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5章 汴梁火后复重建,六郎遇挫守初心(公元1000-1003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汴梁火后复重建,六郎遇挫守初心(公元1000-1003年)

汴梁大火扑灭后的第三个月,城里还飘着淡淡的焦糊味。赵恒站在皇宫的废墟前,看着被烧毁的承天门,心疼得直跺脚——这承天门是太祖皇帝时期建的,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现在却只剩下几根烧黑的木柱子,像插在地上的炭棍。

“陛下,您别太难过了。”赵普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过来,“火已经灭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重建皇宫,不然不仅影响朝廷办公,还会让百姓们担心。”

赵恒叹了口气:“朕能不难过吗?这承天门烧了,其他好几座宫殿也烧了,重建得花多少钱?现在国库本来就不宽裕,还要给契丹岁币,哪有那么多钱啊!”

李继隆站在一旁,瓮声瓮气地说:“陛下,钱的事您别担心!臣愿意把家里的积蓄捐出来,支援皇宫重建!还有,禁军的将士们也说了,愿意捐出三个月的军饷,帮陛下渡过难关!”

赵恒眼睛一亮:“李将军,你真是朕的好臣子!有你和将士们支持,朕就放心了。赵宰相,你看重建皇宫的事,交给谁负责比较好?”

赵普捋着胡子想了想:“陛下,张咏心思细,又会管钱,让他负责重建皇宫最合适。他之前在蜀地搞改革、推广占城稻,都做得很好,重建皇宫肯定也没问题。”

赵恒点头:“好!就让张咏负责重建皇宫。传朕旨意,任命张咏为皇宫重建使,全权负责皇宫重建事宜;李继隆,你负责调动禁军,帮忙搬运材料;赵宰相,你负责协调各部门,保证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三人领了旨,立刻开始行动。张咏先是派人清点废墟,统计需要重建的宫殿数量,又跑去户部查账,算清楚国库能拿出多少钱。他发现国库确实紧张,除了给契丹的岁币和日常开支,能用于重建的钱只够修一半宫殿。

“这可不行。”张咏坐在户部的账房里,对着一堆账本发愁,“要是只修一半,剩下的废墟堆在皇宫里,像个大垃圾场,多难看?而且朝廷办公也不方便。”

他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个办法——向汴梁的富商们募捐。他亲自跑到汴梁最大的绸缎商王元宝家里,刚说明来意,王元宝就摇头:“张大人,不是我不捐,实在是去年蜀地买的绸缎还没卖完,手里没现钱啊!”

张咏早就摸清了王元宝的底细,笑着说:“王老板,您别跟我装穷。我听说您上个月刚在城外买了两百亩地,还盖了新庄园,怎么会没现钱?您想想,皇宫重建好了,陛下高兴,说不定会给您减税,还会赏您个官做,这可比您捐的钱划算多了!”

王元宝眼睛一转,觉得张咏说得有道理,连忙点头:“张大人说得对!我捐五万两银子!要是陛下真能给我减税,我再捐五万两!”

有了王元宝带头,其他富商也纷纷捐款,有的捐银子,有的捐木材,有的捐砖瓦。张咏还把募捐的名单贴在汴梁的城门口,写上每个人捐了多少,让百姓们监督。百姓们见富商们都捐了钱,也纷纷拿出自家的积蓄,有的捐几百文,有的捐几斗米,还有的工匠主动去皇宫废墟帮忙,不要工钱。

重建工作很快就开始了。禁军士兵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搬运木材和砖瓦;工匠们拿着工具,叮叮咚咚地修房子;百姓们也时不时地送来茶水和饭菜,给大家打气。赵恒也经常去工地视察,看到大家干劲十足,心里很是高兴,有时候还会亲自递杯水给士兵,跟工匠们聊几句。

有个叫刘木匠的老工匠,手艺特别好,负责雕刻承天门的牌匾。他每天都加班加点地干活,眼睛熬得通红。赵恒见了,心疼地说:“刘师傅,你别太累了,注意身体。”

刘木匠连忙放下工具,跪下磕头:“陛下,能为陛下重建皇宫,是小人的福气!小人不累,只要能早日把承天门建好,让陛下早日住进新皇宫,小人就算累垮了也愿意!”

