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顺站在领奖台上,手中捧着劳动国际颁发的一等奖证书。他领导的技术小组研发的织机监控装置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这个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却能实时监测织机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故障,有效减少了停机时间。

\"这个装置的成本很低,\"王顺对着台下众多厂主和工人代表说,\"任何纺织厂都能用得起。我们愿意把制作方法免费分享给大家。\"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明国纺织协会的会长当即表示要在全行业推广这个装置。几位来自宁国和越国的厂主走上前来,希望与王顺的小组合作,共同改进和完善这个设计。

劳动国际总部根据现场反馈,很快决定成立技术推广部门,专门负责将工人们的创新成果在其他工厂推广应用。这个部门由五名技术人员和三名工人代表组成,王顺被推选为工人代表之一。

推广部门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各纺织厂推广王顺小组的织机监控装置。他们编写了详细的操作手册,制作了教学模具,还组织了一支巡回指导队。

联邦三十九年初,劳动国际召开了第一次全联邦工人技术创新大会。来自各国各行业的工人代表齐聚玄中城,分享交流技术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大会为期三天,设置了十个分论坛,涵盖纺织、机械、冶金、造船等多个领域。

在开幕式上,朱昭熙宣布成立\"工人技术创新基金\",专门资助工人提出的技术改进项目。基金初始规模为五百万银元,由劳动国际和各参与国共同出资。基金管理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其中包括三名工人代表。

\"技术的进步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事业,\"朱昭熙在大会闭幕式上说,\"而应该是所有劳动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当每个人的智慧都能得到发挥,我们的工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会结束后,各国工厂掀起了技术创新的热潮。工人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执行操作,而是主动思考如何改进工艺、提高效率、改善环境。厂主们也逐渐认识到,激发工人的创造力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在玄中城劳动国际总部的档案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第二期《工人技术创新白皮书》的素材。与第一期相比,这次征集到的技术方案数量增加了两倍,达到六百余项。这些方案来自联邦各国,涵盖了工业生产各个方面。

档案室主任李工带领着十名助手,对这些方案进行分类和评估。他们按行业分为机械、纺织、冶金、造船等几个小组,每组由一名技术专家和一名工人代表共同负责。

\"这个改进送料装置的设计很有创意,\"机械组的专家指着图纸说,\"虽然结构简单,但能有效减少原料浪费。\"

工人代表仔细查看后点头:\"确实。而且制作成本低,适合在小厂推广。\"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评估小组不断上演。来自生产一线的创新方案虽然不像实验室成果那样光鲜,但往往更加实用和易于推广。

劳动国际的技术官员们开始定期走访各国工厂。他们不仅指导技术应用,更重要的是收集和总结工人们的创新经验。这些经验被整理成册,分发到各个工厂,成为技术培训和交流的教材。

在明国,周启元的纺织厂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示范点。每天都有来自其他工厂的参观者,学习工人参与技术管理的经验。周启元专门安排王顺和其他工人代表负责接待和讲解。

\"最重要的是让工人们敢想、敢说、敢试,\"王顺对来访者说,\"很多好点子其实就藏在日常工作中,只要给他们机会,就能发掘出来。\"

来访的厂主们看到纺织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大多改变了之前的看法。一位来自代国的厂主说:\"我原本以为工人参与管理会乱套,没想到反而提高了效率。\"

在宁国,张厂长的造船厂也因为工人们的技术创新而受益匪浅。赵虎和他的工友们不仅改进了焊接工艺,还设计出了新的船体组装方法,使造船周期缩短了十分之一。

\"现在我才明白,\"张厂长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说,\"技术创新的真正源泉在一线劳动者中间。我们这些管理者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张厂长的转变引起了宁国工业界的关注。原来对工人创新持怀疑态度的厂主们,看到造船厂的实际效益后,也开始尝试改变。

越国的钢铁厂里,郑大山带领的技术小组又有了新突破。他们设计的高炉余热回收装置,每年能为厂里节省大量燃料费用。这个装置很快在其他钢铁厂推广开来。

郑大山受邀到邻国的一家钢铁厂指导装置安装。他发现那家厂的工人早就想改进余热利用,但一直没有得到厂方支持。\"要是早点听到你们的经验就好了,\"一位老师傅对郑大山说,\"我们三年前就有类似的想法,可惜没人重视。\"

劳动国际总部根据这些成功经验,开始制定《工人技术创新促进条例》。起草小组由法律专家、技术官员和工人代表组成,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初稿。

条例草案广泛征求了各国工人和厂主的意见。明国纺织协会提出了关于创新成果收益分配的条款修改建议,宁国造船工会则对创新项目的申报流程提出了简化方案。

经过三轮修改,《工人技术创新促进条例》最终在联邦议会获得通过。条例明确规定,工厂应当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工人提出的技术改进方案经过评估后,不仅可以获得奖金,还能分享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

条例实施后,各国工厂纷纷建立了正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明国制定了《工人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宁国出台了《工厂技术创新基金管理规定》,越国则建立了《工人技术成果评价标准》。

联邦三十九年中,劳动国际发布了第二期《工人技术创新白皮书》。这一次,白皮书的厚度是之前的两倍,收录的技术方案覆盖了更多行业和领域。

朱昭熙在新版白皮书序言中写道:\"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汇编,更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它证明了一点:当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时,进步就成为必然。\"

白皮书发布后,劳动国际组织了巡回宣讲团,前往各国工厂介绍其中的创新成果。宣讲团由技术专家和工人发明者共同组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各项创新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在玄中城劳动国际总部的顶层会议室里,又一场颁奖仪式正在举行。但这一次,台下坐着的不仅是厂主和官员,还有更多普通工人。他们来自各国各地,都是来学习经验、交流心得的。

当获奖工人上台领奖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获奖者的祝贺,更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致敬。

颁奖仪式结束后,会场变成了交流现场。工人们自发组成讨论小组,分享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有的小组讨论如何改进工具设计,有的交流设备维护经验,还有的探讨工艺流程优化。

王顺被一群纺织工人围在中间,详细讲解织机监控装置的原理。赵虎则在另一边向造船工人们演示新型焊接工装的使用方法。郑大山身边围着几个钢铁工人,讨论着高炉操作中的节能技巧。

这种自发的技术交流一直持续到傍晚。工人们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保持沟通,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