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74章 婉儿退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完成《新文明图鉴》的编纂后,苏明远和林婉儿婉拒了一切采访和活动邀请,悄然退隐到京郊的一处小院。

这小院原是林婉儿祖上留下的老宅,青砖灰瓦,门前有棵百年槐树,夏日里投下满地斑驳光影。苏明远第一次随婉儿来时,站在槐树下良久,伸手抚摸粗糙的树干,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庆朝时翰林院外那排老槐下。

“这树...”他喃喃道,“与我故乡的一般模样。”

林婉儿轻轻握住他的手:“以后这里就是你的故乡了。”

他们为小院取名“半亩书斋”,前院摆着苏明远亲手制作的活字印刷字盘,后院是林婉儿的汉服设计台。墙上挂满了各国粉丝送来的护符与纪念品,角落里堆着未拆封的快递包裹——有云南的普洱茶,意大利的手工纸,还有非洲的手工鼓。

苏明远每每看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礼物,总会陷入沉思。他一个庆朝状元,如何能想到有朝一日会收到来自万里之外的馈赠?这些物件在他眼中不仅是礼物,更是一个个文明交汇的证明。

“明远,快来帮我看看这个版式。”清晨,林婉儿的声音从书房传来。

苏明远放下手中的《现代农政全书》草稿,走向书房。他仍然保持着庆朝文人的姿态,行走间衣袂轻摆,自有一番风骨。

林婉儿正对着电脑屏幕蹙眉:“我想把敦煌飞天的元素融入婚纱设计,但这色彩总是调配不好。”

苏明远俯身细看,一缕长发从肩头滑落。他来到现代已有数年,却仍保留着庆朝男子的发式,只稍稍剪短了些,用一根简朴的木簪束在脑后。

“婉儿可记得莫高窟第57窟中那尊观音像的色彩搭配?朱砂为底,石青点染,金线勾勒...”苏明远边说边用手指在空气中描画,“若是将那色彩化为现代衣饰,想必是极美的。”

林婉儿眼前一亮,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操作起来:“对啊!我怎么没想到!明远,你真是我的灵感源泉。”

苏明远微笑不语。他想起在庆朝时,女子大多深居简出,更别说如婉儿这般有自己的事业与追求。最初他对此颇感不适,如今却越发欣赏现代女性的独立与智慧。

早餐是他们一日中最宁静的时光。苏明远坚持亲手磨制豆浆,说那机器打出来的总少了几分滋味。林婉儿则从镇上 bakery 买来可颂面包,中西合璧,恰如他们的生活。

“今日我要去村头给孩子们上课。”苏明远喝着豆浆说道。

林婉儿抬头:“教什么?”

“《齐民要术》中的草木知识。李婶说她家小子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了。”

林婉儿忍俊不禁:“你这状元郎,如今倒成了乡村教师。”

“传道授业,本就是读书人的本分。”苏明远正色道,随即又微微一笑,“况且,那些孩子天真烂漫,与他们相处,让我想起少时在乡塾读书的光景。”

午后,苏明远在竹简上记录《现代农政全书》。他坚持用竹简草稿,说是为了体验古人着书立说的心境,然后再录入电脑。林婉儿则对着电脑设计她的“敦煌飞天”系列婚纱,偶尔抬头与苏明远讨论色彩与线条。

这样的时光宁静如水,直到那个暴雨的傍晚。

天色骤然暗下,狂风卷着雨点砸在窗棂上。苏明远站在廊下望着天空,眉头微蹙。

“这雨来得急,恐怕要成灾。”他喃喃道。

林婉儿走到他身边:“你怎么知道?”

“在庆朝时,我曾外放为官,见过这般天色。雨势太急,土地吞咽不及,易生洪涝。”

果然,翌日清晨便传来消息,村口的石桥被洪水冲毁了。那桥是村民出行的要道,如今断裂,孩子们上学都得绕远路。

村长召集大家商议修桥事宜,苏明远与林婉儿也去了村委大院。

“工程队说要三个月才能修好,费用至少要这个数。”村长比划了一个手势,村民们顿时哗然。

“三个月?娃们上学可怎么办!”

“这价钱也太贵了,村里哪出得起?”

苏明远静静观察着断裂的桥体照片,忽然开口:“或许不必那么久,也无需那么多银两...钱。”

众人目光转向他。村里人都知道新来的苏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但修桥铺路是工程大事,读书人能有什么法子?

苏明远继续道:“我有一古法,来自《考工记》中的'石拱桥营造法',若依此法,取材于当地山石,村民齐心协力,月余可成。”

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大多是不信的声音。这时,林婉儿站了出来:

“我相信明远的方法可行。我可以发起网络众筹,向关心传统文化的人们展示这个项目,这样材料费就有了着落。”

就这样,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计划开始了。

苏明远带着村民上山选石。他抚摸山岩的纹路,敲击听声,俨然是个老石匠的模样。有年轻人好奇地问:“苏先生,您怎么懂这些?”

苏明远微微一笑:“少时读书,不仅读圣贤书,也读各类杂学。后来为官地方,更是与工匠们学过不少手艺。读书人若不知实务,何以治国平天下?”

