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联邦三十九年七月,玄中城劳动国际总部的会议室内,十份标注着“待审议”的文件整齐摆放在长桌中央。朱昭熙指尖划过文件封面,停在“联邦工业设备通用标准(草案)”上,抬头看向参会的各国代表。

“这份草案整合了过去三年各国的实践经验,从设备安全系数到能耗指标,都做了统一规定。”朱昭熙的声音平稳,“今天请各位来,就是要确定最终版本,九月正式推行。”

明国代表李大人率先开口,手指在草案某一页敲了敲:“我们有个疑问。草案里要求纺织机的安全防护装置必须采用全封闭设计,可明国现有织机大多是半开放式,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能不能给个过渡期?”

宁国代表紧接着附和:“造船领域也有类似问题。草案规定船体焊接必须用全自动设备,可我们还有三成船厂在用手工焊,一下子换设备不现实。”

越国代表没提设备,却指向另一条:“标准里说工人操作记录要实时上传到劳动国际平台,这涉及工厂生产数据,会不会泄露商业机密?”

朱昭熙没直接回应,而是示意技术部的周明远起身。周明远走到投影幕前,调出一组数据:“过去两年,因设备不符合安全标准导致的事故,明国纺织厂占联邦总数的四成;宁国手工焊的焊缝不合格率,比全自动设备高三倍。

至于数据安全,平台采用加密存储,只有工厂授权人员和劳动国际的监督专员能查看,不会泄露。”

李大人脸色微沉:“话是这么说,但改造费用谁来承担?明国纺织业刚缓过来,拿不出这么多钱。”

“劳动国际有专项补贴。”朱昭熙补充道,“符合条件的工厂,改造费用能报销三成,还能申请低息贷款。但有个前提,必须在一年内完成改造,且改造过程中要让工人代表参与监督。”

各国代表交换眼神,没再立刻反驳。他们清楚,这套标准要是推行,工厂的生产模式得彻底变——不仅设备要换,管理流程、工人培训都得跟着调整。

散会后,李大人拉着宁国、越国的代表留在走廊里。“这标准看着是为了安全和效率,实则是把我们的工厂绑在劳动国际的体系里。”李大人压低声音,“你们想过没有,以后设备采购、维护都得按他们的标准来,咱们自己说了不算。”

宁国代表点头:“我听说韩国已经按草案改造了三家船厂,花了两百多万元。咱们要是不跟进,以后出口的产品可能都不符合标准,卖不出去。”

越国代表皱眉:“可跟进了,工人的话语权就更大了。现在厂里的监督小组已经能管质量,再让他们参与设备改造,咱们厂主的位置就更不稳了。”

三人商量半天,没拿出统一意见,只约定各自回国后和厂主们商议,下次协调会再表态。

与此同时,玄中城郊外的联邦配件生产联盟工厂里,郑大山正围着一台新到的机床打转。这是联盟从虞国引进的精密车床,能加工误差不超过0.01毫米的零件。

“这玩意儿比咱们原来的车床强十倍。”郑大山摸着机床导轨,对身边的工人说,“以后造轴承不用再靠手工打磨了,效率能提三倍。”

可没高兴多久,问题就来了。机床的操作手册全是虞国标准的专业术语,厂里没几个人能看懂。技术科的人琢磨了很多天,还是有不少专业术语弄不明白。更麻烦的是,机床需要的特种润滑油,国内买不到,只能从虞国进口。

“这不是逼着咱们依赖他们吗?”负责设备维护的老吴抱怨道,“要是哪天断了润滑油,这机床就成废铁了。”

郑大山没说话,拿着手册去找联盟的技术总监。技术总监是虞国人,听完他的顾虑,笑着递给他一份清单:“下个月,联盟会在越国建润滑油厂,用的是虞国的技术,原料从越国本地采购。至于操作手册,我们会派专人来培训,还会把中文版的电子版发给你们。”

郑大山松了口气,可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他想起之前在钢铁厂,厂里的高炉控制系统也是虞国技术,每次出故障,都得等虞国的技术员来修,耽误不少生产。

几天后,郑大山接到劳动国际的通知,让他去玄中城参加“标准实施准备会”。会上,朱昭熙提到要在各国建立“技术支援中心”,每个中心配备十名虞国技术员和二十名本国工人技术员,负责解决标准推行中的技术问题。

“支援中心不是来替你们干活的。”朱昭熙特别强调,“主要是教你们的人,等你们能独立解决问题了,虞国技术员就会撤走。”

郑大山举手提问:“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新设备的核心部件坏了,怎么办?”

“联盟会建立配件储备库,在每个大洲设三个点,确保配件能在三天内送到。”朱昭熙回答,“但储备库的配件只给按时完成改造的工厂,没达标的工厂,得自己想办法。”

会议结束后,郑大山去了趟劳动国际的资料室,想找些机床维护的资料。资料员告诉他,最近有不少明国、宁国的厂主来查标准相关的文件,还问能不能修改某些条款。

“他们觉得标准太严,想找漏洞。”资料员小声说,“比如有个明国的纺织厂主,问能不能用旧设备改造,只装一半防护装置,还说这样也能符合‘基本安全要求’。”

郑大山皱起眉:“这不是糊弄事吗?防护装置少装一半,跟没装一样,工人还是有风险。”

资料员叹气:“可不是嘛。但他们不管这些,只想着少花钱、少麻烦。”

回到越国后,郑大山把会议内容和资料室的见闻跟厂里的工人代表说了。大家都觉得,标准推行肯定会遇到阻力,尤其是那些不想投入、不想放权的厂主。

“咱们得提前准备。”郑大山说,“先组织工人学标准,把每条要求都弄明白,到时候厂主想糊弄,咱们也能指出来。”

工人们都同意,很快成立了“标准学习小组”,每天下班后学两个时辰,还把标准里的关键条款抄在车间的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