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2章 帝业初定风波起,文治武功两难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章 帝业初定风波起,文治武功两难全

杨门儿郎承父志,萧后挥师叩雄关(公元986-989年)

雍熙北伐的硝烟还没在陈家谷散尽,汴梁城里就炸开了锅——老百姓茶余饭后聊的不是皇帝赵光义如何复盘败局,而是“杨老令公撞碑死”的故事。有说书先生在瓦舍里拍着醒木讲得唾沫横飞,说杨业最后浑身插满箭杆,像只刺猬似的还挥着长枪喊“杀辽贼”;还有小贩编了顺口溜,“杨家军,真叫强,陈家谷里血汪汪,潘美奸,王侁坏,害死英雄遭天谴”,连三岁小孩都跟着哼。

这股风自然也吹进了皇宫。赵光义坐在御书房里,手里捏着弹劾潘美的奏折,气得手指关节发白。他刚把王侁流放到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又把潘美降了职,本想堵堵众人的嘴,可民间骂声还是没停。更让他闹心的是,杨业的七个儿子(史称“杨家七郎”)天天在宫门外跪着,要“为父伸冤,严惩奸佞”,引得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跟看大戏似的。

“陛下,杨延朗他们又来跪着了,已经跪了三天了!”内侍王继恩弓着腰进来,声音跟蚊子似的,“户部尚书说,再这么闹下去,怕影响漕运的粮船进京——老百姓都去看杨家兄弟了,码头没人干活了!”

赵光义“啪”地把奏折摔在桌上:“这群小兔崽子!朕都追封他们爹为太尉了,还想怎么样?真当朕不敢治他们的罪?”话虽狠,可他心里清楚,杨家军在军中威望高,百姓又同情杨业,真把这兄弟几个办了,怕是要激起民变。

正犯愁呢,赵普颠颠地跑了进来,手里还攥着个布包。“陛下,有办法了!”他把布包往桌上一放,打开一看,里面是块金灿灿的牌子,上面刻着“天波府”三个大字,“臣建议,在汴梁城里给杨家建座府邸,赐名‘天波府’,让杨家兄弟住进去,再封他们做禁军将领——既显陛下仁厚,又能把他们攥在手里,还能堵住老百姓的嘴,一举三得啊!”

赵光义眼睛一亮:“还是你老小子有主意!就这么办!传朕旨意,赐杨业长子杨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杨延浦为供奉官,三子杨延训为闲厩使,剩下几个也都给个一官半职,在天波府住下,日后随军出征,戴罪立功!”

旨意一下,宫门外的杨家兄弟总算起身了。杨延朗(后改名杨延昭,史称“杨六郎”)是兄弟里最沉稳的,他扶着弟弟们起身时,低声嘱咐:“咱们爹的仇,不能就这么算了。但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先接了旨意,日后在战场上,再找潘美那老东西算账!”

杨延浦年轻气盛,攥着拳头低吼:“大哥,潘美害了爹,就该千刀万剐!咱们就这么忍了?”

“不忍能怎么办?”杨延朗叹了口气,眼神看向北方,“爹一辈子想收复幽云,咱们得替他完成这个心愿。眼下进了禁军,才有机会上战场,才能杀辽贼,这比在宫门外跪着有用!”

兄弟几个心里虽不服气,可也知道杨延朗说得对,只能跟着传旨太监去领旨。老百姓见杨家兄弟得了封赏,还能住上“天波府”,骂声渐渐小了,瓦舍里的说书先生也开始编“杨家儿郎承父志,日后定能破辽兵”的新段子,汴梁城总算恢复了点往日的热闹。

可这热闹劲儿没持续多久,北方就传来了坏消息——契丹萧太后要亲自率军南下,为雍熙北伐里战死的辽兵“报仇”。

消息传到幽州(今北京)时,萧太后正坐在辽军大帐里,手里把玩着耶律斜轸送来的杨业的长枪。这枪杆上还留着暗红的血渍,萧太后用手帕擦了擦,语气里带着几分敬佩:“杨业真是条汉子,可惜跟错了主子。赵光义那蠢货,两次北伐都输得底朝天,还害了这么个好将军。”

站在一旁的耶律休哥连忙附和:“太后英明!赵光义刚愎自用,宋军士气低落,咱们这次南下,定能一举拿下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让大宋知道咱们契丹的厉害!”

