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联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来自明国、宁国和越国的技术人员围坐在工作台前,桌上散乱地摆放着拆解工具和测量仪器。研究院院长、明国工部大臣李琮站在一旁,眉头紧锁。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十个时辰,但进展甚微。

\"还是不行。\"首席技术官王工程师放下手中的卡尺,\"虞国的轴承内部结构太过精密,我们强行拆解后已经完全变形,无法还原其原始构造。\"

工作台上,三个不同型号的虞国产轴承都被拆得七零八落。最小的那个轴承内圈已经断裂,滚珠散落在绒布上。这些轴承都是三国通过特殊渠道高价购得,每个都价值不菲。

\"材料分析组有什么发现?\"李琮转向另一组技术人员。

\"我们取样做了化验,\"材料组负责人回答,\"轴承钢的成分类似我国的上等精钢,但硬度和耐磨性却高出三成。我们怀疑虞国掌握了特殊的淬火工艺。\"

这时,从虞国聘请来的工匠张师傅插话:\"我在虞国轴承厂做过三年工,但只负责最后的总装工序。热处理车间是严格保密的,我们普通工人根本进不去。\"

王工程师在纸上画着草图:\"从结构上看,这种轴承采用了一体成型工艺。我们需要先制造专用模具,但模具的精度要求至少达到零点零一毫米。\"

李琮立即下令:\"从宁国调拨最好的车床和铣床过来。越国负责提供特种钢材。我们必须在一个月内仿制出样品。\"

然而当宁国的精密设备运抵后,技术人员发现这些号称\"最先进\"的机床,精度只能达到零点零五毫米,远远不够要求。

\"我们需要更精密的加工设备。\"王工程师在报告中写道,\"而要制造这样的设备,首先需要研发新型的刀具和测量仪器。初步估计,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六月初,这份令人沮丧的报告被送到朱祁钧的案头。报告详细列举了研究院面临的技术难题:精密轴承的制造需要超高精度机床,而制造这种机床又需要更精密的母机。这就像一个死循环,短期内根本无法突破。

朱祁钧召集工部和户部大臣商议。户部尚书首先发言:\"研究院成立两个月来,已经花费了一百二十万银元。照这个速度,五百万银元的初期资金撑不到年底。\"

工部侍郎提议:\"或许我们可以转变思路,先仿制一些技术要求较低的部件。比如传动齿轮或者普通轴承。\"

\"但最卡脖子的就是精密轴承。\"朱祁钧摇头,\"没有这个,我们的机械设备永远达不到虞国的水平。\"

就在三国为技术难题苦恼时,虞国主导的\"联邦配件生产联盟\"正式投产。这个联盟由虞国牵头,联合了韩国、代国等国的工厂,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联盟成立当天,朱昭熙亲自到场视察。在生产车间里,崭新的机床正在加工轴承套圈,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质检员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每个产品进行严格检测。

\"目前月产量能达到多少?\"朱昭熙问联盟负责人。

\"首批一千套轴承和传动齿轮已经下线。三个月后,月产量可以达到五千套。半年后预计达到一万套。\"

这些配件优先供应给遵守协议的成员国。韩国和代国很快就收到了首批配件,他们的工厂迅速完成了设备更新换代。

明国、宁国和越国也向联盟提出了采购申请,但得到了明确的回复:必须先将工人每日工时降至九个时辰以下,否则不予供应。

这个要求在三国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

在明国的御前会议上,工部主张接受条件:\"我们的工厂因为缺少配件,已经有三成设备停机。再这样下去,下半年的生产任务肯定完不成。\"

但内务大臣反对:\"一旦答应这个条件,接下来虞国肯定会得寸进尺,要求我们提高工资、改善福利。这会让我们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宁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以朱奠培为首的改革派认为应该暂时妥协,而以传统贵族为首的保守派则坚决反对。

越国最先做出决定。朱祁锂召集工业协会的代表开会,展示了停产的损失数据:\"过去一个月,因为配件短缺,我们的工业产值已经下降了百分之十五。再这样下去,很多工厂都要倒闭。\"

经过激烈讨论,越国最终宣布:将矿山和纺织厂的每日工时降至九个时辰,并成立工会参与安全监督。作为交换,虞国同意立即供应急需的配件。

六月十五日,首批配件运抵越国港口。赵显亲自到码头监督卸货,随后立即将这些配件分发到各个工厂。

安装新配件后,设备运转明显改善。汉城纺织厂的故障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十降至百分之五,生产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二十。

