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 > 第730章 与民同乐的唐天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四月二十四日·建康·台城

昔日庄严肃穆的台城大广场,此刻却弥漫着一种不伦不类的喧嚣与尴尬。凉风卷着尘土,吹动着临时搭建的祭台上那些简陋的旌旗。侯景,这个出身六镇、以凶残暴虐闻名的军阀,今日要在这里祭天登基了。

他身着仓促赶制、针脚粗糙的“龙袍”,站在高高的祭台上,俯瞰下方。广场上,文武官员稀稀拉拉,不过十数人,大多是跟随他从中原流窜而来的旧部,以及少数被刀兵胁迫、面如死灰的南朝降官。仪仗队歪歪斜斜,士兵们眼神中更多的是茫然和对即将可能到来的“赏赐”的渴望,而非对“新朝”的敬畏。

望着这寒酸的场面,侯景心中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想起当年那个相师刘灵助的批语——“坐南而称帝”。那时他只当是江湖术士的妄言,没想到,自己一个在怀朔镇刀头舔血的戍兵,几经辗转,叛齐投梁,如今竟真的站在这南朝帝都的中心,要黄袍加身了!一股混杂着野心得逞的亢奋和底层逆袭的虚幻感,让他有些飘飘然。

“吉时已到——!祭天开始——!” 充当司仪的王伟尖着嗓子喊道,努力想让仪式显得正规些。

侯景清了清嗓子,准备念诵王伟精心为他准备的祭天文告,走完这“天命所归”的关键流程。他郑重地打开那卷帛书,目光落在上面密密麻麻、工整隽秀的字迹上。然而,仅仅看了几行,他的眉头就紧紧皱了起来,脸色也逐渐变得难看——这祭文辞藻华丽,引经据典,生僻字极多,他……他娘的有一大半不认识!

场面一时僵住了。侯景拿着祭文,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像样的音节,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底下的人群开始出现细微的骚动和窃窃私语,那些被迫前来观礼的降官眼中甚至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侯景心中又急又怒,恨不得把这卷破帛书撕个粉碎,但众目睽睽之下,他又不能发作,气氛尴尬到了极点。

一直密切注意着侯景反应的军师徐思玉,立刻看出了端倪。他心中暗骂王伟弄巧成拙,写这么深奥作甚!他连忙快步走到侯景身后,借着整理衣冠的动作,压低声音急急提醒道:“陛下!天意在心,不在言表!可当众焚烧祭文,以示对上天之至诚,烟云直上,心意可达天听!”

侯景正愁没台阶下,闻言如蒙大赦,立刻顺着徐思玉的话,故作高深地大声道:“嗯!祭文虽好,难表朕诚敬之心万一!朕意已决,以此文焚告上天,赤诚可见!” 说罢,也不等旁人反应,立刻命侍从抬上一个火盆,亲手将那卷他读不懂的祭文扔了进去。帛书遇火即燃,化作一团跳跃的火焰和袅袅青烟。

侯景看着燃烧的火焰,松了口气,感觉面子总算保住了。王伟见状,赶紧宣布:“祭天礼成!陛下顺天应人,荣登大宝!”

一场登基大典,最重要的环节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混了过去。

接下来,按照“规矩”,该立七庙了。王伟上前躬身奏请:“陛下既已称帝,当依古制,立七庙,以祭祀先祖,昭示孝道与传承。”

侯景没听清,或者说根本没这个概念,他歪着头,疑惑地问:“奇妙?立什么奇妙?” 他以为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王伟嘴角抽搐了一下,只得耐心解释:“陛下,是七庙。是祭祀代祖先之宗庙。”

侯景更疑惑了,挠了挠头:“七庙?是个什么东西?干嘛用的?”

王伟只好详细解释:“陛下,按照礼制,天子需追尊并祭祀其上七代祖先,为他们建立宗庙,四时供奉,这便称为‘七庙’,是皇权正统和孝道的象征。”

这下可把侯景彻底难倒了。他皱着眉头,努力在记忆中搜寻,半晌才憋出一句“老子……朕只知道朕爹叫侯标,还是听朕娘说的。至于他爹,他爷爷叫啥,朕上哪儿知道去?” 他越说越觉得这规矩莫名其妙,甚至带上了几分抱怨,“再说了,朕爹他老人家葬在朔州那苦寒之地,离这儿十万八千里呢!就算立了庙,他能跑来建康吃朕的祭品?就算他想来,他也不认识路啊!”

他这番充满“朴实”气息的言论,顿时引得台下那些本就没什么规矩的部下们哄堂大笑,连一些降官都忍不住别过脸去,肩膀微微耸动。庄严的立庙仪式,瞬间变成了一场闹剧。

王伟一脸黑线,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此乃礼制,不可或缺……” 他知道跟侯景讲不清道理,只好退而求其次,“若陛下不记得先祖名讳,或可询问军中旧部,或有知者。”

侯景不耐烦地挥挥手:“那你去问吧!问问谁知道!”