萧太后放下长枪,眼神变得锐利:“这次南下,不光要打胜仗,还要抢粮食、抢人口。去年冬天咱们这边雪大,粮草不够,正好从大宋补补。另外,让耶律隆绪也跟着去——他都十五岁了,该学学怎么打仗,怎么当皇帝了。”

辽圣宗耶律隆绪坐在旁边,听到这话,连忙起身:“儿臣遵旨!儿臣定跟太后和各位将军好好学习,早日为契丹开疆拓土!”其实他心里有点发怵——他从小跟着萧太后长大,啥时候见过真刀真枪的打仗?可萧太后眼神里的威严,让他不敢说半个“不”字。

几天后,萧太后亲率二十万辽军,兵分两路南下。东路军由耶律休哥率领,攻打瀛州、莫州;西路军由耶律斜轸率领,攻打代州(今山西代县)、忻州(今山西忻州)。辽军来势汹汹,沿途的大宋州县纷纷告急,奏折像雪片似的飞到汴梁。

赵光义这下慌了——他刚打完雍熙北伐,宋军还没缓过劲来,粮草也没囤够,萧太后这时候来打,不是趁火打劫吗?他连夜召集大臣开会,殿里的蜡烛烧了一根又一根,大臣们吵得跟菜市场似的。

“陛下,契丹来势汹汹,咱们还是避其锋芒,退守黄河吧!”一个文官哆哆嗦嗦地说,话音刚落就被武将们骂了回去。

“放屁!退守黄河,那河北的百姓怎么办?咱们大宋的脸面往哪搁?”大将李继隆拍着桌子站起来,“臣愿率领禁军,前往瀛州抵挡耶律休哥!”

杨延朗也站了出来:“臣愿随李将军出征!臣爹死在辽兵手里,臣要为爹报仇,为大宋杀敌!”

赵普坐在角落里,捋着胡子慢悠悠地开口:“陛下,李将军和杨将军说得对,不能退。但也不能硬拼——契丹人善骑射,机动性强,咱们得用‘守’的法子。让李继隆守瀛州,杨延朗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再派潘美守代州,三路守军互相呼应,消耗辽军的粮草和体力,等他们疲惫了,再派兵偷袭,定能取胜。”

赵光义点了点头,他现在也没别的办法,只能按赵普说的来。“传朕旨意,李继隆为瀛州都部署,率领五万大军守瀛州;杨延朗为遂城都监,率领一万大军守遂城;潘美为代州都部署,率领三万大军守代州。务必守住城池,不得让辽军南下半步!”

将领们领了旨,连夜率军北上。杨延朗出发前,特意去了天波府的祠堂——里面供奉着杨业的牌位和那杆染血的长枪。他跪在牌位前,端起一杯酒洒在地上:“爹,儿子要去遂城守关了,您在天有灵,就保佑儿子打退辽兵,为您报仇!”说完,他拿起长枪,翻身上马,朝着遂城方向疾驰而去。

遂城是座小城,城墙不高,兵力也只有一万,跟耶律休哥率领的十万东路军比起来,简直是鸡蛋碰石头。杨延朗刚到遂城,就召集士兵们开会,士兵们一个个垂头丧气,没人觉得能守住。

“将军,辽军十万,咱们才一万,这城怎么守啊?”一个老兵叹着气说,“去年雍熙北伐,咱们输得那么惨,这次怕是要完蛋了!”

杨延朗没生气,反而笑了笑:“辽军是多,可他们是骑兵,不善攻城;咱们是步兵,守在城里,占着地利。再说了,遂城的百姓都指望咱们保护,咱们要是退了,他们就会被辽军抢走,家里的粮食、媳妇、孩子,都会没了——你们愿意让自己的家人受欺负吗?”

士兵们一听,眼睛都红了——他们大多是河北本地人,家里的亲人都在附近,要是遂城破了,家人肯定遭殃。“不愿意!”士兵们齐声喊,士气一下子提了上来。

杨延朗见状,继续说道:“好!既然不愿意,咱们就跟辽军拼了!从今天起,咱们加固城墙,挖深护城河,再准备好弓箭、滚木、石头,只要辽军敢来,咱们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朗带着士兵们日夜不停地加固城防。老百姓也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石头,有的送粮食,有的给士兵们缝衣服。遂城虽然小,却一下子变得众志成城。

没过多久,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就到了遂城下。他看着眼前的小城,不屑地笑了:“就这么个破城,也想挡住我十万大军?传令下去,明天一早,全力攻城,中午之前拿下遂城!”

