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89集:市场推广营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风起云涌:景区推广的破局之战

贵州山区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林默已经站在了刚落成的景区入口处。青石铺就的台阶上还带着露水,远处的喀斯特峰丛在雾中若隐若现,像幅晕染开的水墨画。他深吸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手机里弹出的工程验收报告显示“合格”,但眉头却没松开——这座耗时三年打造的“云栖谷”景区,就像藏在深闺的璞玉,等着被世人发现。

“林总,旅行社的考察团还有半小时到。”运营总监张姐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林默转过身,看见穿着民族服饰的姑娘们正往迎宾台搬米酒坛子,竹编灯笼在晨风中轻轻摇晃。这是他亲自设计的迎宾仪式,却突然想起昨晚市场部提交的预售数据——开业半个月,门票仅售出三百张。

“把那些灯笼再往路口挪十米,”他对着对讲机说,“还有,让摄影组的人准备好,今天重点拍苗族银饰锻造的特写。”

一、展会突围:在喧嚣中埋下钩子

上海国际旅游博览会的展厅里,刺耳的电子音乐和叫卖声交织成一片嘈杂。林默站在自家展位前,看着对面云南景区的展位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请了傣族姑娘跳孔雀舞,金光闪闪的服饰在射灯下晃得人睁不开眼。而云栖谷的展位前,只有零星几个游客拿起宣传册,翻两页就随手丢在桌上。

“林总,要不我们也请个表演队?”市场部的小王急得额头冒汗。展台上的LEd屏循环播放着云栖谷的宣传片,青山绿水的画面在周围光怪陆离的广告中显得格外素净。

林默没说话,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他点开后台数据,参展三天,有效咨询量不足五十人。他突然想起考察时在寨老家里喝的米酒,那股带着山野气息的醇厚味道,让他在深夜的山路上都脚步轻快。

“去买二十个粗陶碗,”他突然对小王说,“再让后厨把准备好的米酒装过来。”

当粗陶碗里的琥珀色液体在射灯下泛出微光,带着酒香的吆喝声响起时,展位前很快排起了长队。“尝尝云栖谷的米酒,”林默亲自给游客倒酒,“这是寨里老人用百年秘方酿的,景区里每天限量供应五十坛。”

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接过酒碗,咂了咂嘴:“比我在苗寨喝的还够劲。”他是某在线旅游平台的采购经理,本来只是路过,此刻却认真翻看起合作方案。林默注意到他胸前的工牌,想起平台最近在推“非遗体验”专题。

“我们景区里有七位非遗传承人,”林默递给他一张烫金名片,“可以给你们的VIp客户安排独家体验,比如跟着银匠做个镯子,跟着绣娘学挑花。”

男人眼睛亮了:“能安排直播吗?我们平台正缺这种有文化底蕴的内容。”

那天下午,云栖谷的展位签了三份合作协议。离开展馆时,林默看着手里的空酒坛,突然明白——再好的风景,也得有让人愿意走近的理由。

二、屏幕里的风景:让手机成为通往山谷的船

“这组照片得重拍。”林默把手机推到摄影师面前,屏幕上的瀑布虽然壮观,却少了点灵气。他想起雨后初晴时,瀑布上空会挂着双彩虹,水雾里能看见穿红裙的姑娘走过吊桥,像幅会动的画。

“明天凌晨五点进山,”他对摄影组说,“一定要拍到晨雾里的吊桥,还有穿传统服饰的村民劳作的场景。”

当带着露水的照片出现在各大旅游App的开屏广告位时,评论区很快炸开了锅。“这地方在哪?像世外桃源!”“穿蓝布衫的阿婆看起来好慈祥,想跟她学织布。”运营团队趁机推出“寻找照片里的风景”活动,只要在景区找到照片中的场景并打卡,就能兑换非遗体验券。

张姐看着后台激增的预约量,有点担心接待能力。林默却在盯着另一组数据——社交媒体上带#云栖谷秘境#话题的帖子,已经有了五万多条。其中一条由旅行博主“背包客老K”发布的视频,点赞量突破了百万。视频里,老K跟着采药人钻进密林,在溪流边煮野菜,晚上就睡在吊脚楼的火塘边。

“把老K的视频剪辑成十段花絮,”林默对新媒体专员说,“每天放一段,吊吊大家的胃口。”他知道,现在的游客不只是想看风景,更想成为风景里的人。

当平台数据显示“非遗体验”套餐的预订量占比超过六成时,林默正在和银匠师傅商量,能不能把制作时间从三天缩短到一天。“可以做个简易版的平安扣,”银匠师傅敲着錾子,火星溅在他黝黑的脸上,“让客人体验錾刻的过程,我再帮忙收尾。”

手机突然震动,是那位在线旅游平台经理发来的消息:“我们想做场直播,就拍银匠做平安扣,行吗?”

