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方稷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他看着赵教授那双经历过饥荒年代的眼睛,那里面的忧虑如此深沉,让他一时不知如何回应。
\"赵老,\"方稷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您说得对,粮食安全确实是头等大事。这一点,我和您一样清楚。\"
他调整了一下坐姿,继续道:\"但是,我们现在的农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产量问题了。\"
方稷从公文包里取出另一份报告:\"这是我们的土壤检测数据。连续三十年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40%,微生物多样性减少了60%。这样的土地,真的能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吗?\"
赵教授接过报告,眉头紧锁,但没有打断。
\"我们测算过,\"方稷继续说,\"如果继续现在的种植模式,再过二十年,华北平原的大部分耕地将严重退化,届时产量会自然下降,而且可能是不可逆的下降。\"
周部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所以我们不是在破坏粮食安全,而是在寻找一条可持续的道路。\"方稷越说越激动,\"生态种植虽然单产低,但能改善土壤健康,确保土地长期可持续利用。您也知道,国外现在都是三块地轮种了。\"
赵教授终于开口:\"但这些远水不解近渴!万一这几年遇到粮食危机怎么办?不饿死人才是最重要的啊。\"
\"这就是我们设计'定点定量'收购的原因。\"方稷解释道,\"赵老,这个项目并不是打算要全面推广,而是在试点中探索经验。目前规划的面积只占全国耕地的0.03%,对总产量影响微乎其微。\"
他拿出一张地图:\"而且我们特意选择了不同生态区的边角地,这些地本来产量就不高,甚至有的已经抛荒。我们是在盘活存量资源,不是占用优质耕地。\"
赵教授的表情略微缓和,但依然严肃:\"但你这个口子一开,其他地方跟风怎么办?\"
\"所以我们有严格的标准和认证体系。\"方稷立即回应,\"不是谁想种就能种的。必须达到生态标准、质量标准,并接受全程监控。这本身就是个高门槛。\"
周部长插话道:\"赵老,我觉得方教授说得有道理。我们可以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试点,既探索经验,又不影响大局。\"
三人一直讨论到凌晨两点。最终,赵教授长长叹了口气:\"也许我真的老了,思想跟不上了。但是方教授,请你理解,我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我完全理解,赵老。\"方稷诚恳地说,\"正是因为重视粮食安全,我们才要未雨绸缪,寻找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赵教授站起身,拍了拍方稷的肩膀:\"好吧,我暂时保留意见,但不反对你们试点。不过有个条件——必须建立严格的监测评估机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叫停。\"
\"一定!\"方稷郑重承诺。
送走赵教授后,周部长和方稷相视一笑。
\"今晚辛苦了。\"周部长说,\"赵老就是这样,认死理,但都是为国家好。\"
\"我明白。\"方稷点头,\"有这样的前辈把关,是我们的幸运。\"
走出农科院大楼,凌晨的寒风吹在脸上,方稷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清醒。这场深夜的辩论,让他更加明确了项目的意义和方向。
他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今夜,他为项目争取到了继续前进的机会。
赵老的信在一个春雨绵绵的午后抵达了四川。厚实的牛皮纸信封,遒劲的钢笔字迹,一如老人固执而认真的性格。
\"方稷同志:\"信的开头一如既往地正式,\"拜读来信,仍觉忧心。汝言试点虽小,可积跬步以至千里。然土壤退化之速,恐非小范围试点能救。若待试点成功再推广,恐良田已尽成瘠土矣...\"
方稷捧着信纸,站在实验室窗前。窗外雨丝如织,他的心也如同这天气般阴郁。赵老的担忧不无道理——小范围试点确实难以扭转整体趋势。
回信时,方稷笔尖沉重:\"赵老教诲极是。然全面推广风险甚大,学生亦不敢拿粮食安全作赌注。两难之间,苦无良策...\"
就这样,一来一往,两位学者开始了长达数月的书信交流。有时是严谨的数据分析,有时是激烈的观点交锋,有时又是推心置腹的忧思分享。
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方稷正在研读国际农业报告,一组数据突然跳入眼帘,美国现在大部分集中在南美种地种一些作物。
一个大胆的想法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他立即铺开信纸,笔走龙蛇:\"赵老:近日得一奇想,或可解当前困局。既然国内耕地资源紧张,何不借鉴他国经验,在海外建立生态农业基地?既可保障粮食供给,又可让国内耕地休养生息...\"
写到这里,方稷自己都感到震惊。这个想法太大胆,太超前,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赵老的回信比以往都快,字里行间透着激动:\"方稷同志:来信阅毕,惊愕不已!海外屯田虽非新事,然将国家粮食安全系于外邦,风险何其大也!政治变动、国际关系、运输安全...无一不是变数。此法万万不可!\"
方稷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兴奋——赵老的反应说明这个想法值得深入探讨。
他连夜查阅资料,回信论证:\"赵老所言极是。然学生设想非传统海外屯田,而是与'政策'倡议结合,在友好国家建立合作基地。既可输出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又可实现互利共赢...\"
经过十余轮书信往来,一个成熟的方案逐渐成形:
选址原则:优先选择政治稳定、与中国关系友好的非洲国家
合作模式:技术输出换粮食进口,帮助当地发展农业
运输保障:建立多元化运输通道,降低风险
国内衔接:海外基地主要生产饲料粮和工业用粮,释放国内耕地用于主粮生产和生态修复
最让方稷惊喜的是,在最新一封来信中,赵老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转变:\"...若真能如汝所言,建立可靠之海外供应链,或可解国内耕地休养之困。然此事关重大,需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