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六大强国的内部制衡,朱昭熙毫不避讳地对在座的其他五个领导人指出,未来的咨询委员会,迟早有一天沦为大国博弈的战场,六大国在维护大国的利益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在其他方面可不是一致的,大明联邦需要合作共赢,而不是各执一词。
“宁国想主导太平洋航运标准,明国想控制纺织业技术输出,越国盯着矿产资源,真到面对利益分配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优先考虑本国利益,最后不是达成共识,而是无休止的内耗。”
她举例说,虞国与宁国在去年的钢铁出口额度的分配的问题上就曾僵持了整整三个月,如果再把这种博弈引入联邦决策层,那么联邦决策的效率只会更低,大国领导人担任总理的时候,虽然会偏帮自己的国家,但是决策效率不会低。
在六大国轮流坐庄的情况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公平,更何况六大国就算是在担任总理,也会顾忌其他大国的态度,就算偏帮自己的母国,也不会做的太过分。
争论陷入僵局时,朱昭熙提出一个替代方案,与其设立常设顾问团来架空总理的职权,不如划定一个红线清单,明确总理权限的绝对禁区,从而防止大明联邦事务总理在任期间,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瞎搞。
她列举的三类事务必须经六大强国一致同意方可推进:涉及联邦宪法修订的任何提案、单次金额超过一千万两白银的联邦基金调拨、可能改变现有势力范围的领土调整(如越系十国向北扩张的边界划定)。
“这不是削弱总理职权,是明确权责边界。” 朱昭熙强调“联邦事务总理可以决定联邦层面各国基础建设帮扶的施工顺序,但不能改变对基础建设帮扶的额度。
可以分配教育基金的具体数额,但不能调整六大强国与中小藩国的分配比例;可以调解边境冲突,但不能单方面划定新的国界。”
这个方案可以说是目前对于六大国,对于大明联邦最合适的选择,渐渐地朱昭熙提出的这个方案算是获得了认可。
朱祁钧补充道,红线清单需写入联邦总理就职誓词,由联邦最高法院监督执行,一旦违反,第一级议事阁和咨议院有权启动弹劾程序。
“既给了大明联邦事务总理的施展空间,也给了六大强国纠错工具,防止大明联邦事务总理行差踏错。” 他特别提到原来大明帝国的管理经验,“就像太祖当初定下的《皇明祖训》,他当初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后代,而是为了守住根本。”
最终达成的共识包含三项核心内容,第一项内容是由联邦议会修订《总理职权法》,在现有条款中加入 “红线清单”,明确三类事务需六大强国一致同意,修订案需在大明联邦事务总理就职前完成表决。
第二项内容为六大强国各自向联邦秘书处派驻一名 “联络官”,职责是实时掌握总理的决策动态,但不得直接干预政务,联络官的汇报仅作为强国判断形势的参考。等于是在大明联邦事务总理身边安插一个在明面上的探子,防止总理行差踏错。
第三项内容则是需要在每季度由各大国派出的代表碰头,召开一次 “强国非正式会议”,评估总理的施政成效,若连续两次评估不达标,可由任何一个强国提议启动议会质询程序。
当协议文本定稿时,所有人也终于松了口气,每个国家都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他们也需要在自己的国家坐镇,防止改革出现问题。
朱昭熙望着远处中小藩国代表居住的驿馆区域,她也不知道大明联邦未来会走向何方,是成为联合国还是成为邦联,或者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联邦。
联邦就像一台刚组装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得磨合。朱徽煣或许不是最匹配的齿轮,但强行换零件,可能会把整台机器搞散架。朱昭熙心里想着,或许有识之士已经看了出来,但也可能没有看出来,在联邦事务总理的任期上朱昭熙刻意留下的漏洞。
要知道大明联邦事务总理虽然说是四年一任,但也没有说这个职位不允许连任啊,在八年之后朱昭熙就有资格成为联邦事务总理了,如果在大明联邦层面上,发展不如人意,朱昭熙也不在乎自己成为连任的先例,推动大明联邦的发展。
朱祁钧在文件上签字时补充道:“我们要防的不是朱徽煣这个人,是制度漏洞。只要红线清晰,哪怕他是杨广,联邦的基本盘也不会动摇;若是他想做阿斗,大明联邦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有制度的保证,大明联邦不怕出现阿斗,也不怕出现杨广。”
次日清晨,六大强国的皇帝和总裁集体拜会朱徽煣,当然这些行为既不是施压,也不是向朱徽煣示好,而是当面向朱徽煣解释修订《总理职权法》的必要。
朱徽煣的回应平静得超乎大家的预期,他甚至主动提出,愿在就职演说中公开承诺 “严格在宪法与法律框架内行事”主动提出愿意接受修订《总理职权法》,他本来就不是什么权力欲望重的人,不然以他在岷国的权力,并不是没有可能破坏徐珵变法的进程的。
正好借着徐珵变法的机会,朱徽煣放弃了岷国皇帝表面上的所有权力,但是朱徽煣并不是傻子,借着这个机会把所有责任都交给了总理,而自己则成为了能够享受万世一系的皇位的人,这何乐而不为呢。
这场看似平淡的会面背后,是联邦权力结构的悄然重塑。六大强国放弃了直接控制的捷径,选择在规则内制衡;朱徽煣接受了权限约束,换取了总理职位的合法性。
而中小藩国们通过议会渠道得知消息后,虽对 “红线清单” 仍有不满,却也承认这比 “强国顾问团” 的方案更可接受。
当朱徽煣正式就职时,玄中城的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联邦的制度试验,在 “求同存异” 的妥协中,又向前迈出了不完美却务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