他指挥村民按照《考工记》中的方法凿石、垒基,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最初怀疑的目光逐渐变为敬佩,村里最老的石匠李爷都竖起大拇指:“苏先生这手艺,比我们老石匠还地道!”

meanwhile,林婉儿架起手机,直播建桥过程。她不仅展示工程进展,还讲解古法建桥的智慧,讲述苏明远如何将古代知识应用于现代问题。网友们被这独特的项目吸引,纷纷捐款留言:

“原来古书里的知识真的能用啊!”

“这才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样子!”

“支持!已捐,请一定要直播完成!”

夜幕降临时,苏明远常独自一人来到桥边,检查日间工程的进展。这晚,林婉儿寻来时,见他正就着月光抚摸新垒的桥墩,眼神悠远。

“想起什么了?”她轻声问。

苏明远不曾回头,声音里却带着一丝感慨:“想起庆朝时,我曾督造过一座类似的石桥。那时我还是个年轻官员,满心想着为民做事,留名青史。”他停顿片刻,“如今桥已不知是否存在,我却在这里又造一桥。”

林婉儿走到他身边,握住他的手:“这桥会存在很久,不仅因为在手机里被记录了下来,更因为它真正连接了人们的生活。”

苏明远转身看她,眼中月光浮动:“婉儿,你说命运何其奇妙。我曾是庆朝状元,如今却在这个时代,用那时的知识,为你我争取一席安身之地。”

“后悔吗?”林婉儿轻声问,“若不是与我相遇,你现在或许还在庆朝做你的高官。”

苏明远摇头:“在庆朝,我虽身居庙堂,却常感束缚。如今虽无官职,却能做真正有益于民的事。更何况...”他握紧她的手,“有卿相伴,何处不是桃源?”

桥建成那日,全村聚集在河边。新桥比旧桥更加坚固美观,石拱如虹,跨水而过。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上去,笑声洒满河面。

村长激动地握着苏明远的手:“苏先生,真没想到您还有这本事!读书人的手也能做粗活!”

苏明远笑道:“在庆朝...在我的故乡,读书人讲究‘知行合一’。知识若不能付诸实践,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林婉儿的直播频道里,网友们看着古老技法重建的石桥,纷纷留言:“原来退隐不是离开,是把文明种进更广阔的土地。”

是夜,小院内,苏明远伏案疾书。林婉儿端来一盏茶,问道:“在写什么这么认真?”

“今日建桥完工,忽有所感,正在记录《现代农政全书》中关于民间工程的部分。”苏明远抬头,眼中闪着光,“婉儿,我发现古今智慧其实相通。古人经验与现代科学结合,反而能解决许多现代难题。”

林婉儿放下茶盏,从背后环住他:“知道我最喜欢你什么吗?就是你这种将千年智慧活在当下的能力。”她轻笑,“一个穿越时空的状元郎,却在现代乡村教孩子们认草木,带村民修古桥。”

苏明远放下笔,将她拉到身前:“那你可知我最欣赏你什么?是你让我明白,时代虽变,人间真情不变。你在电脑前设计汉服的模样,与庆朝绣娘在灯下刺绣的身影,其实一般美好。”

窗外月光洒入书房,照在那些融合古今的物件上——活字印刷盘与电脑,竹简与键盘,汉服设计与现代婚纱图样。

林婉儿忽然想起什么,从柜中取出一件精心包裹的礼物:“这是给你的惊喜。”

苏明远解开绸带,展开来看,竟是一件融合古今风格的新衣——中式立领,宽大袖口,却用现代剪裁,面料是深青色,暗纹若隐若现。

“这是我设计的‘状元郎现代袍’。”林婉儿眼中闪着狡黠的光,“融合了庆朝官服元素和现代服饰的舒适度。试试看?”

苏明远更衣后站在镜前,一时恍惚。镜中人既像庆朝时的自己,又像是这个时代的学者。古今交汇,竟无半点违和。

“很是合身。”他最终说道,转身将林婉儿拥入怀中,“如同我与你,虽是不同时代的人,却恰如天作之合。”

夏夜微风穿过书斋,拂动墙上的各国护符,发出轻轻碰撞声,宛如文明交流的私语。角落里,那些未拆的快递包裹静静地等待着被开启,仿佛隐喻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苏明远望着这一切,忽然明了:他穿越时空,不是为了重现过去,也不是为了完全融入现在,而是要做一座桥——连接古今,贯通中西,让文明的河流跨越时空,继续流淌。

而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封存在古籍中的死物,而是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活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明日我想开始写《古今工法汇通》。”苏明远忽然说。

林婉儿微笑:“需要我帮你做ppt吗?”

苏明远茫然:“何谓ppt?”

二人相视,继而同时笑出声来。笑声飘出窗外,融入月色,惊起了槐树上的夜鸟,振翅向着星空飞去。

那鸟儿掠过新建的石桥,桥下流水潺潺,倒映着千年不变的月光,也倒映着桥身上精心雕琢的现代纹样——那是林婉儿的设计,古老石桥与当代美学的完美结合。

河水带着月光流向远方,如同文明,始终在流动,在融合,在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