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听说方稷要留宿,高兴得连忙去收拾房间。虽然方稷的卧室一直保持着原样,但她还是坚持要换上新洗的床单被套。
\"你小时候最喜欢晒过的被褥了,说都是阳光的味道,\"母亲铺着床,絮絮叨叨地说,\"你呀,就是太拼命了。这次回来,好好睡个觉,睡得舒服点。\"
方稷站在门口,看着母亲微驼的背影,心中涌起一阵酸楚,走过去,轻轻地抱了抱周女士。
睡前,方母端来一杯热牛奶:\"喝了再睡,看你瘦的。\"
方稷接过牛奶,温度正好。
\"妈,\"他轻声说,\"以后我有时间就常回来看您们。\"
母亲眼眶又红了,却笑着说:\"好,好。但工作要紧,不用特意跑回来。\"
这一晚,方稷睡得出奇地安稳。没有实验数据在脑海里翻滚,没有项目进度在梦中追赶,只有阳光的温暖包围着他。
第二天清晨,方稷很早就醒了。他轻手轻脚地收拾好行李,准备悄悄离开,不惊动母亲和妹妹。
谁知刚推开房门,就闻到厨房飘来的香味。母亲已经在准备早餐了。
\"怎么起这么早?\"方稷惊讶地问。
\"给你包饺子啊,\"母亲头也不回地说,\"上车饺子下车面,这是规矩。\"
方稷的眼睛湿润了。他想起之前几次离家,母亲也都会起大早包饺子,说是寓意一路平安。
方安也起来了,帮着母亲煮饺子,兄妹俩配合默契。
餐桌上,母亲不停地往方稷碗里夹饺子:\"多吃点,这一走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妈,我答应您,以后至少每季度回来一次。\"方稷郑重地说。
方安笑着说:\"我可听着呢,到时候要是食言,我就去抓人的,有些人不要每次和大禹一样三过家门不入,多少次哥你回京,都是住在招待所也没回家,下次再被我知道,我整的要追到你的项目组了。\"
方稷笑着点点头说:\"知道了,下次不管多晚我都回来敲家门。\"
去机场的路上,方稷看着窗外的北京城。这次短暂的回家,让他仿佛充了电一般,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登机前,他和方安告别:\"回去吧,回去注意保重身体,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告诉爸和大哥,我为他们骄傲。\"
飞机起飞时,方稷望着舷窗外渐渐变小的城市,心中充满力量。他知道,在前方等待他的依然是繁重的工作和艰巨的挑战,但此刻的他,已经准备好了。
三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
走出机场,四川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方稷深吸一口气,大步向前走去。在他的身后,是家的温暖;在他的前方,是田野的希望。
方稷回到四川示范点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全体团队成员开会。简陋的会议室里,学生们挤在一起,眼神中满是期待和忐忑。
\"同学们,\"方稷开门见山,\"这次我去北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农科院同意启动'生态农产品优选收购计划'。\"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兴奋的低语。但很快,一个叫孙磊的研究生举起了手:\"教授,我有个担心。\"
\"你说。\"方稷点头示意。
孙磊站起身,语气中带着忧虑:\"如果这个政策出来,其他农户也都想种生态农产品,会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总产量?毕竟生态种植的产量比常规种植低不少,这会不会触及18亿亩耕地红线的问题?\"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让热烈的气氛稍稍降温。几个学生也开始交头接耳,显然都有类似的顾虑。
方稷却笑了:\"问得好!这正是我们在制定政策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他走到白板前,画了两个柱状图:\"首先,大家要明白,生态种植虽然单产低,但单价高。我们初步定价是普通小麦的2.5倍。\"
他在第一个柱子旁写上\"常规种植:亩产1000斤x1元\/斤=1000元\",在第二个柱子旁写上\"生态种植:亩产600斤x2.5元\/斤=1500元\"。
\"看,虽然产量低了40%,但产值反而高了50%。\"方稷环视学生们,\"更重要的是,这还没有计算油菜等附加产品的收入。\"
孙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马上又提出另一个问题:\"那如果大家都想种,供应量大了,价格会不会下跌?\"
\"这就是第二个关键点。\"方稷在白板上画了个圆圈,\"优选计划是'定点定量'收购,只针对参与我们项目的示范农户,不是谁种都收。\"
他详细解释道:\"第一年只在五个示范点试点,总面积不超过5万亩。农科院会与参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确保他们的收益。\"
\"那其他想参与的农户怎么办?\"另一个学生问。
\"这就是我们项目的示范意义。\"方稷的眼神明亮起来,\"通过这5万亩的示范,我们要摸索出一套可推广的模式。等模式成熟了,再逐步扩大面积。\"
他继续分析:\"而且大家想想,生态种植需要技术指导和质量管控,不是想种就能种好的。这本身就是个门槛。\"
会议室里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
\"这样既能保证示范农户的收入,又不会一哄而上影响粮食安全!\"
\"还能通过优质优价,提高农民收入!\"
\"最重要的是形成了良性循环!\"
方稷最后总结道:\"我们做的不是要推翻现有体系,而是探索一条新路。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农民收入——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多赢'。\"
会后,学生们个个干劲十足。他们知道,自己参与的不仅是一个科研项目,更是一场关乎中国农业未来的探索。
周部长的办公室里,茶香袅袅,气氛却凝重得能拧出水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泰斗级人物赵教授,正激动地用手杖敲着地板,发出沉闷的声响。
\"周部长,这件事绝对不能开这个口子!\"赵教授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我搞了一辈子粮食安全研究,最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
周部长连忙安抚:\"赵老,您别激动,慢慢说。\"
\"我能不激动吗?\"赵教授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材料,\"看看这个方稷搞的什么生态种植!亩产只有常规的60%,却要占用宝贵的耕地资源!我建议这个就是作为概念型项目,不能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