第二天一早,辽军就开始攻城。他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朝着遂城城墙冲来。杨延朗站在城楼上,手持长枪,高声喊道:“放箭!”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箭雨像蝗虫似的朝着辽军射去。辽军士兵一个个倒下,可后面的士兵还是源源不断地冲上来。有的辽军士兵爬上了云梯,杨延朗亲自上前,一枪把他挑了下去,又拿起滚木,朝着云梯砸去,云梯上的辽军士兵纷纷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辽军死伤惨重,却连遂城的城墙都没摸到。耶律休哥气得吹胡子瞪眼,下令暂停攻城,在城外扎营。

晚上,杨延朗在城楼上巡查,看到士兵们一个个疲惫不堪,有的还受了伤,心里很是心疼。他让炊事兵煮了热汤,给士兵们端去,又亲自给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

“将军,您辛苦了!”一个士兵感动地说,“有您在,咱们一定能守住遂城!”

杨延朗笑了笑:“咱们是兄弟,要一起守住遂城,一起回家见亲人。”

可他心里清楚,辽军兵力雄厚,硬拼下去不是办法。他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的辽军大营,心里琢磨着对策。突然,他感觉到一阵冷风吹来,打了个哆嗦——这几天天气越来越冷,晚上都快结冰了。他眼睛一亮,有了主意!

“传我命令,让士兵们和老百姓都去挑水,往城墙上浇!”杨延朗高声喊道。

士兵们和老百姓都愣住了:“将军,往城墙上浇水干什么?这大冷天的,水一浇就结冰了!”

“对!就是要让它结冰!”杨延朗笑着说,“辽军明天肯定还会攻城,城墙上结了冰,他们爬不上来,攻城塔也推不上去,咱们就能轻松守住遂城了!”

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主意好,纷纷去挑水浇城墙。晚上的天气越来越冷,城墙上的水很快就结成了冰,整个城墙变得滑溜溜的,像一面巨大的冰镜子。

第二天一早,耶律休哥又率领辽军攻城。可他们刚冲到城墙下,就发现城墙上结了冰,云梯根本架不住,一放就滑下来;攻城塔也推不动,轮子在冰上直打滑。辽军士兵想爬城墙,脚一踩就摔个四脚朝天,成了宋军的活靶子。

“这...这是怎么回事?”耶律休哥看着滑溜溜的城墙,气得跳脚,“杨延朗这小子,居然用这种阴招!”

就在这时,城楼上的杨延朗高声喊道:“耶律休哥!你要是识相,就赶紧撤军,不然的话,我让你十万大军都冻成冰雕!”

耶律休哥又气又急,可他也没办法——城墙太滑,根本攻不上去,再攻下去,只会白白送死。他咬了咬牙,下令:“撤军!先去攻打瀛州!”

辽军撤兵后,遂城里一片欢呼。士兵们和老百姓都围着杨延朗,喊着“杨将军威武”。杨延朗看着大家的笑脸,心里也很开心——这是他继承父志后,打的第一场大胜仗,他没辜负父亲的期望,也没辜负遂城的百姓。

可他不知道,瀛州那边,李继隆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耶律休哥率领辽军攻打瀛州,李继隆率领宋军奋勇抵抗,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瀛州城墙上的箭插得像刺猬似的,尸体堆得比城墙还高,鲜血顺着城墙流下来,把护城河都染红了。

李继隆站在城楼上,身上满是血污,手里的长刀 都砍卷了刃。他看着城外的辽军,心里很清楚,再这么打下去,瀛州迟早会被攻破。他派人去汴梁求援,可援军迟迟不到——赵光义手里已经没多少兵了,大部分兵力都被派去守代州和遂城了。

“将军,辽军又开始攻城了!”一个士兵慌慌张张地跑来说。

李继隆深吸一口气,拿起长刀,高声喊道:“兄弟们,跟我上!就算战死,也要守住瀛州!”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李继隆抬头一看,只见一支宋军骑兵朝着瀛州方向疾驰而来,为首的将领正是杨延朗!