赵恒连忙扶起他:“好师傅!等皇宫重建好了,朕赏你黄金百两,让你以后不用再干活,安享晚年!”

刘木匠感动得泪流满面,干活更有劲了。在大家的努力下,皇宫的重建工作进展很快,只用了一年多时间,被烧毁的宫殿就全部重建好了,比以前更气派、更漂亮。

承天门重建完成的那天,赵恒特意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邀请大臣们和汴梁的百姓代表一起参观。百姓们看着崭新的承天门,一个个欢呼雀跃,有的还放起了鞭炮。有小贩编了新段子:“汴梁城,起大火,皇宫烧得剩炭棍,张咏大人有办法,募捐重建新气象,皇帝百姓齐欢喜,大宋明天更兴旺!”

赵恒站在承天门前,看着欢呼的百姓,心里很是欣慰。他对赵普说:“赵宰相,朕现在才明白,只要君臣一心、百姓支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等皇宫的事彻底结束,咱们就开始准备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普笑着点头:“陛下说得对!现在大宋的经济越来越好,粮食也够吃,只要再训练一段时间军队,就可以北伐了。”

可边境的事,又给了赵恒一个措手不及。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春天,契丹萧太后经过几年的准备,国力和兵力都恢复得差不多了。她知道,大宋的新皇宫刚建好,肯定还没做好北伐的准备,是攻打大宋的好时机。她亲自率领二十万辽军,兵分三路南下,东路军攻打瀛州,中路军攻打定州,西路军攻打代州,目标是一举突破大宋的北方防线,直达汴梁。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刚放松的神经又紧绷起来。他连夜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对策。“陛下,契丹这次来势汹汹,咱们不能掉以轻心!”李继隆站出来,脸色凝重,“臣愿率领十万大军,前往定州抵挡辽军的中路军;杨延昭将军守莫州,抵挡辽军的东路军;杨延浦将军守并州,抵挡辽军的西路军,三路守军互相呼应,定能打退辽军!”

杨延昭此时正好在汴梁汇报工作,他也站出来:“臣愿守莫州!臣定能打退辽军的东路军,不让他们南下半步!”

赵恒点了点头:“好!就按你们说的办。传朕旨意,李继隆为定州都部署,率领十万大军守定州;杨延昭为莫州都部署,率领一万五千大军守莫州;杨延浦为并州都部署,率领三万大军守并州;赵普,你负责留守汴梁,处理朝政,保证粮草供应;张咏,你负责调动粮草,支援前线。”

将领们领了旨,纷纷率军出发。杨延昭出发前,特意去了天波府,看望佘太君。佘太君拉着他的手,眼里满是担忧:“延昭,这次契丹来势汹汹,你一定要多加小心,保护好自己。娘在家里等你回来。”

杨延昭点头:“娘,您放心!儿子一定会平安回来,还会打退辽军,为爹和弟弟报仇!”

佘太君从怀里拿出一个平安符,挂在杨延昭的脖子上:“这是娘去相国寺求的平安符,能保佑你平安无事。你带着它,就像娘在你身边一样。”

杨延昭紧紧握住平安符,心里满是感动。他跪在佘太君面前,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翻身上马,朝着莫州方向疾驰而去。

杨延昭回到莫州后,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兄弟们,萧太后亲自率领二十万辽军南下,东路军由耶律休哥率领,大约有五万兵力,很快就会攻打莫州。咱们虽然只有一万五千兵力,但莫州的城防已经加固过,粮草也够吃,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守住莫州!”

周信皱了皱眉:“将军,辽军五万,咱们才一万五千,兵力悬殊太大了。而且辽军这次是萧太后亲自指挥,肯定会有很多计谋,咱们得小心应对。”

杨延昭点了点头:“你说得对。耶律休哥之前两次被咱们打败,这次肯定会吸取教训,不会再轻易中咱们的埋伏。咱们不能只靠埋伏,还要加固城防,准备好足够的弓箭、滚木和石头,跟辽军打持久战,消耗他们的粮草和体力。”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带着士兵们日夜不停地加固城防,还在莫州城外挖了三道护城河,设置了很多陷阱。百姓们也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石头,有的送粮食,有的给士兵们缝衣服。莫州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却没有一丝慌乱——大家都相信,有杨延昭在,一定能守住莫州。

没过多久,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东路军就到了莫州城下。他看着眼前加固过的莫州城,还有城外的三道护城河和陷阱,心里暗暗吃惊——他没想到,杨延昭居然准备得这么充分。

“杨延昭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耶律休哥坐在马上,冷笑着说,“不过,就算他准备得再充分,也挡不住我五万辽军!传令下去,明天一早,全力攻城!”