王伟只得遍访侯景从北方带来的老部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从一个老卒嘴里问出,侯景的祖父可能叫乙羽周。再往上,就彻底没人知道了。

但这难不倒“才华横溢”的左丞相王伟。他充分发挥了“编造”的才能,大笔一挥,直接将东汉年间的名士、官至宰相的侯霸列为侯景的始祖,又将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侯瑾列为侯景的七世祖。中间的几代祖宗,他也凭借“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想象力,给凑齐了,名字一个比一个听起来显赫。一份“源远流长”的侯氏帝王家谱,就这么新鲜出炉了。

侯景看了名单,虽然一个都不认识,但觉得名字都挺气派,也就满意地点点头,七庙之事就算糊弄过去了。

接下来是封赏环节,这是侯景最乐意干的事。他立刻将自己的心腹们大肆犒赏:王伟封为左丞相,徐思玉封为右丞相,侯子鉴、宋子仙、徐文盛等皆封为大将军,各有“厚赏”。一时间,祭台上下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将领们喜笑颜开,觉得跟着侯景造反真是跟对了。

然而,欢乐是他们的,现实问题很快摆在了面前。封赏完将领,总要犒劳一下卖命的士卒吧?建康城内还有近二十万张嘴等着吃饭呢!真要让他们饱餐一顿,本就不宽裕的粮草储备立刻就要见底。

新晋右丞相徐思玉眼珠一转,计上心头。他凑到侯景身边,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容,说道:“陛下勿忧!我军粮草虽不丰,然这建康城内,百姓家中岂能无粮?如今陛下登基,乃普天同庆之大喜事,百姓感念天恩,自当有所奉献才是!不如……就让将士们自行前往百姓家中‘用餐’,一来解决了粮饷,二来也算是陛下体恤士卒,三来嘛……更是让将士们深入民间,与民同乐,彰显我大唐之亲和!”

侯景一听,小眼睛顿时亮了,拍案叫绝:“妙啊!此计大妙!与民同乐!好!就依徐相之言!” 他立刻下令,各军营寨开门,允许将士们“奉旨”前往建康百姓家中“吃饭”,与民“同乐”。

这道命令一下,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二十万早已军纪败坏、如同匪徒的“唐军”顿时发出了震天的欢呼!他们如同决堤的洪水,嗷嗷叫着涌出军营,冲向了建康城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

之前侯景为了稳定局面,入城时还假惺惺地约束军纪,主要劫掠目标是富户和士族库藏,普通百姓虽受惊吓,家底尚存。

如今,“猛虎”彻底出闸!这些兵痞流氓撞开百姓的家门,如同饿狼扑食。他们抢走百姓家中最后一点口粮,翻箱倒柜搜刮任何值钱的物件,凌辱家中的妻女,甚至当着丈夫、父亲的面行禽兽之事,玩腻了还互相交换取乐!稍有反抗或面露不悦者,立刻被乱刀砍死,尸体随意抛掷街头。

昔日繁华的帝都建康,瞬间化作了人间地狱,哭喊声、哀求声、狂笑声、打砸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末日般的惨景。侯景所谓的“与民同乐”,成了建康百姓永世难忘的噩梦!

而此刻,刚刚被封为左丞相的王伟,却面无表情地捧着一卷诏书,默默地走出了台城。

侯景给了他一个“重要”任务——出城前往朱雀航外的汉军大营,向汉王刘璟“宣示”他这位“大唐皇帝”的旨意。

王伟步履沉重,心如死灰。他不用看都知道,侯景那粗鄙不文的脑子里,绝不可能在这封给刘璟的“诏书”里憋出什么好屁,必然是极度傲慢无礼,甚至可能充满了挑衅和侮辱。他几乎可以预见汉王刘璟看到这封“诏书”时的震怒。得罪了兵锋正盛、志在天下的汉军,无疑是自寻死路。更何况,侯景还杀了刘璟的岳父萧纲,这更是血海深仇。

王伟回头望了一眼身后那座在春日阳光下却仿佛笼罩着血光与戾气的台城,又看了看手中这卷如同烫手山芋般的诏书。

比起还在台城内为“新朝”建立而“干劲十足”、出谋划策的徐思玉,王伟的内心早已麻木。

什么左丞相,什么开国元勋,不过是镜花水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此行,无论任务完成与否,恐怕都难逃一死。完不成任务,侯景不会放过他;完成了任务,激怒了刘璟,汉军铁骑踏平建康之时,他又能往哪里逃?

前是悬崖,后是深渊。王伟就这么如同行尸走肉般,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向朱雀航外的汉军大营。

每一步,都仿佛踩在通往刑场的路上。他手中的那卷所谓“诏书”,此刻烫得如同烙铁,却又冰冷得让他浑身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