“杨将军!你怎么来了?”李继隆又惊又喜。

杨延朗勒住马,大声说道:“李将军,我听说瀛州危急,就率领五千骑兵赶来支援!咱们前后夹击,定能打退辽军!”

原来,杨延朗守住遂城后,得知瀛州危急,就主动请缨,率领五千骑兵赶来支援。他知道,瀛州要是破了,遂城也守不住,大宋的北方防线就会崩溃。

李继隆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开城门!跟杨将军前后夹击辽军!”

城门打开,李继隆率领宋军士兵从城里冲出来,杨延朗率领骑兵从城外冲进去。辽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耶律休哥没想到杨延朗会赶来支援,一时慌了手脚,下令撤军。

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粮草和武器。瀛州之围解除,大宋的北方防线总算保住了。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大喜过望,下旨封杨延朗为莫州刺史,李继隆为义成军节度使。老百姓也又开始编新段子,“杨六郎,真英勇,遂城结冰退辽兵,救瀛州,立大功,杨家军,是英雄”,杨家将的名声越来越大。

可萧太后并不甘心。她得知耶律休哥攻打瀛州失利,又听说杨延朗很厉害,就亲自率领西路军,攻打代州。代州的守将是潘美,他得知萧太后亲自来攻,吓得魂都快没了——他去年在陈家谷害了杨业,心里本来就有阴影,现在面对萧太后,更是吓得不敢出战。

“将军,萧太后率领十万辽军来攻,咱们该怎么办啊?”一个副将哆哆嗦嗦地问。

潘美坐在椅子上,脸色苍白:“还能怎么办?坚守不出!等朝廷的援军来!”

可他没想到,萧太后根本不给他们等援军的机会。她下令辽军日夜不停地攻城,代州城墙上的石头和滚木很快就用完了,士兵们也死伤惨重。

潘美看着城外的辽军,心里越来越慌。他想起去年在陈家谷害杨业的事,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杨业还在,肯定能守住代州,可现在……他越想越后悔,可后悔也没用了。

就在代州快要被攻破的时候,杨延朗又率领骑兵赶来了。他得知代州危急,不顾自己刚打完瀛州,又马不停蹄地赶来支援。

“潘将军,我来支援你了!”杨延朗勒住马,大声说道。

潘美看到杨延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害了杨业,现在却要靠杨业的儿子来救。他羞愧地低下头:“杨将军,多谢你……”

杨延朗没心思跟他计较过去的事,说道:“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咱们赶紧想办法打退辽军!萧太后亲自来攻,肯定想速战速决,咱们可以用拖延战术,消耗他们的粮草和体力。”

潘美点了点头,按照杨延朗的建议,坚守不出,同时派人去骚扰辽军的粮草供应线。萧太后攻打了几天,代州还是没被攻破,粮草也快用完了,只能下令撤军。

杨延朗和潘美乘胜追击,又打了一场胜仗。大宋的北方防线彻底稳固,萧太后的第一次南下,以失败告终。

消息传到幽州,萧太后气得把茶杯都摔了。“杨延朗这小子,真是个麻烦!”她看着耶律隆绪怒诉道,“你看看人家杨延朗,年纪轻轻就这么能打,再看看你,打了几天仗就喊累,将来怎么执掌契丹?”

耶律隆绪吓得赶紧低下头:“儿臣知错了,儿臣以后一定好好学打仗,不让太后失望。”

萧太后叹了口气,其实她也知道,耶律隆绪还小,不能太逼他。她转身对耶律斜轸说:“这次南下虽然没占到太大便宜,但也摸清了宋军的底细——除了杨延朗和李继隆,其他将领都不堪一击。下次咱们再南下,先集中兵力对付杨延朗,只要除掉他,大宋的北方防线就垮了。”

耶律斜轸连忙点头:“太后英明!下次咱们一定能打败宋军,拿下大宋的土地!”

而此时的汴梁,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赵光义在皇宫里摆了庆功宴,宴请李继隆、杨延朗等立功的将领。宴会上,赵光义喝得酩酊大醉,对着杨延朗连连称赞:“杨爱卿,你真是将门虎子!你爹杨业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为你骄傲!朕决定,把你的名字改成杨延昭,以后你就叫杨延昭了!”

