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 第619章 光禄寺做的月饼,与工部做的月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9章 光禄寺做的月饼,与工部做的月饼

“哈哈哈!”

朱元璋的笑声,惹来了马皇后的一记白眼。

马皇后朝着挠头的张东洋,还有默默往远处挪步的汤醴一昂头,朱元璋这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在“自说自话”。

尽管在场的都是自己人,流传不出,皇帝疑似有病的谣言,但他还是专门抱着乖孙往桂花树下走去。

“洋儿醴儿,你们帮着挑,咱和乖孙说会儿话。”

汤醴笑着点头。

张东洋还在挠头,小声与汤醴交流。

“小殿下就算会几个字几个字往外蹦,但也没到和陛下讨论国事的地步吧?”

别看中秋节礼,仅是一个节礼。

但中秋节是仅次于过年一样,是一年到头难得大团圆的节日。

再加上中秋前后,正好赶上了秋收,吃食丰足又丰盛,在不少大明百姓的心里,比过年还令人期盼。

因此官员的中秋节礼,经常让礼部与常禄寺头疼。

好在遇到陛下,他们没再头疼过。

因为陛下真的只送月饼。

简简单单,没有期待。

汤醴瞥了一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张东洋,只得低声提醒一句。

“你是护卫,我是伴读,我们只管负责照看小殿下,其他事你不要大惊小怪。”

“可是陛下好像和小殿下聊得挺欢的,万一小殿下信口一说,陛下当真的,今年可就连月饼都吃不到了。”

汤醴一听张东洋的话,就知道这孩子是头一次吃光禄寺发的月饼。

光禄寺做饭的手艺……算了算了。

汤醴不愿意回想起,每年那甜到齁人,吃完要濑三次口的御赐月饼,朝着陛下与小殿下的方向望了一眼。

确实相谈甚欢。

也不知道小殿下,能不能说服陛下,今年给官员们的节礼再丰盛一些。

虽说陛下这个月发的养廉银,较之前更多了一笔数额,但有些清贫的官员,到了年节还是凑不出一桌丰盛的佳肴来。

今年还赶上恩科考试,只怪不少地方上的清贫官员人家,要勒紧裤腰带过节了。

这边,朱元璋还在朝朱雄英不无得意的炫耀着。

“咱这次送给官员们的月饼,分为两种,一种是纯月饼,一种也是纯月饼。”

朱雄英实在没忍住翻了个白眼。

【爷爷,你当我是三岁小孩糊弄着玩呢?】

“哈哈哈,你还没三岁呢。”

朱元璋发散思维想着。

“要是乖孙有三岁,能跑能跳,能说能写,咱可就轻松咯。”

“……”

朱雄英突然想要有一个完整的童年,而不是一个苦命的大明皇家打工仔。

他没让老朱糊弄过去,揪着老朱的胡须。

“爷爷,月饼!”

“唉唉,你轻点儿,别把咱的胡子给拽下来,咱当晚还得带你去吃宫宴,吃完去看烟花呢。”

提到吃宴席,朱雄英这才轻了一些,但还是没有松手。

他今天一定要知道,老朱这两种月饼,到底有多纯!

“乖孙,咱给你一个提示,今年做月饼的差事,是由光禄寺和工部一起做的。”

光禄寺就是负责对外的吃食,像官员当差吃的饭菜,或是外宾来客等大型宫宴,光禄寺必不可缺。

可工部做月饼,这让朱雄英觉得匪夷所思。

【爷爷,大家知道是工部做的月饼,他们还敢吃吗?】

朱元璋从乖孙手里夺过自己的胡须,小心翼翼地捋直了,他神秘一笑。

“天子赐,他们还有什么不敢吃的,再说了,咱让工部做的,也不是拿来吃的月饼。”

啊?!

朱雄英大脑飞速转动,忽然领悟到了老朱的良苦用心。

可是,看到老朱那故作高深的模样,他还是决定当好一个乖孙子,继续哄着老朱。

【爷爷爷爷,工部到底做的什么月饼,你快告诉我吧!】

“哈哈哈,想知道?”

朱元璋捋着胡须,不无得意的说着。

“再喊几声好爷爷,让咱听听。”

朱雄英看着笑容灿烂的老朱,身体往上一窜,抱着老朱的脸来了一下。

“好爷爷!”

“哈哈哈!咱告诉你,这工部做的月饼,是这么回事。”

……

夏宅。

自从夏原吉一家进了京,住进夏宅,二进的小院显得格外热闹的同时。

夏主事每日当差时,原本当家夫人邹氏每日给他做的补充体力的小零嘴,便再也没吃过。

今日难得轮到夏主事休沐,他看着妻子正忙着做刺绣,想赶在换季时,大户人家增添衣服之前,刺绣价格略高时,多卖几方帕巾,便主动提出,要去筹办今年中秋的一应吃食。

“老爷,除了吃食以外,你再去买几斤棉花扯几尺绸布,我给原吉那孩子,再做两套衣服,他身上的衣服都脱线了,等节后他入了太学,就该穿新衣服了。”

太学招收的大多是官僚子弟,而国子监则是贵族高官子弟,尽管太学里,也有不少学问好的普通百姓出身的学子,但穿着方面,自然不像在地方一样随意,总不能丢了太学的脸面。

只是这样一来,过节用的预算,又得缩减。

夏主事快把手里那锭银子盘出水来了,不由得感慨一声。

“幸亏上个月,陛下发给我的养廉银又出了两成,否则这节就不好过了。”

夏家在元末时,虽然家族并不显赫,但在地方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家族,可惜经历了明末动荡,最终变成了寒门。

当年夏主事前来京城参加会试,是集了全族之力,筹措的盘缠,却依旧不够路费和嚼用。

是堂兄夏时敏,把教书所得的银钱与学生送的吃食,全部塞进了他的箱笼里,还典当了祖上传下来的两套书,这才让他有了出头的机会。

所以自从他在京城立足,有了稳定的收入,便总会拿出一部分,托人送回族中,回馈族亲。

想到这里,夏主事满眼柔情地看着邹氏。

“夫人,辛苦你了。”

“你我夫妻一体,说这种见外的话干什么。”

邹氏抬头眨了眨因为一直盯着线脚,有些酸涩的双眼,朝着大门方向张望。

“我好像听到隔壁有人在喊,是不是陛下让光禄寺送的节礼要到了,堂兄和原吉他们,还没吃过光禄寺的月饼呢,也不知道今年陛下,每家能发多少块?”

以前能发多少块,夏主事是知道的。

因为陛下花钱会给户部递条子,大家能推测出来。

可自从陛下开始让工部做各种生意,许多时候花钱直接从内库里出,户部上下就不知道陛下的预算了。

但想来,也与往年相差不多。

“夏主事,陛下恩赐的节礼送来了,家里有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