第二天一早,辽军就开始攻城。他们推着新造的攻城塔,扛着云梯,朝着莫州城墙冲来。杨延昭站在城楼上,手持长枪,高声喊道:“放箭!扔滚木!扔石头!”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扔滚木、石头。辽军的攻城塔刚靠近护城河,就掉进了陷阱里,里面的士兵摔得粉身碎骨;云梯刚架到城墙上,就被宋军士兵用钩子勾住,掀翻在地。辽军士兵一个个倒下,可后面的士兵还是源源不断地冲上来。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辽军死伤惨重,却连莫州的第一道护城河都没越过。耶律休哥气得吹胡子瞪眼,下令暂停攻城,在城外扎营。

晚上,耶律休哥在中军大帐里,看着伤亡名单,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再这么打下去,辽军的伤亡会越来越大,粮草也会不够用。他想了想,决定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假装攻打莫州的东门,吸引宋军的注意力,然后派一支精锐部队,从莫州的西门偷袭,打开城门。

第二天一早,耶律休哥率领大部分辽军,猛攻莫州的东门。杨延昭果然上当,把大部分士兵都调到了东门,防守东门。耶律休哥见杨延昭上钩,偷偷派了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部队,绕到莫州的西门,准备偷袭。

可他没想到,杨延昭早就料到他会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在西门也留了足够的兵力,还设下了埋伏。辽军的精锐部队刚到西门,就被宋军士兵包围了。

“辽军贼子,你们中了我们将军的计!”西门的守将王贵高声喊道,“放箭!”

宋军士兵纷纷放箭,辽军的精锐部队毫无防备,很快就被消灭了。耶律休哥得知消息后,气得差点晕过去——他没想到,自己的计策居然被杨延昭识破了。

接下来的几天,耶律休哥又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夜袭、火攻,可都被杨延昭一一化解。辽军的伤亡越来越大,粮草也快用完了,士兵们的士气越来越低落。

耶律休哥看着莫州城,心里很是无奈。他知道,再这么打下去,不仅攻不下莫州,还会被宋军消灭。他只能派人去萧太后那里,请求撤军。

萧太后此时正在攻打定州,也遇到了李继隆的顽强抵抗,损兵折将,心里本来就很烦躁。她接到耶律休哥的请求后,气得把信撕了:“耶律休哥这废物!五万大军居然攻不下一个小小的莫州!传朕旨意,让他再坚持几天,要是还攻不下莫州,就提头来见!”

耶律休哥接到旨意后,心里又气又怕。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攻打莫州。可宋军的防守越来越顽强,辽军的士兵们根本不想再打仗,有的甚至偷偷逃跑。

这天晚上,杨延昭在城楼上巡查,看到辽军的大营里一片死气沉沉,心里有了主意。他对周信说:“周信,辽军现在士气低落,粮草也快用完了,咱们可以趁机发动夜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周信点了点头:“将军,这个主意好!咱们挑选一支精锐部队,晚上偷偷摸进辽军的大营,放火烧了他们的粮草,再杀他们个片甲不留!”

杨延昭挑选了五千精锐士兵,让他们换上辽军的衣服,拿着辽军的武器,趁着夜色,偷偷摸进了辽军的大营。辽军的士兵们大多已经睡着了,根本没发现宋军士兵。

宋军士兵们悄悄摸到辽军的粮草营,放了一把火。大火很快就烧了起来,照亮了整个辽军大营。辽军士兵们被惊醒,看到粮草营着火,一个个惊慌失措,四处逃跑。

“杀!”杨延昭率领宋军士兵,高声喊道,朝着辽军的士兵冲去。

辽军士兵们本来就士气低落,现在又被大火包围,根本无法抵抗。耶律休哥见大势已去,只能率领少数亲信士兵,拼死突围,朝着契丹方向逃跑。

宋军士兵们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的武器、战马和粮草。莫州之战,大宋再次取得了胜利,而且是一场大胜。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大喜过望,下旨封杨延昭为鄚州团练使,赏黄金百两,锦缎千匹;他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也都有赏赐。百姓们更是高兴,瓦舍里的说书先生把莫州之战的故事改编成了评书,天天讲,场场爆满;小贩们也编了新段子,“杨六郎,守莫州,萧太后,来犯境,辽军五万来势凶,六郎妙计破敌兵,烧粮草,杀辽贼,大宋百姓齐欢腾”,杨家将的名声传遍了大宋的每一个角落。