杨延朗(现在该叫杨延昭了)连忙起身,躬身行礼:“谢陛下赐名!臣定不负陛下厚望,继续为大宋杀敌,保卫北方边境!”

赵普坐在一旁,看着意气风发的杨延昭,又看了看满脸得意的赵光义,心里却隐隐有些担忧。他知道,萧太后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契丹肯定还会再来攻打大宋。而且,潘美虽然这次立了功,可他去年害杨业的事,始终是个隐患——杨延昭心里肯定还记着仇,以后要是两人在战场上再遇到,怕是会出乱子。

果然,庆功宴结束后,杨延昭就找到了赵普。他跪在赵普面前,说道:“赵宰相,臣有一事相求。去年我爹在陈家谷战死,都是因为潘美和王侁见死不救,王侁已经被流放了,可潘美却只是被降了职,还继续当将领。臣恳请您在陛下面前多说几句话,严惩潘美,为我爹报仇!”

赵普连忙扶起他,叹了口气:“杨将军,我知道你心里委屈。可潘美是老臣,在军中也有不少威望,而且这次他在代州也立了功,陛下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会轻易严惩他的。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打仗,保卫边境,等将来有机会,我再帮你向陛下求情。”

杨延昭知道赵普说得对,可他心里还是不服气。他握紧拳头,说道:“好!我听您的。但我不会就这么算了,总有一天,我要让潘美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赵普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里暗暗叹气——这杨家和潘家的仇,怕是要纠缠下去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这年春天,契丹萧太后又开始蠢蠢欲动。她经过两年的休整,契丹的国力和兵力都恢复得差不多了,她决定再次率军南下,攻打大宋。

这次,萧太后改变了策略。她没有兵分两路,而是集中二十万大军,攻打大宋的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是大宋北方的重镇,要是定州被攻破,辽军就能长驱直入,直达黄河岸边。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又慌了。他刚享受了两年的太平日子,没想到萧太后又来打了。他连忙召集大臣开会,商议对策。

“陛下,定州是北方重镇,绝不能丢!臣愿率领大军,前往定州抵挡辽军!”李继隆站出来,主动请缨。

杨延昭也跟着站出来:“臣愿随李将军出征!臣要再次打败辽军,为大宋立功!”

赵普捋着胡子,开口说道:“陛下,定州城防坚固,李将军和杨将军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只要他们两人配合好,定能守住定州。不过,辽军这次集中兵力攻打定州,肯定是想速战速决,咱们不能只守不攻,要派一支奇兵,偷袭辽军的粮草供应线,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

赵光义点了点头:“好!就按赵宰相说的办。李继隆,你率领十万大军,驻守定州,抵挡辽军的进攻;杨延昭,你率领两万骑兵,作为奇兵,偷袭辽军的粮草供应线;潘美,你率领五万大军,驻守并州(今山西太原),作为后援,随时准备支援定州。”

将领们领了旨,纷纷率军出发。杨延昭出发前,又去了天波府的祠堂。他跪在杨业的牌位前,端起一杯酒洒在地上:“爹,儿子又要去打仗了。这次萧太后亲自来攻,儿子定要打败辽军,为您报仇,为大宋争光!”说完,他拿起长枪,翻身上马,朝着定州方向疾驰而去。

李继隆率领大军先抵达定州。他刚到定州,就召集将领们开会,布置防守任务。他下令加固城墙,挖深护城河,准备好弓箭、滚木、石头,还在定州城外设下了埋伏,就等辽军来攻。

没过多久,萧太后率领的辽军就到了定州市郊。她看着眼前的定州城,心里暗暗盘算——定州城防坚固,不能硬攻,得想个办法诱敌出城,然后一举歼灭宋军。

萧太后召来耶律休哥,说道:“耶律休哥,你率领一万骑兵,去定州城下挑战,故意示弱,引诱宋军出城追击。我率领大军在后面埋伏,等宋军出城,就一举歼灭他们。”

耶律休哥领了旨,率领一万骑兵来到定州城下。他对着城楼上的宋军士兵高声喊道:“宋军的胆小鬼们!有种就出来跟爷爷打一场,别躲在城里当缩头乌龟!”

城楼上的宋军士兵气得火冒三丈,纷纷请战:“将军,辽军太嚣张了!咱们出去教训教训他们!”

