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菊院灯约

离庙会还有两天,柳如氏就开始忙活起来。她找出陈远那件深灰色的短打,仔细缝补了袖口的破洞,又把自己的青布衣裳洗了一遍,晾在院子里的绳上,风一吹,衣裳轻轻晃,像展翅的蝶。

陈远看着她忙碌的样子,笑着走过去:“不过是去逛个庙会,不用这么紧张。”

“那不一样,”柳如氏拿起木盆里的皂角,揉出泡沫,“以前在家时,我娘总说,出门要穿得干净整齐,才显得精神。再说了,这是咱们第一次一起去逛庙会,得好好准备。”

陈远心里一暖,从她手里接过木盆:“你歇会儿,我来洗。你去看看,上次买的布,要不要再做个新帕子,庙会人多,擦汗也方便。”

柳如氏点点头,转身去了里屋,从柜子里拿出那块青棉布,又找出针线筐,开始缝帕子。她的手很巧,没一会儿就缝好了一个,帕子角上还绣了朵小小的梅花,淡粉色的线,衬着青布,好看得很。

“你看,好看吗?”柳如氏拿着帕子走到陈远身边,献宝似的给他看。

陈远放下木盆,接过帕子,摸了摸上面的针脚,又软又密:“好看,我家娘子的手艺,当然好看。”

柳如氏被他说得脸红,轻轻捶了他一下:“就会说好听的。”

两人正说着话,院门外传来了邻居李婶的声音。柳如氏擦了擦手,快步迎出去,只见李婶手里提着半袋新磨的玉米面,笑着递过来:“如氏啊,我家那口子昨天去镇上磨了面,多出来些,给你家尝尝鲜。听说你们要去逛庙会?”

“是啊李婶,谢谢您的玉米面。”柳如氏接过袋子,连忙让李婶进屋坐。陈远也擦了手,搬来石凳,倒了杯凉茶递过去。

李婶喝了口茶,咂咂嘴:“这庙会啊,今年可比往年热闹。听说镇上的戏班子要连唱三天,还有南边来的杂耍艺人,能吞剑喷火呢!你们年轻人去了,可得好好玩玩。”

柳如氏听得眼睛发亮,陈远在一旁笑着补充:“我还听说有卖糖画的,到时候给如氏买个最大的。”

“那可真好,”李婶笑着拍了拍柳如氏的手,“如氏啊,你算是找对人了,陈远这孩子踏实又疼人。对了,庙会人多,你们可得把贵重东西收好了,去年就有小偷偷东西,可别扫了兴。”

柳如氏点点头,把李婶的话记在心里。又聊了会儿家常,李婶起身告辞,柳如氏送她到院门口,回来时手里还多了一小把李婶塞的茴香籽:“李婶说包饺子放这个香,让咱们也试试。”

陈远看着她手里的茴香籽,笑着说:“那咱们明天包顿饺子,就当提前庆祝逛庙会。”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柳如氏就起来剁馅儿。陈远也没闲着,劈柴、挑水,把厨房的水缸填得满满当当。两人一个剁馅儿,一个和面,配合得十分默契。面团揉得光滑劲道,馅儿里放了李婶给的茴香籽,还加了点猪油,香气很快就飘满了小院。

包好的饺子一个个挺着肚子,排在盖帘上,像胖嘟嘟的小元宝。水烧开后,饺子下锅,煮得浮起来,捞出来咬一口,汁水四溢,茴香的清香混着肉香,让人回味无穷。

“好吃,比我娘包的还香。”陈远吃了满满两大碗,摸着肚子说。柳如氏看着他的样子,笑得眉眼弯弯:“你喜欢,以后我常给你包。”

吃过早饭,柳如氏想起李婶说的防盗的话,便把家里仅有的几吊钱和父亲留下的玉扳指仔细包好,放进贴身的荷包里。又找出陈远的腰带,在里面缝了个小口袋,把钱放进去:“这样系在身上,就不容易丢了。”

