
立刻捧起了圣旨,反面对向了满朝文武。
然后缓步向着众藩王走去。
将旨意呈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这是父皇的字迹,而且上面的印就是传国玉玺的。”朱权一眼就认出来,当即道。
“没错。”
“是父皇的字迹。”
“这是父皇当年所留的遗旨。”
“这一封圣旨看起来都陈旧,绝对不是可以伪造的。”
“父皇遗旨,未曾有错。”
“……”
一众藩王也是纷纷开口说着。
虽然他们分封各地,但对于朱元璋的字迹还是非常熟悉的。
或许真的有人能够临摹朱元璋的字迹,但绝对临摹不出他字迹的那种帝王霸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