李继隆却很冷静,他知道这是萧太后的诱敌之计。他对着士兵们说道:“大家别冲动!辽军故意示弱,就是想引诱咱们出城。咱们只要坚守不出,辽军就没办法。等杨延昭偷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线,他们自然会撤军。”

士兵们虽然心里不服气,可也知道李继隆说得对,只能忍着怒气,坚守在城楼上。

耶律休哥在城下骂了半天,见宋军还是不出城,心里很是着急。他又试着攻打了几次定州城,可都被宋军打退了。他只能派人回去向萧太后禀报:“太后,宋军坚守不出,咱们的诱敌之计没用啊!”

萧太后皱了皱眉,心里有些不耐烦。她知道,要是再拖下去,粮草供应线很可能会被杨延昭偷袭,到时候就麻烦了。她咬了咬牙,下令:“既然宋军不出城,咱们就强行攻城!传令下去,明天一早,全力攻城,务必拿下定州!”

第二天一早,辽军就开始强行攻城。他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朝着定州城墙冲来。李继隆站在城楼上,手持长刀,高声喊道:“放箭!扔滚木!扔石头!”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扔滚木、石头。辽军士兵一个个倒下,可后面的士兵还是源源不断地冲上来。有的辽军士兵爬上了云梯,李继隆亲自上前,一剑把他砍了下去,又拿起滚木,朝着云梯砸去,云梯上的辽军士兵纷纷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辽军死伤惨重,却还是没能攻破定州城。萧太后气得吹胡子瞪眼,可也没办法——定州城防太坚固,宋军防守也很顽强。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萧太后心里一惊,以为是宋军的援军到了,连忙派人去打探。没过多久,打探的人回来禀报:“太后,不好了!咱们的粮草供应线被杨延昭率领的宋军骑兵偷袭了,粮草都被烧了!”

萧太后一听,吓得魂都快没了——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粮草被烧了,辽军就没办法再继续攻城了。她咬了咬牙,下令:“撤军!立刻撤军!”

辽军士兵听说粮草被烧了,一个个都慌了神,纷纷撤退。李继隆见辽军撤军,立刻下令:“开城门!追击辽军!”

城门打开,李继隆率领宋军士兵从城里冲出来,朝着辽军撤退的方向追击。杨延昭也率领骑兵赶来,与李继隆汇合,一起追击辽军。

辽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战马。萧太后率领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契丹。

定州之战,大宋再次取得了胜利。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大喜过望,下旨封李继隆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杨延昭为莫州团练使。老百姓也又开始编新段子,“李将军,守定州,杨六郎,烧粮草,辽军败,逃回家,大宋百姓笑哈哈”,杨家将和李继隆的名声越来越大。

可杨延昭心里,还是记着父亲的仇。他知道,潘美这次虽然没犯错,可去年害父亲的事,他始终不能原谅。他决定,等这次战争结束后,一定要再次向赵普求情,严惩潘美。

战争结束后,杨延昭回到汴梁,立刻去找赵普。他跪在赵普面前,说道:“赵宰相,这次定州之战,咱们又打赢了。可潘美去年害我爹的事,还没解决。我恳请您在陛下面前多说几句话,严惩潘美,为我爹报仇!”

赵普看着他,叹了口气:“杨将军,我知道你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可潘美这次在并州作为后援,也立了功,陛下现在很信任他,不会轻易严惩他的。而且,现在大宋和契丹的战争还没结束,正是用人之际,要是严惩潘美,会影响军心的。你再等等,等以后有合适的机会,我一定帮你向陛下求情。”

杨延昭知道赵普说得对,可他心里还是很委屈。他站起身,说道:“好!我再等。但我不会等太久,要是陛下一直不严惩潘美,我就自己去找潘美算账!”