林默看着窗外正在晾晒的蓝靛染布,在阳光下泛着深沉的蓝。他回复:“再加点绣娘的镜头吧,她们飞针走线的样子,比电视剧还好看。”

三、镜头里的故事:让游客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摄影比赛的征稿启事发出去那天,林默特意去寨老家里借了那把传了三代的铜壶。壶身上雕刻的龙凤纹样,在百年烟火气的熏染下,已经有了温润的包浆。他想,好的照片就该像这把铜壶,能装下岁月的故事。

参赛作品源源不断地涌来:有晨雾中挑着担子的农妇,有夕阳下对歌的青年,还有在风雨桥上打盹的黄狗。林默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翻看这些照片,他发现专业摄影师拍的风景固然壮丽,普通游客随手拍的瞬间却更动人——一个小孩把糖分给穿民族服饰的阿婆,两只手在镜头前碰在一起,像两朵绽放的花。

“把这些‘非完美’的照片也展示出来,”他对策划组说,“在景区里设个照片墙,再给入选的游客送年卡。”

开展那天,照片墙前挤满了人。一个穿校服的女孩指着自己拍的照片,兴奋地跟同伴说:“你看,这是我抓拍的!那个爷爷笑得好开心。”她拍的是位卖烤豆腐的老人,皱纹里都淌着笑意。

民俗文化节开幕时,林默特意请了这些游客来当评委。他们坐在临时搭起的竹棚下,看着苗家姑娘的踩堂舞,听着侗族大歌的和声在山谷里回荡。当最后的篝火升起,游客和村民手拉手跳起团圆舞时,有人举着手机直播,弹幕上刷满了“好想去”。

一个戴草帽的大叔举着相机,在人群中穿梭。他是位退休教师,从摄影比赛开始就一直关注云栖谷,这次特意带着老伴来参加文化节。“我拍了一辈子照片,”他对林默说,“还是第一次觉得,镜头装不下眼前的热闹。”

林默看着火光中一张张笑脸,突然明白,最好的推广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有多美,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本就该属于这里。

四、纸上的路线:让每段旅程都有温度

和旅行社的合作洽谈并不顺利。几家大社都觉得云栖谷位置太偏,担心游客不愿意走山路。林默却想起自己第一次进山时,在盘旋的山路上看到的云海,那翻涌的白色浪花,让他觉得所有的颠簸都值得。

“我们包接送,”林默在谈判桌上说,“用十五座的商务车,每车配个讲解员,路上就给大家讲山里的故事。”他拿出准备好的路线图,上面标注着哪里能看到野生猕猴,哪里有流泉可以洗手,甚至精确到哪个转角能拍到最美的夕阳。

一家做高端定制游的旅行社老板指着路线图上的“星空营地”:“这里真能看到银河吗?”

“上个月我在那住了三晚,”林默翻开手机相册,里面有张凌晨三点拍的照片,墨蓝色的天空上,银河像条发光的丝带,“可以安排天文爱好者带队,教大家认星座。”

合作方案最终确定时,林默特意加了条:每个旅行团都要配一位当地向导,不仅要会讲风景传说,还要能认出路边的草药,知道哪家的酸汤鱼最地道。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喝酸汤鱼时,向导大姐说的话:“风景是骨架,人情才是肉。”

首发团出发那天,林默去了高铁站。看着游客们背着行囊上了商务车,他突然发现车身上的广告语——“去云栖谷,遇见比风景更美的人”,是他熬夜改了七遍才定下来的。

傍晚时分,向导发来视频:一群人在溪边围着篝火唱歌,溪水在月光下闪着碎银般的光。林默想起自己在景区入口处立的那块石头,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来者是客”。他想,最好的路线,从来都不是地图上的线条,而是能让人心甘情愿踏上的旅程。

五、山谷里的回响:当推广变成故事的一部分

半年后的旅游旺季,云栖谷的停车场每天都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车。林默在风雨桥上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跟着向导学唱山歌,还有人在照片墙前寻找自己的作品。

那个在展会上喝米酒的平台经理发来消息:“我们的‘非遗体验’专题,你们景区的预订量排第一。”附带的截图里,云栖谷的平安扣制作体验已经约到了下个月。

摄影比赛获奖的退休教师,带着摄影班的学生来了。他们在寨老的院子里支起三脚架,镜头对准正在织布的阿婆。阳光透过木窗棂照进来,在布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幅流动的画。

林默走到银匠铺前,看见那个戴眼镜的平台经理正在学錾刻。他笨拙地握着刻刀,银片上的纹路歪歪扭扭,却笑得一脸认真。银匠师傅在旁边指点,手里的小锤子敲得叮当响,像在为他伴奏。

“林总,”张姐递过来一份报表,“第三季度的游客量比预期翻了一番,回头客占了三成。”她指着不远处的儿童区,几个小孩正在跟着绣娘学挑花,小手里的彩线绕来绕去,像在编织彩虹。

山风吹过吊桥,挂在栏杆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林默想起刚启动推广方案时,那些在深夜里修改的策划案,那些在展会里端起的米酒碗,那些在屏幕上闪烁的点赞和评论。他突然明白,最好的推广从来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让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故事留在这里,再带更多人来续写新的篇章。

暮色渐浓时,景区的灯光次第亮起。从山顶望去,整个山谷像撒满了星星。林默拿出手机,拍下这璀璨的夜景,发了条朋友圈:“云栖谷的夜,等你来数星星。”

评论区很快有了回复,那个穿校服的女孩说:“明天就到!带了新相机,要拍遍这里的每一寸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