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祁钧看到户部奏报后,十分头疼。推行十二小时工作制本是为了提高产量,没想到布匹产量反而比去年同期降了百分之八。朝堂上大臣们争吵不休,有人主张恢复长工时,认为工人工作时间短导致产量下降;有人主张严惩工匠,觉得是工匠工作不认真。

朱祁钧也知道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于是决定让研究院把虞国的检验规程翻译成白话,张贴在每个工厂,并且从虞国雇两个老工匠来指导。他明白,明国在技术管理方面与虞国存在差距,需要借助虞国的经验来改进。

越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劳动国际代表要求查钢铁厂账目,周启元却只提供流水账,拒绝出示原始凭证。他担心铁矿石进价等商业机密泄露,会导致采购价上涨。

劳动国际代表依据协议,指出股东有权查阅所有账目,并且怀疑钢铁厂卖给造船厂的钢材价格比市场价高百分之十,存在回扣问题。这一争执反映出越国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不规范,厂主为了自身利益,不愿公开账目,而劳动国际则关注公平和透明。

朱祁锂为越国工人要求成立“技术委员会”一事感到头疼。工人们发现按照虞国的规程保养织机,故障率能降一半,但工头们却不听从。

朱祁锂决定让技术委员会成立,但规定厂主的人占一半席位,试图平衡双方利益。然而,工人很快发现这是一个猫腻,厂主派的人在技术委员会上否决了所有建议。

新郑纺织厂的工人忍无可忍,拆了织机的传动带,以此表达不满。这表明越国在工人权益和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矛盾,厂主与工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导致问题不断升级。

在虞国,朱昭熙接待韩国代表时,韩国造船厂用虞国焊接技术造出的蒸汽货轮航速比宁国的船快两节。韩国代表希望再引进十台精密镗床,并请求派管理专家去工厂,因为工人虽会操作设备,但不知如何安排生产计划。

朱昭熙提供了《生产计划编制指南》,并建议韩国降低皇室持股比例,以符合劳动国际章程。这显示出虞国在技术输出的同时,也注重管理经验的分享和制度的规范,而韩国在企业发展中面临着皇室持股与工人权益、管理效率之间的平衡问题。

南武洲的情况较为复杂。被罢免的皇室代表与越国特使密谈,试图出售从虞国工厂偷出来的废旧图纸。越国特使对图纸有所怀疑,但皇室代表急于出手。

虞国监察人员及时赶到,查获了三百多张废旧图纸,南武洲劳动党借此宣布清查皇室在工厂的股份,将技术资料交由工人委员会统一保管。

这一事件反映出南武洲在技术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皇室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而工人委员会则在维护技术资料的合理使用和公平分配。

越国钢铁厂用南武洲买来的高炉图纸改造后,炼出的铁水温度忽高忽低,无法炼钢。周启元报告称耐火砖三天就裂了,炉温一高就塌,可能是砌筑方法不对。

朱祁锂希望虞国派工程师来,但虞国要求先落实工人委员会的权力,因为厂主还在扣工人的技术分红。这体现了越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只注重硬件设备,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管理和工人权益保障,导致技术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宁国的造船厂用自己生产的焊条造船,试航时船底焊缝漏水,险些沉船。朱奠培请虞国焊工来指导,虞国焊工发现宁国工人连基本焊接姿势都不对。

宁国工头嫌教学速度慢,逼着工人高强度练习,结果多人受伤,还有人烧了焊枪电缆。这表明宁国在技术应用方面,缺乏对工人技能培训的重视,只追求短期效果,而不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

联邦三十八年三月,劳动国际在玄中城召开技术交流会。各国代表带来了各自的产品,韩国的船用螺栓达标,代国的棉纱接近标准,而明国的齿轮、宁国的焊条、越国的钢板均不合格。

朱昭熙指出,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各国的制度不配套。明国的齿轮未按检验规程生产,宁国的焊条缺少炉前分析,越国的钢板因工人未参与配料调整而质量不佳。

朱昭熙拿出新的《技术合作章程》,要求想继续使用虞国技术的国家,必须遵守三条规则:工厂里的技术文件必须对工人公开,让工人了解生产要求和标准;关键工序必须有工人代表签字才能开工,确保工人对生产过程负责。

每年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五用于搞工人培训,提升工人技能和素质。明国、宁国、越国的代表陷入沉默,他们明白如果答应这些条件,厂主的权力将被削弱;但如果不答应,与虞国的技术代差将会越来越大,影响本国工业的发展。

会议僵持到傍晚,韩国代表率先签字,称他们早已实施类似制度,效果良好。代国代表随后也签了字,表示工人懂技术后,设备故障率降了一半。

朱祁锂派来的特使犹豫再三,最终也拿起笔,但请求先培训工人。朱昭熙同意,并表示第二天就派人去,从基础的量具使用教起。

明国和宁国的代表回到住处,连夜发电报回国。朱祁钧和朱奠培收到消息后陷入沉默,奏折上写着若不签,下个月虞国将停止供应精密零件。

朱祁钧让信使告诉朱昭熙,要派人去虞国工厂参观,学习管理工人的方法。朱奠培则打算让造船厂工人代表去,表面是学技术,实则是了解虞国工会的权力。

他们没有意识到,朱昭熙早已料到这一情况,准备让各国代表参观工人参与管理成功的工厂,让他们明白技术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工人的力量。

三月底,明国和宁国的工人代表来到虞国。在沃垦省的集体农庄,农民拿着耕作日志讨论播种深度,日志数据精确到厘米,展示了虞国在农业生产中也注重细节和科学管理。

明国工人感慨自己也能做这些工作,只是没人教他们如何记录数据;宁国焊工代表则惊讶于虞国焊接记录表对责任的严格追究,这也是虞国工人认真负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