赵普连忙拉住他,说道:“杨将军,你可别冲动!要是你自己去找潘美算账,就是以下犯上,陛下肯定会治你的罪。到时候,不仅报不了仇,还会连累你的兄弟们,甚至会影响杨家的名声。你要冷静,相信我,我一定会帮你解决这件事的。”

杨延昭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好!我相信您。我再等一段时间,要是还没结果,我就自己想办法。”

赵普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暗暗叹气——这杨家和潘家的仇,看来是很难化解了。而且,他也知道,萧太后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契丹肯定还会再来攻打大宋。大宋的北方边境,还会有更多的战争。

果然,没过多久,契丹就又传来了消息——萧太后正在整顿军队,囤积粮草,准备再次率军南下。赵光义得知消息后,又开始紧张起来。他召集大臣开会,商议对策。

“陛下,契丹屡败屡战,看来是不拿下大宋不甘心啊!”赵普忧心忡忡地说,“咱们不能总是被动防守,得想个办法,彻底解决契丹的威胁。”

李继隆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咱们可以主动出击,北伐契丹。现在咱们宋军士气正盛,要是能趁契丹还没准备好,主动北伐,定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杨延昭也跟着站出来:“臣同意李将军的看法!咱们主动北伐,不仅能解决契丹的威胁,还能收复幽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和陛下的心愿!”

赵光义心里有些动摇。他两次北伐都以惨败告终,心里有些害怕,可他也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一代明君。他看着赵普,问道:“赵宰相,你觉得咱们应该主动北伐吗?”

赵普沉吟片刻,开口说道:“陛下,主动北伐可以,但不能贸然行事。咱们得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囤积足够的粮草,训练军队,联络契丹的邻国,让他们从侧面牵制契丹。而且,咱们得选好时机,等契丹内部出现矛盾,或者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再主动北伐,这样才能提高胜算。”

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那咱们就先做好准备,等时机成熟了,再主动北伐。传朕旨意,李继隆,你负责训练军队;杨延昭,你负责驻守莫州,监视契丹的动向;潘美,你负责囤积粮草;赵普,你负责联络契丹的邻国。咱们各司其职,为北伐做好准备!”

大臣们领了旨,纷纷开始行动。杨延昭回到莫州后,每天都率领士兵们训练,还派人去契丹打探消息。他知道,北伐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也是为父亲报仇的最好机会——只要能收复幽云十六州,父亲的在天之灵,肯定会感到欣慰。

可他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大宋的蜀地(今四川)发生了叛乱。叛乱的首领叫王小波,他因为不满官府的苛捐杂税,率领农民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很快就聚集了数万农民军。王小波率领农民军,攻占了蜀地的多个州县,杀死了不少贪官污吏,声势越来越大。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慌了——蜀地是大宋的粮仓,要是蜀地丢了,大宋的粮草供应就会出问题,北伐的计划也会泡汤。他连忙下令,暂停北伐的准备工作,派大将王继恩率领十万大军,前往蜀地镇压叛乱。

杨延昭得知消息后,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蜀地的叛乱肯定会影响北伐的计划,要是等叛乱平定了,契丹也准备好了,北伐就更难成功了。他连忙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请求赵光义不要暂停北伐的准备工作,可赵光义根本没心思理会他——蜀地的叛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

王小波率领的农民军虽然英勇善战,可他们缺乏训练,也没有像样的武器,根本不是大宋正规军的对手。王继恩率领大军进入蜀地后,很快就镇压了叛乱,王小波也在战斗中战死。

可蜀地的叛乱,还是给大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粮草,还拖延了北伐的准备工作。等叛乱平定后,契丹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北伐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杨延昭得知北伐计划搁置的消息后,心里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发誓——就算北伐计划搁置了,他也要坚守北方边境,不让辽军南下,等将来有机会,再完成父亲的遗愿,收复幽云十六州。

而此时的契丹,萧太后得知大宋因为蜀地叛乱,暂停了北伐的准备工作,心里很是得意。她知道,大宋的国力已经被多次战争和蜀地叛乱消耗得差不多了,再也无力北伐了。她开始整顿朝局,训练军队,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再次率军南下,夺取大宋的土地。

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杨延昭的北伐梦,也还没有实现。他不知道,自己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北伐的机会,才能为父亲报仇,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

而在汴梁的天波府里,杨延昭的母亲佘太君(史称“佘赛花”)正坐在祠堂里,看着杨业的牌位,默默流泪。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死得冤,儿子们也一直在为报仇和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可大宋的朝局复杂,契丹又强大,儿子们的路,还很长很长。

“老爷,你在天有灵,就保佑咱们的儿子们平安无事,保佑大宋能早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报仇雪恨吧!”佘太君对着杨业的牌位,轻声祈祷。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祠堂里,杨业的牌位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杨家将的故事,还在继续;大宋和契丹的战争,也还在继续。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幽云十六州,何时才能收复?这所有的疑问,都藏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