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在党校这个看似封闭实则暗流汹涌的熔炉里,足以让许多事悄然改变。
当十二月初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冰粒,敲打着省委党校礼堂高大的玻璃窗时,毕业典礼的氛围已然被烘托得肃穆而热烈。
硕大的礼堂里,暖气开得很足,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主席台上方悬挂着鲜艳的党旗和国徽,台下坐满了穿着统一深色正装的中青班学员、党校领导和特邀嘉宾。
气氛庄重而喜悦,弥漫着一种学有所成、即将奔赴新征程的昂扬气息。
郑仪坐在台下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
这是属于支部书记和优秀学员代表的殊荣。
他穿着熨烫得一丝不苟的藏青色西装,白衬衫领口系着一条深蓝色领带,整个人显得挺拔、沉稳。
这两个月,在平静的学习日程下,发生了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交锋与布局。
自从那次食堂早餐的“推心置腹”之后,张林对郑仪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试探、交易心态,逐渐转变为一种近乎依赖的信服。
郑仪像一位极其高明的驯兽师,精准掌握着投喂与鞭策的节奏。
他不断向张林传递着经过精心“过滤”和“加工”的省里信息:
“组织部调研的同志侧面肯定了明州近期的稳控措施……”
“上次研讨会上张市长关于产业集群的发言,徐省长在内部文件上有批示,认为思路很清晰……”
“有领导私下表示,特殊时期,确实需要张市长这样熟悉地方、勇于任事的干部顶上去……”
这些信息,半真半假,或者真假掺半。
有些是郑仪根据省里的公开文件和公开活动轨迹合理推断的,有些是他通过岳父秦岭的渠道了解到的邹侠书记对张林的某些中性评价,还有一些则完全是郑仪自己根据局势捏造出的“利好”。
但每一次传递,都伴随着郑仪笃定、沉稳、带着一丝“我是你圈内人”的语气,仿佛他正站在权力漩涡的中心,为张林争取着至关重要的支持。
郑仪成为了张林窥探省里意志的唯一“窗口”和“渠道”。
张林的心态,从最初的狂喜和感激,逐渐演变成一种深深的敬畏和依赖。
他不再怀疑郑仪的能力和能量,甚至开始不自觉地在一些党校内部的小组事务、研讨观点上征求郑仪的意见,试图让自己的言行更符合郑仪所暗示的“省里期待”。
同时,郑仪也巧妙地利用自己支部书记的身份,在“建设性”的范围内,推动了几个不大不小的研讨主题和实践活动。
其中一个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与劳动者权益平衡机制”的课题研讨,郑仪力主由张林牵头汇报。
郑仪事先“提点”张林,省里非常关注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是展现能力的好机会。
张林果然投入巨大精力,拿出了比之前在食堂面对郑仪时更成熟、更稳妥、也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汇报方案,既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也突出了法治保障和公平底线。
这份汇报在班上引起不小反响,连赵颖都在课后罕见地对郑仪说了句:
“张市长这次准备得很充分。”
这句话又被郑仪第一时间“翻译”给了张林听:
“赵班长都认可了,说明我们的大方向是对的。”
另一个例子是党校组织的一次基层调研。
地点选在江东省另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矛盾也较为突出的地市。
郑仪在分组时,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张林、刘建华、孙长征分在了一组。
这个组合本身就让张林如坐针毡,当然,这种效果是郑仪特意塑造出来的。
在调研过程中,郑仪扮演了绝妙的调和者角色。
当刘建华看到当地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例再次愤懑难平时,是郑仪及时引导他进行“建设性批判”,指出制度漏洞和执行短板,并引导其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
当孙老对当地官员招商引资政策过于宽松提出辛辣讽刺时,又是郑仪出来打圆场,将话题引向“如何在吸引资本和维护公平之间找到最优解”。
在整个过程中,郑仪始终以一种不偏不倚、专注解决问题的姿态出现。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肯定张林作为地方主官的难处和实际经验的价值,同时也委婉地指出,若能引入更多元的监督视角和更科学的评估机制,效果会更好。
这一切,都被张林看在眼里。
他看到郑仪有能力驾驭刘建华这样的“刺头”和孙老这样的“毒舌”,看到郑仪有能力在尊重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引导研讨走向“建设性”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他看到郑仪始终在“维护大局”,在维护他张林作为“未来明州掌舵人”的威信和“专业能力”!
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张林的认知:
郑仪是他不可或缺的盟友和助手!
郑仪具备在明州那个复杂环境中,帮助他“稳住局面、推动变革”的能力!
这两个月里,张林不止一次在私下场合,用一种近乎托付的语气对郑仪说:
“郑书记,明州那个摊子,将来真得靠你多帮衬了!”