可杨延昭并没有因为胜利而骄傲。他知道,契丹虽然这次失败了,但肯定还会再来攻打大宋。他在莫州继续训练士兵、加固城防,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

这天,杨延昭正在训练士兵,突然接到了汴梁传来的消息——赵普病重,想在临死前见他一面。杨延昭心里一惊,立刻安排好莫州的防务,快马加鞭地赶往汴梁。

他赶到赵普的府第时,赵普已经奄奄一息,躺在床上,连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杨延昭跪在床边,握着赵普的手,声音哽咽:“赵宰相,我来了。您别担心,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赵普缓缓睁开眼睛,看着杨延昭,虚弱地说:“延昭……你来了……好……好……”他喘了口气,继续说道,“我知道……我快不行了……我这辈子……辅佐太祖和太宗……还有当今陛下……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大宋收复幽云十六州……可惜……我看不到了……”

杨延昭眼泪直流:“赵宰相,您放心!我一定会完成您的心愿,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大宋争光!”

赵普点了点头,从怀里拿出一本兵书,递给杨延昭:“这是我……这辈子总结的兵书……里面有很多……打仗的经验……你拿着……将来北伐的时候……或许能用上……”

杨延昭接过兵书,紧紧抱在怀里:“谢谢您,赵宰相!我一定会好好研读这本书,不会让您失望的。”

赵普笑了笑,闭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一代名相赵普,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七十一岁。

赵普的死,让大宋的大臣们都很伤心。赵恒亲自为赵普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他为真定王,还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百姓们也纷纷为赵普哀悼,有的还自发地去赵普的墓前祭拜。

杨延昭站在赵普的墓前,心里暗暗发誓:“赵宰相,您放心!我一定会完成您和先帝的心愿,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让大宋的旗帜插遍幽云十六州的每一寸土地!”

葬礼结束后,杨延昭回到了莫州。他把赵普给他的兵书放在书房里,每天都抽出时间研读。他从兵书里学到了很多打仗的经验,也更加坚定了北伐的决心。

可他没想到,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悄逼近大宋。萧太后得知辽军在莫州惨败,赵普去世的消息后,心里很是得意。她知道,赵普是大宋的支柱,赵普一死,大宋的朝局肯定会动荡;而且,大宋的北伐准备也会受到影响。她决定,在大宋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再次率领辽军南下,一举突破大宋的北方防线,攻占汴梁。

萧太后立刻召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将领,商议南下的事。“这次,咱们要集中所有兵力,二十万大军,攻打大宋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萧太后敲着龙椅扶手,眼神里满是狠劲,“澶州是大宋黄河以北的最后一道屏障,只要拿下澶州,渡过黄河,汴梁就唾手可得!到时候,整个大宋都是咱们契丹的!”

耶律休哥上次在莫州吃了大亏,心里正憋着一股气,连忙站出来:“太后英明!这次臣定不辱使命,率军攻破澶州,活捉赵恒,为之前的失败报仇!”

耶律斜轸也跟着附和:“太后放心!咱们二十万大军,兵力是大宋的两倍还多,定能一举攻破澶州,拿下汴梁!”

萧太后点了点头,又叮嘱道:“这次咱们不能再轻敌!杨延昭那小子狡猾得很,咱们得派一支军队牵制他,不让他率军支援澶州。耶律斜轸,你率领五万辽军,继续攻打莫州,务必把杨延昭困在莫州,不让他动弹!”

耶律斜轸领了旨:“臣遵旨!臣定能牵制住杨延昭,不让他支援澶州!”

商议好后,萧太后立刻下令,二十万辽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她和耶律休哥率领,攻打澶州;另一路由耶律斜轸率领,攻打莫州。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莫州。杨延昭刚把赵普的兵书研读完毕,正准备训练士兵,就接到了探马的禀报:“将军,不好了!耶律斜轸率领五万辽军,朝着莫州方向赶来,看样子是想再次攻打莫州!”