陈远看着她细心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伸手把她揽进怀里:“有你在,我什么都放心。”

下午的时候,陈远去镖局取东西,顺便打听了一下送镖的路线。掌柜的见他来了,又叮嘱道:“那批灯盏是给镇上灯会准备的,可不能耽误。不过你也别太急,路上小心些,实在赶不及,晚一会儿也没事,别让柳夫人等急了。”

陈远点点头,心里记下了。从镖局出来,他路过一家小铺子,看见里面摆着些小巧的银饰,其中一个梅花形状的银簪子,和柳如氏绣在帕子上的梅花很像。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把簪子买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想着等逛庙会的时候给柳如氏一个惊喜。

回到家时,柳如氏正在院子里整理晒干的菊花。看见陈远回来,她连忙迎上去:“怎么样,镖局那边没什么事吧?”

“没事,”陈远笑着拿出怀里的银簪子,递到柳如氏面前,“给你的,看看喜欢吗?”

柳如氏接过簪子,银簪子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光,梅花的形状精致小巧,她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你怎么还花钱买这个……”

“你喜欢就好,”陈远帮她把簪子插在发髻上,“咱们第一次逛庙会,总得有个念想。”

柳如氏摸了摸头上的簪子,笑得格外甜。两人又在院子里忙活了一会儿,把明天要带的东西收拾好,才进屋休息。

庙会前一天晚上,柳如氏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满是期待。陈远知道她兴奋,便给她讲起自己以前押镖路过其他镇子,看到的庙会趣事。说有个镇子的庙会,会在河里放河灯,一盏盏河灯漂在水上,像星星落在了河里。

柳如氏听得入了迷,忍不住问:“咱们镇上的庙会有河灯吗?”

“应该有,”陈远轻轻拍着她的背,“明天咱们去河边看看,要是有,咱们也放一盏。”

柳如氏点点头,靠在陈远怀里,慢慢睡着了。梦里,她和陈远一起逛着热闹的庙会,手里拿着糖画,头上插着银簪子,河边的河灯一盏接一盏,美得像仙境。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柳如氏就醒了。她轻手轻脚地起来,把昨天准备好的衣裳拿出来,又仔细梳了头,把银簪子插好。陈远也醒了,看着她精心打扮的样子,笑着说:“我家娘子今天真好看。”

柳如氏脸红了红,催促着陈远赶紧收拾。两人简单吃了点早饭,陈远就准备出发去押镖。临走前,他把柳如氏拉到身边,叮嘱道:“我送完镖就回来,你在家别着急,要是饿了,就吃昨天剩下的饺子。”

“我知道,你路上小心,”柳如氏帮他理了理衣领,把绣好的梅花帕子塞进他怀里,“这个你带着,擦汗用。”

陈远点点头,转身走出院门。柳如氏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回屋。她把家里打扫了一遍,又把昨天李婶给的玉米面拿出来,准备晚上做玉米粥。

时间一点点过去,柳如氏时不时就到院门口张望,心里既期待又有些担心。直到傍晚时分,才看见陈远的身影出现在巷口。她连忙迎上去,接过陈远手里的包裹:“你可算回来了,路上没出什么事吧?”

“没事,很顺利,”陈远笑着说,“灯盏已经送到了,掌柜的还夸我速度快。咱们现在就去逛庙会吧,正好赶上灯会开始。”

柳如氏点点头,两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往镇上走去。路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去逛庙会的,有大人带着孩子,有年轻的姑娘小伙,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刚到镇口,就听见热闹的锣鼓声。只见街上挂满了红灯笼,五颜六色的彩旗随风飘扬,各种小吃摊前围满了人,香气扑鼻。柳如氏看得眼花缭乱,紧紧拉着陈远的手,生怕被人群挤散。

