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玄中城劳动国际总部大楼的顶层办公室内,朱昭熙站在窗前,目光投向远处正在施工的建设工地。塔吊缓缓转动,工人们正在为新的技术研发中心浇筑地基。这座规划中的建筑将容纳来自各国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工业发展的新方向。

李怡拿着一份报告走进办公室,将文件放在宽大的办公桌上。\"韩国和代国正式申请加入我们的技术创新基金,另外还有三个小国也提交了申请材料。\"

朱昭熙回到桌前,翻开报告。申请名单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国企业和工会的名称,后面附带着详细的技术需求和改进方案。她的指尖轻轻划过纸面,停留在几个特别标注的项目上。

\"告诉他们,只要遵守规程,谁都可以来。\"朱昭熙合上报告,\"技术创新基金本来就是为了共享知识、共同进步设立的。\"

李怡点头记下,又补充道:\"有些国家的厂主还在犹豫,担心技术共享会削弱他们的竞争力。\"

\"竞争力不是靠藏着掖着来维持的。\"朱昭熙说,\"只有当所有人都进步,整个联邦的工业水平才能提升。你去安排一下,让已经受益的厂主们分享他们的经验。\"

就在劳动国际总部筹备下一次技术交流会时,各国的工厂里正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本次技术交流会的议题定为《如何让工人真正参与技术决策》,参会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普通工人的名字。

在明国松江纺织厂,王顺正带着一群年轻工人学习看图纸。他们围在一台出了故障的织机旁,对照图纸分析问题所在。

\"这里,传动轴的磨损超过了标准值。\"一个年轻工人指着图纸上的参数说,\"按照规程,早就该更换了。\"

王顺赞许地点头:\"不错。但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部位容易磨损吗?\"

工人们面面相觑。王顺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图:\"因为设计时就存在缺陷。我们可以给它加个辅助支撑装置...\"

在宁国造船厂,赵虎和工友们改进了焊接工艺。他们发现通过调整焊接顺序和电流参数,能够减少船体变形,使建造时间缩短了五天。这个改进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材料损耗。

张厂长起初对这个改变持怀疑态度,但看到实际效果后,不得不承认工人们的智慧。\"以后这类改进,你们可以直接报给技术科,\"他对赵虎说,\"只要确实有效,厂里都会支持。\"

每个月的技术改进会上,工人们都能提出几个实用的小发明。有的改进了工具设计,使操作更加顺手;有的优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的想出了安全生产的新方法,降低了事故风险。

厂主们看着这些创新带来的效益,终于认识到工人的价值不止在于体力劳动。周启元在工业协会的月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以前我觉得工人只管干活就行,现在才知道他们有多聪明。只要我们肯放手,他们能创造的价值远超想象。\"

台下的厂主们反应各异。有些人认真做着笔记,不时点头赞同;还有些人交头接耳,脸上带着疑虑。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改变,允许工人参与技术讨论,甚至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工人进行技术试验。

劳动国际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各厂指导,帮助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和创新激励机制。他们不仅传授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工人们如何系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联邦三十八年底,劳动国际发布了第一份《工人技术创新白皮书》。这份厚达两百页的文档收录了各国工人提出的技术改进方案,涵盖了纺织、造船、冶金等多个行业。

白皮书中记录的每个方案都注明了发明人姓名、所在工厂和实际效果。有的方案提高了生产效率,有的改善了产品质量,还有的优化了工作环境。这些创新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让工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朱昭熙在白皮书序言中写道:\"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的智慧。只有当工人真正参与到技术决策中,工业发展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

白皮书发布后,在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工厂主动索要副本,组织工人学习研究。有些厂主甚至自发成立了技术交流小组,邀请邻近工厂的工人分享经验。

在玄中城劳动国际总部的顶层会议室里,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颁奖仪式。今天的获奖者不是科学家或工程师,而是来自各国工厂的普通工人。他们因为提出有价值的技术改进方案而受到表彰。

台下坐着来自各国的厂主、官员和技术人员。张厂长和其他曾经抵制过劳动国际规程的厂主们也坐在观众席上。他们看着工人们一个个上台领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一位年近五十的老焊工走上讲台,他改进的焊接方法使造船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五。一位纺织女工发明了新的断线检测装置,大大降低了废品率。还有一位年轻的冶金工人设计出了更安全的加料装置,避免了多次烫伤事故。

每个获奖者都用朴实的语言分享着自己的创新经历。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数据,只有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智慧。

颁奖仪式结束后,张厂长找到赵虎:\"你们小组提出的那个焊接顺序改进方案,能不能在其他船厂推广?\"

赵虎有些惊讶,随即点头:\"当然可以。我们很乐意和其他兄弟厂交流经验。\"

\"好,\"张厂长说,\"我来安排这件事。以后这类技术交流要常态化。\"

与此同时,在明国,周启元正在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比武大赛。工人们带着自己的小发明、小改造来参赛,由厂里的老师傅和劳动国际的技术人员担任评委。

比赛现场热闹非凡。有的工人展示了改进的工具夹具,有的演示了新的操作手法,还有的提出了优化生产流程的建议。这些创新看似简单,却都来自长期的工作实践,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