杨延昭心里一惊,他知道耶律斜轸的目的——肯定是想牵制他,不让他支援其他地方。他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兄弟们,耶律斜轸率领五万辽军来攻莫州,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把咱们困在莫州,不让咱们支援其他地方。咱们必须守住莫州,同时还要想办法,不能让耶律斜轸的计谋得逞!”

周信皱了皱眉:“将军,咱们只有一万五千兵力,要是分兵去支援其他地方,莫州的兵力就更少了,肯定守不住。可要是不支援,其他地方要是被辽军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啊!”

王贵也跟着说:“是啊将军!萧太后肯定还派了其他辽军攻打别的地方,咱们要是被耶律斜轸牵制在莫州,其他地方就危险了!”

杨延昭沉默了许久,说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萧太后的主力在哪里。周信,你立刻派人去打探,看看萧太后是不是还派了其他辽军攻打别的地方,主力在哪里。”

周信领了命,立刻派人去打探。没过多久,打探的人回来禀报:“将军,不好了!萧太后亲自率领十五万辽军,攻打澶州!澶州现在兵力薄弱,恐怕抵挡不住辽军的进攻!”

杨延昭心里咯噔一下——澶州是大宋北方的重要屏障,要是澶州被攻破,辽军就能长驱直入,直达汴梁。他立刻说道:“周信,你率领一万士兵,坚守莫州,抵挡耶律斜轸的进攻。我率领五千士兵,去支援澶州!”

周信连忙说道:“将军,不行啊!您要是走了,莫州的兵力就更少了,耶律斜轸肯定会趁机攻破莫州的!”

杨延昭摇了摇头:“莫州虽然重要,但澶州更重要!要是澶州丢了,大宋就危险了!你放心,耶律斜轸虽然有五万兵力,但你只要坚守不出,加固城防,他肯定攻不破莫州。等我支援完澶州,就立刻回来!”

周信知道杨延昭说得对,只能点了点头:“将军,您放心!我一定会守住莫州,等您回来!”

杨延昭又叮嘱了王贵和刘顺几句,让他们协助周信守莫州,然后挑选了五千精锐士兵,准备出发去支援澶州。

可他刚准备出发,就接到了汴梁传来的圣旨——赵恒下令,让他坚守莫州,不得擅自离开,违者严惩不贷!

杨延昭看着圣旨,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赵恒肯定是担心他离开后,莫州会被攻破,可他更担心澶州的安危。他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说道:“陛下,萧太后率领十五万辽军攻打澶州,澶州兵力薄弱,要是不派援军,澶州肯定会被攻破!臣愿率领五千士兵,去支援澶州,等澶州的危机解除后,再立刻回莫州守莫州!”

可赵恒的回信很快就到了,还是让他坚守莫州,不得擅自离开。杨延昭知道,赵恒是被之前的战争吓怕了,不敢轻易冒险。他心里很是无奈,可也没办法——君命难违,他不能擅自离开莫州。

就在杨延昭焦头烂额的时候,耶律斜轸率领的辽军已经到了莫州城下。他见杨延昭没有离开莫州,心里很是得意,对着城楼上的杨延昭高声喊道:“杨延昭,你这胆小鬼!萧太后率领大军攻打澶州,你却躲在莫州不敢出去,真是个懦夫!”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气得脸色铁青,可也没办法——他不能违背君命,只能坚守莫州。他对着耶律斜轸高声喊道:“耶律斜轸,你别得意!我虽然不能去支援澶州,但李继隆将军肯定会守住澶州,打退你们的辽军!你要是敢攻打莫州,我定让你有来无回!”

耶律斜轸冷笑一声:“杨延昭,你就嘴硬吧!等萧太后攻破澶州,拿下汴梁,你这莫州也迟早会被攻破!到时候,我看你还怎么嘴硬!”

