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唐末,开局就被软禁 > 四百四十八章 战后工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审判完陈敬瑄和田令孜后,李倚召集了一众核心僚属——高仁厚、李振、张承业,以及新近投诚并表现出色的杨晟、杨儒、山行章等人齐聚,商讨战后事宜。

李倚首先看向高仁厚:“仁厚,城内秩序恢复如何?将士可有扰民之举?”

高仁厚抱拳,声音沉稳有力:“回大王,末将已严令各部,划分区域,肃清残敌,收拢降卒。设立临时哨卡,昼夜巡防。

严禁劫掠、奸淫、滥杀,违令者已斩首数人,悬首示众,目前军纪肃然,城内治安已基本控制。降卒近三万,已分别看管,正在甄别整编。”

“好!”李倚赞许地点点头,“乱世用重典,非常之时,必行非常之法。然亦需怀柔。兴绪,”他转向李振,“安抚百姓,招揽贤才,通告诸州之事,需你多费心。”

李振早已成竹在胸,从容道:“大王放心,臣已草拟数项章程。其一,安民告示。即刻以大王名义张贴告示,言明王师乃吊民伐罪,只惩首恶,胁从不问。

废除陈、田时期部分苛捐杂税,开仓放粮,赈济城中因战火流离失所的贫苦百姓。组织医官,救治伤员,不分军民。此乃收民心之要务。”

“其二,收取贤才。西川人杰地灵,不乏贤能之士。昔日或因陈、田暴政而隐居,或因局势不明而观望。

今大王克复成都,正宜广开招贤之门。臣建议,一则,可令各州县举荐本地有才德、有名望之士;二则,大王可亲自发布求贤令,言词恳切,不论出身,唯才是举;三则,对原西川政权中,非陈、田死党,且有才干的官吏,可酌情留用,以示宽容,稳定官僚体系。

如献城有功的杨晟将军、率众来投的邓元明公,还有前番立下重功的杨儒和山行章将军,皆可重用,以为表率。”

他说着,向杨晟和杨儒等人微微颔首。

杨晟、杨儒几人连忙起身谦谢,心中却是一暖,更觉归顺明智。

李振继续道:“其三,通告诸州。即刻以大王和韦招讨、张监军的名义,向尚未明确表示归顺的西川下辖各州县发出檄文。檄文需陈明成都已克,陈、田被擒,大势已定。

责令各州县官吏,限期内上表归顺,交割兵权、户籍、图册。逾期不至或负隅顽抗者,视为逆党,天兵一到,玉石俱焚!同时,可派能言善辩之士,携少量精骑,前往各地宣谕,软硬兼施。”

“其四,上奏朝廷。此乃重中之重。捷报需由大王与张监军联署,以八百里加急,火速送往长安。

奏章需详述作战经过,突显圣上天威、大王英武、将士用命,亦要写明张监军督导之功。对于逆酋处置、战后安排等,可先陈明已采取之措施,并恳请圣上圣裁,以示尊崇。”

李倚听罢,深以为然:“兴绪思虑周详,便依此办理。安民、揽才、通告、报捷,四管齐下。仁厚负责军务城防,兴绪总揽政事安抚,监军,”他看向张承业,“这报捷文书,以及后续与朝廷的沟通,还需监军多多费心。”

张承业微微躬身,尖细的嗓音带着一丝满意:“大王放心,某分内之事。定将西川大捷之情状,详实奏报圣上,不使大王与将士之功,有丝毫埋没。”

方针既定,整个临时政权机器就像一台精密的钟表,迅速而高效地运转起来。

一队队士兵精神抖擞地押送着粮车,车轮滚滚,扬起一片尘土。这些粮车满载着救命的粮食,驶向受灾的坊市。百姓们眼巴巴地望着粮车,眼中闪烁着渴望和期待。

医官们忙碌地在临时搭起的棚舍中救治伤患,他们手法娴熟,动作迅速,尽力缓解伤者的痛苦。伤者们躺在简陋的病床上,呻吟声此起彼伏,但在医官们的悉心照料下,他们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一丝希望。

安民告示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贴满了城门口和十字街头,引得无数百姓纷纷围观。人们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争相阅读告示上的内容。

告示上的文字简洁明了,传达了临时政权的政策和措施,让百姓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许多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希望,他们相互议论着,眼中的忧虑逐渐被喜悦所取代。

与此同时,求贤的公文也被快马加鞭地送往各地。这些公文如同一只只信鸽,飞越千山万水,将临时政权对人才的渴求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各地的有识之士们看到公文后,纷纷心动,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好机会。

而那份宣告成都光复、勒令诸州归顺的檄文,则如同惊雷一般,迅速传遍了西川的每一个角落。

檄文的言辞犀利,气势磅礴,让人读来不禁为之振奋。

它向人们宣告了成都的解放,也向那些还在观望的州郡发出了最后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