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基地的夜晚,赵老在灯下,戴着老花镜,仔细阅读着一封来自国内的电子邮件。写信的是他曾经带过的一个得意门生,如今在农业部下属的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正参与推动国内“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试点。
信中的内容,却让赵老的眉头越皱越紧,脸上的皱纹也仿佛更深了。
信中写道:
“赵老师:
见信好。许久未给您写信,心中甚是挂念您。听闻您在非洲的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批小麦喜获丰收,学生由衷为您感到高兴,如果可以真想有机会和老师一起看到这丰收的景象!
学生目前正在华北某省参与耕地轮作休耕的试点工作,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和效果监测。然而,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和困难,进展十分不理想,心中苦闷,特向老师倾诉,也盼老师能指点迷津。
我们选定的试点区域,原本计划推广‘粮改饲’,引导农民在部分肥力消耗过度的耕地上种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养地力。政策也给予了相应的补贴。但当我们近期下去核查时,却发现情况令人沮丧。
大部分农户,只是在田地的边边角角、或者最贫瘠的一小块地上,象征性地种了一点苜蓿。而大片的、核心的土地,依然种的是玉米或小麦!‘补贴照领,庄稼照种’!我们询问原因,农户们要么支支吾吾,要么就直接说:‘不种粮食吃什么?苜蓿能当饭吃吗?’
更让人无奈的是,当我们找到当地的村支书,希望他能协助做做工作时,村支书也是一脸为难,偷偷告诉我们:‘没办法啊!那几户带头这么干的,都是我们村的老户,论起来还是我家远房亲戚…乡里乡亲的,话说重了不行。他们老人观念转不过来,总觉得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说种那草(指苜蓿)是瞎折腾,宁愿少拿点补贴,也要种点口粮自己吃着踏实。’
老师,我们反复宣传休耕养地的长远好处,讲解补贴政策,甚至算经济账给他们听。但效果微乎其微。‘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于老一辈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让它‘闲着’长草,在情感上和习惯上都难以接受。行政命令在人情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看到非洲项目在异国他乡都能成功推进,再对比国内试点遇到的重重阻力,学生深感惭愧也倍感压力。我们拥有更好的技术条件、更完善的政策支持,却在改变观念、推动落实上举步维艰。不知老师在国外,是否有遇到类似的文化或观念冲突?又是如何化解的?恳请老师百忙之中,不吝赐教。
祝您身体康健,项目顺利!
学生:吴建国 敬上”
读完信,赵老久久没有说话。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非洲沉沉的夜色,心中五味杂陈。
赵老心里知道建国遇到的难题,何尝不是我们整个农业转型的缩影?在非洲,我们面对的是相对空白的土地和迫切的生存需求,且项目属于租地雇佣的关系,反而阻力较小。但在国内…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积淀,那种对土地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惜土如金’的观念,才是最深层次的堡垒啊…)
他想起了基地附近那些村落里固守传统的男性,想起了阿依莎们走出家门的艰难,想起了那场因观念冲突而导致的麦田破坏…文化与观念的变革,无论是在非洲还是在中国,都是最缓慢、也最艰难的工程。
赵老回到书桌前,开始给吴建国回信。他没有给出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而是分享了自己在非洲的见闻和思考,强调了尊重农民主体性、理解其深层顾虑、以及通过示范效应和利益引导逐步转变观念的重要性。
信中,赵老写道:
“…建国,你所言困境,我深有体会。此非一日之寒,解冻也需徐徐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简单归咎于农民‘落后’。需知,其顾虑源于最朴素的生存智慧…吾等在海外,亦遭遇文化冲突之痛,深感欲速则不达。或可尝试:遴选开明农户,建立小型示范田,让其亲眼见休耕后土地恢复之效、计算种饲草之经济账;发挥村中年轻、有见识者之作用;将补贴与严格验收更紧密挂钩…然,核心仍在于沟通与信任之建立…”
写完信,发送出去。赵老知道,这封信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国内的农业转型之路,注定道阻且长。但至少,他让奋战在一线的学生知道,他并非孤军奋战,类似的挑战遍布四方,而破局的关键,往往在于对“人”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而非仅仅依靠技术或政策。
他再次望向窗外,非洲的旷野寂静无声,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乡村,那些关于土地的未来之争,也同样在寂静而深刻地进行着。这两条战线,看似遥远,实则血脉相连。
第二天清晨,非洲高原的阳光穿透薄雾,将基地的板房染上一层暖金色。方稷习惯早起,正在宿舍前的空地上活动筋骨,就看到赵老拿着自己的茶缸子,步履略显沉重地走了过来,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思索。
“老方,起得这么早。”赵老打了声招呼,声音比平时低沉些。
“赵老,您也早。看您气色,昨晚没休息好?”方稷停下动作,关切地问。
赵老叹了口气,扬了扬手中的平板:“唉,心里有事,睡不踏实。昨天收到国内一个学生的邮件,看了心里堵得慌。”
“哦?国内项目出什么问题了?”方稷立刻警觉起来,现在任何来自国内的消息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两人信步走到田埂边,看着眼前长势良好的第二季麦苗。赵老将吴建国信中的内容,详细地转述给了方稷: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遇阻,农民领了补贴却不按规定种苜蓿,村支书碍于人情无法有效管理,老一辈“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固执观念……
方稷听着,脸上的表情从疑惑逐渐变为凝重,最后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