说完,耶律斜轸下令,开始攻打莫州。辽军士兵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朝着莫州城墙冲来。周信按照杨延昭的吩咐,下令士兵们放箭、扔滚木、石头,顽强地抵抗辽军的进攻。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辽军死伤惨重,却还是没能攻破莫州城。耶律斜轸气得吹胡子瞪眼,可也没办法——莫州的城防太坚固,宋军的防守也很顽强。

而此时的澶州,已经陷入了危机。萧太后率领十五万辽军,对澶州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澶州的守将叫王超,虽然有五万兵力,但他根本不是萧太后的对手,只能坚守不出,同时派人去汴梁求援。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彻底慌了。他没想到萧太后的动作这么快,居然已经打到了澶州。他连忙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对策。

“陛下,澶州是大宋北方的屏障,绝不能丢!臣愿率领大军,去支援澶州!”李继隆站出来,主动请缨。

张咏也站出来:“陛下,李将军说得对!咱们必须派援军去支援澶州,不然澶州肯定会被攻破。臣愿意负责调动粮草,支援前线!”

赵恒点了点头:“好!李继隆,你率领十万大军,去支援澶州;张咏,你负责调动粮草,保证前线的粮草供应;其他大臣,各司其职,保证汴梁的安全!”

李继隆领了旨,立刻率领十万大军,出发去支援澶州。他知道,澶州的情况很危急,要是晚了一步,澶州就可能被攻破。他率领大军,日夜兼程,朝着澶州方向疾驰而去。

可萧太后已经得知了李继隆率军来支援澶州的消息。她知道,要是等李继隆的援军到了,再想攻破澶州就难了。她下令,加大攻城力度,务必在李继隆的援军到达之前,攻破澶州。

辽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澶州的城墙已经被攻破了一个小口,辽军士兵们正源源不断地从缺口冲进来。王超率领宋军士兵,拼死抵抗,可辽军的兵力太多,宋军士兵们渐渐有些抵挡不住了。

就在这危急关头,李继隆率领的援军终于到了。他见澶州城快被攻破了,立刻下令:“兄弟们,冲啊!杀了辽军,守住澶州!”

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们没想到宋军的援军来得这么快,顿时乱作一团。王超也率领澶州的宋军士兵,从城里冲出来,配合李继隆的援军,一起进攻辽军。

萧太后见宋军的援军到了,知道再想攻破澶州已经不可能了。她咬了咬牙,下令:“撤军!立刻撤军!”

辽军士兵们听说要撤军,一个个都松了口气,纷纷撤退。李继隆和王超率领宋军士兵,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战马。澶州之战,大宋取得了胜利,守住了澶州。

消息传到莫州,杨延昭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他站在城楼上,对着北方高声喊道:“李将军,好样的!你守住了澶州,为大宋立了大功!”

耶律斜轸得知萧太后撤军的消息后,心里很是失望。他知道,再攻打莫州也没什么意义了,只能下令撤军,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契丹。

莫州的危机解除了,杨延昭心里很是高兴。他立刻派人去汴梁,向赵恒禀报莫州和澶州的战况。赵恒得知澶州和莫州都守住了,心里很是欣慰,下旨表扬了李继隆、杨延昭、王超等人,还赏赐了他们很多金银珠宝和锦缎。

可杨延昭心里,还是有些遗憾——他没能亲自去支援澶州,没能在战场上为大宋杀敌。他知道,自己的北伐梦,还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时间很快就到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这年春天,大宋的国内局势渐渐稳定,澶州和莫州的危机也解除了。赵恒终于有时间关注北伐的事了——他知道,要是不尽快北伐,契丹肯定还会再来攻打大宋。

他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北伐的事。“陛下,现在大宋的国力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士兵们也训练有素,是时候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了!”李继隆站出来,说道。

杨延昭也跟着站出来:“臣同意李将军的看法!臣愿率领莫州的士兵,随李将军北伐,为父亲报仇,为大宋杀敌,收复幽云十六州!”

张咏也站出来:“陛下,现在大宋的粮食充足,粮草也够支撑北伐大军,只要咱们制定好计划,定能北伐成功,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恒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激动。他说道:“好!朕决定,今年秋天,北伐契丹!传朕旨意,李继隆,你负责训练北伐大军,制定北伐计划;杨延昭,你负责驻守莫州,监视契丹的动向,为北伐大军提供情报;张咏,你负责调动粮草,保证北伐大军的粮草供应;其他大臣,各司其职,为北伐做好准备!”

