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援军的日子,汉军并未消极困守。
冯章利用霍普龟缩冰原之城、不敢南下的时机,积极收拢溃兵,修复兵器,加固营垒,并派出小股部队,逐步清剿哈尔汗地区残留的塔拉夫小股部队和游骑,稳步恢复了对这一区域的实际控制。
吴汉也率领他那支功勋卓着的“奇兵”返回了大营。
他们的归来受到了全军英雄般的欢迎。
冯章亲自出迎十里,紧紧握住吴汉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尽管吴汉及其部下人人带伤,疲惫不堪,但精神却极为亢奋。他们的传奇经历,极大地激励了全军。
然而,朝廷的诏令也随之抵达。
皇帝高度赞扬了吴汉的奇功,但鉴于其劳苦功高,且需要回京当面禀报西域详细情况,特令其交卸军务,即刻回京述职领赏。
冯章和吴汉都明白,这既是褒奖,也带有一定的制衡意味。
吴汉此番立下泼天大功,声望一时无两,皇帝既需重赏,也可能希望其暂时离开前线,避免功高震主,同时也是为了让王强、景阳等新锐将领有足够的施展空间。
吴汉坦然接受诏令。
他深知朝廷规矩,也相信冯章和王强、景阳能处理好后续战事。临行前,他与冯章、耿疆(伤势已大为好转)等人彻夜长谈,将所知关于塔拉夫内部情况、冰原之城防务、地理水文等所有情报,倾囊相授。 “冯将军,耿贤侄,西域之事,就拜托你们了。”吴汉郑重抱拳。
“吴将军放心回京,静待佳音即可!”
冯章等人回礼。
次日,吴汉带着数十名亲随,踏上了东归之路。
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但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又过了约半个月,当西域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时,远方的地平线上,终于出现了期待已久的、绵延不绝的旌旗和浩荡军容!
“援军!是我们的援军到了!”
哨塔上的士兵发出了狂喜的呼喊。
整个汉军大营瞬间沸腾了!士兵们纷纷涌出营门,翘首以盼。 冯章率领众将,整肃衣甲,出营二十里相迎。
只见援军队伍军容鼎盛,衣甲鲜明,刀枪如林,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尽头。
为首的两位年轻将领,金盔金甲,英姿勃发,正是王强与景阳。
双方见面,一番激动人心的场面自不必说。王强、景阳虽出身名门,年轻气盛,但对冯章这位镇守西域、功勋卓着的老将十分尊敬,持晚辈礼甚恭。
“末将王强、景阳,奉陛下之命,率军五万,前来听候冯将军调遣!”两人齐声抱拳,声音洪亮。
“好!好!二位将军辛苦了!陛下隆恩,将士们终于盼到你们了!”
冯章激动地扶起二人。看着这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的生力军,他心中最后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汉军实力倍增,彻底扭转了敌我力量对比。
援军带来的不仅是兵力,还有堆积如山的粮草、崭新的军械、充足的箭矢、以及御寒的冬衣和药品。
这对于久战疲敝的西域汉军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
当晚,汉军大营举行了盛大的犒军仪式,庆祝援军抵达。
军营中欢声雷动,士气高昂到了顶点。
接下来数日,冯章与王强、景阳等人详细商讨下一步战略。
王强和景阳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法颇为激进。景阳指着地图分析道:“冯将军,如今我军兵精粮足,士气正旺,而伊拉古、霍普新败,龟缩于冰原之城,人心惶惶。与其我等在此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前出,将防线推进至桦叶城以北的草原地带。”
王强接口道:“景兄所言极是。桦叶城乃进入冰原之城盆地的门户,地理位置险要。我军若进驻此地,北可俯瞰冰原之城,震慑伊拉古,使其不敢轻易南下;南可屏障哈尔汗及西域都护府核心区域。将战线推至敌人家门口,掌握战略主动!”
冯章沉吟片刻。
他久经沙场,用兵持重,深知冰原之城易守难攻,冬季作战于客军不利。
但王强、景阳的建议确实极具吸引力。
经此一败,塔拉夫人短期内确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汉军挟大胜之威和新锐之师前出布防,既能巩固战果,又能极大提升对塔拉夫的战略压力,迫使其陷入被动防守。
更重要的是,皇帝派王强、景阳来,显然不仅仅是支援,也带有开拓进取、一劳永逸解决西北边患的期望。
“二位将军所言,甚合我意。”
冯章最终做出了决定,
“如今确是我军掌握主动之良机。即刻传令,全军拔营,兵发桦叶城!在那里建立前进大营,打造防线,让伊拉古好好看看,我大汉兵威!”
“末将得令!”王强、景阳兴奋抱拳。
休整数日后,庞大的汉军联军开拔北上。冯章坐镇中军,王强为左路先锋,景阳为右路先锋,耿疆负责后卫。
大军浩浩荡荡,旌旗蔽日,刀枪耀寒光,一路向北,直逼桦叶城。
沿途所遇塔拉夫小股部队或游牧部落,望风而逃,根本不敢接战。
汉军兵不血刃,顺利抵达并占领了已成空城的桦叶城。
冯章下令,以桦叶城为依托,在城北视野开阔、水源充足的草原上,建立一座坚固的、可容纳数万大军的永久性前进营垒。
汉军将士热火朝天地投入到筑城、挖壕、设防的工作中。
一座庞大的军事要塞,以惊人的速度在塔拉夫帝国的南大门外拔地而起。
汉军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桦叶城头和新筑的营垒之上,仿佛一柄出鞘的利剑,直指北方远处的冰原之城。
消息传回冰原之城,伊拉古和霍普再次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寒意。
汉军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变得更加强大,并且将刀尖抵到了他们的喉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