“咱们先去买糖画吧?”陈远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糖画摊。柳如氏点点头,跟着陈远走过去。糖画师傅正在给一个孩子做糖画,手里的勺子一挥,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就做好了。

“师傅,给我们做个梅花的糖画,要最大的。”陈远笑着说。师傅点点头,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糖稀,在石板上飞快地画了起来。没一会儿,一朵盛开的梅花就做好了,金黄的糖画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

陈远接过糖画,递到柳如氏手里:“尝尝,甜不甜?”柳如氏咬了一小口,甜丝丝的,甜到了心里。她笑着把糖画递到陈远嘴边:“你也尝尝。”

两人又逛了一会儿,走到戏班子的戏台前。戏台周围挤满了人,台上的演员穿着华丽的戏服,唱得字正腔圆。柳如氏以前在家时,也跟着母亲看过几次戏,现在看着台上的表演,不由得入了迷。陈远在一旁陪着她,时不时给她递点水,怕她渴了。

戏演到一半,柳如氏想起李婶说的杂耍艺人,便拉着陈远往另一边走去。果然,不远处的空地上,围了一圈人,里面传来阵阵叫好声。两人挤进去一看,只见一个杂耍艺人正在吞剑,长长的剑一点点被他吞进嘴里,看得人心里发紧。接着,他又表演了喷火,嘴里喷出的火焰在夜色中格外耀眼,引得观众阵阵欢呼。

柳如氏看得心惊胆战,紧紧抓着陈远的手。陈远拍了拍她的手背,笑着说:“别害怕,都是练过的。”

逛到河边时,河里已经漂满了河灯。一盏盏河灯在水上慢慢漂着,像一颗颗星星落在了河里。柳如氏看着河灯,眼睛亮晶晶的:“咱们也放一盏吧?”

陈远点点头,拉着柳如氏走到卖河灯的小摊前。摊主递给他们一盏红色的河灯,柳如氏小心翼翼地把灯芯点上,双手捧着河灯,轻轻放进河里。河灯顺着水流慢慢漂远,柳如氏双手合十,在心里默默许愿,希望她和陈远能永远这样幸福地在一起。

陈远看着她虔诚的样子,轻轻握住她的手:“咱们会永远在一起的。”

两人在河边站了一会儿,又继续往前逛。走到一家首饰摊前,柳如氏被摊上的一个小巧的银镯子吸引了。陈远看出她喜欢,便问摊主:“这个镯子多少钱?”

摊主笑着说:“这位小哥真是疼媳妇,这个镯子算你便宜点,五十文钱。”陈远掏出钱,把镯子买了下来,给柳如氏戴在手腕上。银镯子戴在柳如氏纤细的手腕上,刚刚好,轻轻一动,就发出清脆的响声。

柳如氏摸着手腕上的镯子,心里满是感动。两人又逛了一会儿,买了些小吃和小玩意儿,才慢慢往家走。路上,柳如氏靠在陈远身边,轻声说:“今天真开心,谢谢你,陈远。”

“只要你开心就好,”陈远紧紧握着她的手,“以后每年庙会,咱们都一起来。”

回到家时,已经是半夜了。柳如氏虽然有些累,但心里却格外满足。她把今天买的东西收拾好,又把头上的银簪子和手腕上的银镯子小心翼翼地取下来,放进盒子里。陈远在一旁帮她倒了杯热水,看着她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满是幸福。

两人躺在床上,柳如氏还在兴奋地说着今天逛庙会的趣事,陈远耐心地听着,时不时应和几句。慢慢的,柳如氏的声音越来越小,靠在陈远怀里睡着了。陈远轻轻拍着她的背,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让柳如氏过上更好的日子,让她每天都像今天这样开心。

院子里的菊花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空气中弥漫着菊花的清香。这一晚,柳如氏睡得格外香甜,梦里,她又和陈远一起逛着热闹的庙会,手里拿着糖画,手腕上的银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幸福得像花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