大臣们领了旨,纷纷开始行动。杨延昭回到莫州后,更加用心地训练士兵、收集契丹的情报。他知道,这次北伐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也是为父亲报仇的最好机会——他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可他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乱了他的计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夏天,杨延昭突然病倒了,高烧不退,浑身无力,连床都下不了。

周信和王贵等人很是着急,连忙请来了莫州最好的医生为杨延昭诊治。医生诊断后,说杨延昭是因为常年征战,劳累过度,又受了风寒,才得了重病,需要好好休养,不能再劳累了。

杨延昭躺在病床上,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北伐的计划很快就要实施了,要是自己不能参加北伐,就错过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他想挣扎着起来,继续训练士兵,可刚一坐起来,就头晕目眩,又倒回了床上。

佘太君得知杨延昭病倒的消息后,心里很是担心,立刻从汴梁赶到了莫州。她坐在杨延昭的床边,看着儿子苍白的脸,眼泪直流:“延昭,你怎么这么傻啊!你常年征战,都不知道好好照顾自己!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娘可怎么活啊!”

杨延昭拉着佘太君的手,虚弱地说:“娘,您别担心!儿子没事,就是有点累,休息几天就好了。今年秋天就要北伐了,儿子还等着随李将军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为爹和弟弟报仇呢!”

佘太君擦了擦眼泪,说道:“傻孩子,报仇和收复幽云十六州固然重要,但你的身体更重要!你要是倒下了,谁来为你爹和弟弟报仇,谁来收复幽云十六州啊!你听娘的话,好好休养,等身体好了,再去北伐也不迟!”

杨延昭知道佘太君说得对,只能点了点头:“娘,您放心!儿子会好好休养,等身体好了,就去北伐!”

在佘太君的照顾下,杨延昭的病情渐渐好转。可他还是很虚弱,不能下床走动,更别说训练士兵了。他只能躺在床上,让周信和王贵等人汇报莫州的情况和北伐的准备情况。

时间很快就到了秋天,北伐的计划如期实施。李继隆率领二十万北伐大军,兵分三路,攻打契丹。杨延昭因为身体还没完全恢复,没能随大军北伐,只能留在莫州,继续休养。

他站在莫州的城楼上,看着北伐大军远去的方向,心里很是遗憾。他暗暗发誓:“爹,弟弟,你们放心!虽然这次儿子没能随大军北伐,但儿子一定会尽快养好身体,等下次北伐,儿子定能随大军出征,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们报仇!”

可北伐的大军刚出发没多久,就传来了坏消息——契丹萧太后得知大宋北伐的消息后,率领二十万辽军,再次南下,攻打大宋的定州。李继隆只能率领北伐大军,回师定州,抵挡辽军的进攻。北伐的计划,再次泡汤。

消息传到莫州,杨延昭心里很是失望。他没想到,北伐的计划居然又一次泡汤了。他站在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叹气——自己的北伐梦,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

佘太君看出了杨延昭的心思,安慰道:“延昭,你别灰心!这次北伐虽然泡汤了,但还有下次!只要你好好养好身体,将来肯定有机会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爹和弟弟报仇!”

杨延昭点了点头:“娘,您说得对!儿子不会灰心的!儿子会好好养好身体,等下次机会,定能实现北伐的梦想!”

而此时的契丹,萧太后率领辽军,在定州与李继隆率领的宋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汴梁的皇宫里,赵恒看着定州的战报,心里很是着急。他没想到,北伐的计划刚实施,就被萧太后打乱了。他只能下令,让李继隆坚守定州,同时让杨延昭在莫州做好准备,随时支援定州。

杨延昭得知消息后,虽然身体还没完全恢复,但他还是立刻下令,加强莫州的防守,同时派了一支军队,前往定州,支援李继隆。

他知道,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自己的北伐梦,也还需要等待。但他不会放弃——他会一直坚守在莫州,保卫大宋的北方边境,等待北伐的机会,实现父亲的遗愿,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大宋争光!

在天波府的祠堂里,佘太君又一次对着杨业和杨延玉的牌位祈祷:“老爷,延玉,你们在天有灵,就保佑延昭平安无事,保佑大宋的北伐大军能早日打败辽军,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们报仇雪恨吧!”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祠堂里,牌位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杨家将的故事,还在继续;大宋和契丹的战争,也还在继续。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幽云十六州,何时才能收复?这所有的疑问,都藏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