他甚至主动提出,回明州后会尽快向市委常委会提议,争取让郑仪担任市委秘书长!
郑仪的回应始终是温和而低调的:
“张市长言重了,在其位谋其政,都是为了工作。”
而刘建华也在郑仪持续的引导和鼓励下,这位憋屈已久的副市长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不再一味抱怨,而是学会了更聚焦地提出问题,更努力地寻求解决方案。
郑仪推荐他阅读了几本关于工会改革和集体协商机制的书,让他大为受益,在几次研讨中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专业性”。
他对郑仪充满了感激和崇拜,俨然成了郑仪最坚定的支持者。
而此刻的礼堂。
“……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培训,同志们展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在理论武装、党性修养、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主席台上,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向华正在做结业总结。
“……希望同志们回到各自岗位后,把在党校学习到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带回去,真正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发展的举措、服务群众的本领……”
掌声雷动。
郑仪端坐着,目光平视前方,神态专注而谦逊。
他知道,更重要的时刻即将到来。
“……下面,请本期中青一班优秀学员代表,临时党支部书记郑仪同志发言!”
随着主持人高亢的声音,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在郑仪身上。
郑仪深吸一口气,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庄重和一丝属于学员代表的荣幸。
他站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向讲台。
站定,微微调整话筒,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有看着他成长的徐省长,他坐在特邀嘉宾席前排,面带鼓励的微笑,有神情严肃的赵颖,有面带深意的孙长征,有激动得挺直腰板的刘建华,有满眼钦佩的李国涛……
还有,坐在人群中,眼神炽热、充满期待甚至带着一丝紧张与依赖的张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郑仪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礼堂,温和而富有磁性。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本期中青班的全体学员,在这里汇报我们三个月学习的感悟与收获……”
他的发言稿写得非常扎实,既紧扣党校学习的核心内容——理论武装、党性锤炼、能力提升,又结合了在基层调研的鲜活实例,体现了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语言朴实无华,却逻辑清晰,情感真挚。
“……在陈守仁教授的课堂上,我们重温了马列经典着作,在理论与实践的对照中,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更加坚定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
“……在基层调研的现场,我们亲眼目睹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切身感受到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艰巨性。这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党的干部,肩上的责任有多重,脚下的路该怎么走……”
“……‘党校姓党’!在这里,我们净化了思想,锤炼了党性,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校准了人生坐标……”
郑仪没有提及任何个人,没有渲染任何冲突,但每一句话都映照着过去三个月发生的一切,那些思想的碰撞、观念的冲突、利益的博弈、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台下的张林听得异常专注,他感觉郑仪的每一句话,都像是说给自己听的,都充满了引导他未来道路的深意。
当郑仪谈到“责任”、“路该怎么走”、“理想信念”、“人生坐标”时,张林的眼神更加炽热和坚定。
“……三个月党校生活的结束,是我们新征程的开始。”
郑仪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力量:
“我们将带着组织的期望、老师的教诲、同学们的祝福,带着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过硬的本领、更加务实的作风,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我们必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贡献我们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发言结束。
短暂的寂静后,全场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徐志鸿省长带头鼓掌,脸上是毫不掩饰的赞许和期许。
赵颖的眼神中也少了几分冰冷,多了几分认可。
孙长征眯着眼,轻轻拍着手掌。
刘建华更是激动地使劲鼓掌,脸都涨红了。
李国涛咧着嘴,拍得最响,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人群中,张林的掌声同样响亮。
他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走下讲台的郑仪,那眼神里的激动、信任和依赖几乎要溢出来。
此刻的张林,已经被郑仪牢牢地“拿捏”在掌心。
他相信郑仪是省里意志的代表,是他通往市长宝座的引路人,更是未来他在明州破局不可或缺的盟友和智囊。
毕业典礼结束后,学员们各自收拾行装,互道珍重。
张林第一时间就挤到了郑仪身边,压低声音,语气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
“郑书记!讲得太好了!尤其是那句‘责任感和精气神’!简直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他左右看看,声音压得更低:
“我刚才接到通知了!组织部那边……下午谈话!”
他眼中闪烁着狂喜的光芒。
“郑书记,下一步……你看?”
郑仪看着他,脸上是温和的笑容。
“张市长,恭喜。”
他伸出手,和张林握了握。
“组织部谈话是必经程序,坦诚面对,实事求是就好。”
“至于下一步……”
郑仪微微停顿。
“我们……明州见。”
简单的四个字,却如同定海神针,瞬间安定了张林那颗狂喜又带着忐忑的心。
“好!好!明州见!”
张林用力握了握郑仪的手,如同抓住了最大的依靠。
看着张林心满意足离去的背影,郑仪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