更令人意外的是,缩短工时后,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反而提高了。赵显在月度报告中写道:\"实行九个时辰工作制后,工人旷工率下降百分之十五,产品合格率提高百分之五。虽然单件人工成本有所增加,但总收益反而上升了百分之三。\"

朱祁锂立即将这份报告抄送给朱祁钧和朱奠培,并在附信中建议:\"实践证明,适度改善工人待遇并不一定会降低利润。建议两国也考虑接受虞国的条件。\"

七月三日,朱祁钧和朱奠培在边境城市泉州秘密会面。两人商讨了整整一天。

\"越国的例子确实令人意外。\"朱奠培说,\"但我担心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后续会有更多要求。\"

朱祁钧表示同意:\"所以我们不能全面推行,先找几个地方试点。看看效果再说。\"

最终两人达成共识:明国在松江府选择三家纺织厂,宁国在苏州府选择两家机械厂,作为试点单位。这些工厂将工时降至九个时辰,并允许工人选举代表参与安全管理。

试点方案公布后,果然遭到了资本家的强烈反对。松江府纺织协会会长直接面见朱祁钧,威胁说如果强制推行缩短工时,他们将不得不裁员百分之二十。

朱祁钧只好做出让步:试点期间,皇室将从税收中拨款补贴试点企业,弥补他们因缩短工时可能造成的损失。

七月十日,明国和宁国正式向虞国提出配件采购申请。虞国很快回应:同意供应所需配件,但要求每月提交工时执行情况报告,并允许劳动国际派专员进行监督。

首批配件于七月二十五日运抵明国和宁国。试点工厂安装这些配件后,生产效率都有明显提升。

然而,表面的合作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朱祁钧暗中下令研究院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惜重金从联邦各国聘请顶尖工匠。甚至暗中派人接触虞国的技术人员,试图用高薪挖人。

朱奠培则指示宁国的情报部门,千方百计获取虞国的技术图纸和工艺文件。有情报显示,宁国间谍已经成功获取部分次要技术的资料,但核心机密仍然无法触及。

虞国方面,朱昭熙很清楚三国的打算。她在劳动国际内部会议上说:\"技术优势是我们最大的筹码。但要保持这个优势,我们必须不断创新。\"

她下令成立\"特种技术研发中心\",集中最优秀的技术人才,专门研发新一代的工业技术。同时加强对技术机密的保护,所有核心技术岗位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审查。

八月初,劳动国际向明国和宁国派出了二十人的监督小组。这些专员进驻试点工厂,详细记录工时执行情况,并与工人代表座谈。

专员们发现,虽然明面上工时缩短了,但有些工厂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弥补时间损失。有的工厂则采取各种变相手段,如延长准备时间、压缩休息时间等。

这些情况被详细记录在每月的监督报告里,送往玄中城联邦总部。

朱昭熙看着这些报告,对李怡说:\"看来他们还是不甘心。不过没关系,只要工人尝到了权益改善的甜头,自然会要求更多。这才是最根本的改变。\"

果然,试点工厂的工人们开始要求将试点措施推广到所有工厂。八月下旬,松江府非试点工厂的工人联合请愿,要求同样享受九个时辰工作制。

与此同时,研究院的技术攻关仍然举步维艰。王工程师在八月份的报告中写道:\"精密机床的研发至少还需要十个月时间。在此期间,我们仍然需要依赖虞国的配件供应。\"

朱祁钧不得不面对现实: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对虞国的技术依赖。他下令工部制定一个长期计划,分三个阶段实现技术自主:第一阶段仿制次要部件,第二阶段攻克关键技术,第三阶段实现全面自主。整个计划预计需要五年时间,总投入可能超过两千万银元。

九月初,朱昭熙宣布劳动国际将推出\"技术共享2.0\"计划,向所有遵守协议的成员国开放更多先进技术,包括新型纺织机械和改良炼钢法。

这个消息让明国、宁国和越国陷入新的两难:如果想要获得这些新技术,就必须进一步接受劳动国际的条件,包括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

朱祁钧、朱奠培和朱祁锂再次秘密会晤。经过漫长讨论,三人决定:表面上继续与虞国合作,接受部分条件以获取新技术;暗地里加快自主研发,同时寻求与其他技术强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