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倒有个主意,能帮赫嫂子赚点钱。你们知道欧阳杰吧?他专门收稀罕玩意。我等会找他合计一下,弄点好丝线和布料来,让赫嫂子做刺绣卖,肯定行!”

“我倒是想到一个主意,说不定能让赫嫂子多挣点钱,贴补家用。你们听说过欧阳杰这个人吧?他是省城那边有名的‘古玩掮客’,专门收购各种稀罕玩意,像什么老绣品、手工艺品、民间绝活儿,他都乐意收,价格也公道。我等会就去找他碰个面,看看能不能跟他谈妥。只要他说行,我就想法子从系统里换点上好的丝线和素色绸缎来,再让赫嫂子按现在的流行花样设计几幅绣品。只要质量过关,有特色,欧阳杰肯定愿意收。到时候不仅能卖个好价钱,还能打开销路,长期做下去,肯定行得通!”

空间能换东西,上次盛妍换物资时积分用光了,系统提醒她,可以用七十年代的东西来换。

只要东西估了价,就能换等值的物品或钱。

空间确实可以用来兑换各种实用的物品。

上回盛妍为了给家里囤点粮食和药品,一口气把积攒了好几个月的积分全都用光了。

系统当时就发来提醒:积分暂时耗尽,但可以启用新的兑换方式——即用七十年代本地出产的实物来换取等值的物资或现金。

只要这些实物能被系统估出合理价格,就能完成兑换。

比如说,一匹手工织的土布、一罐自家腌的咸菜,甚至是一幅完整的刺绣作品,只要品质达标,系统都会自动核算价值,并开放相应的兑换权限。

不过有个规矩: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不能换钱。

但刺绣是她亲手做的,完全可以换米面粮油。

要是想,她也能折成现金给何玲,这都不是难事。

不过系统也有一条明文规定:非本人通过劳动获得的物品,不得用于兑换现金。

比如捡来的、别人送的,或者拿钱买的成品,一律不算。

但如果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东西,比如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作品,那就是合法的劳动成果,完全可以拿去兑换米、面、油、盐等生活物资。

而且,如果她愿意,系统也支持将这些劳动所得折算成七十年代的通用货币,直接换成现金交给何玲。

操作起来并不复杂,只需要在系统界面确认物品信息,提交审核,几秒钟就能完成兑换,方便又安全。

几个厂嫂听了都替何玲高兴。

她们家里男人在部队,日子安稳,可何玲不一样,全家就靠王二妮一个人挣工分,家里没别的收入,大伙心里都记挂着。

几个厂属妇女听了这番话,脸上都不由自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们自家的情况还好,男人在部队里当兵,每月有津贴,家里也分粮分菜,日子过得安稳踏实。

可何玲不一样,她丈夫早就没了,儿子顺哥年纪还小,眼下全靠她姐姐王二妮一个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养活一大家子。

没有额外收入来源,平时买盐买针都得精打细算。

大伙儿平日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早就想帮她一把,只是苦于没合适的门路。

如今听说赫嫂子的手艺能变成钱,还能长期做下去,她们都觉得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要是能靠卖绣品贴补家用,她家的日子也能松快不少。

要是赫嫂子真能把这刺绣做成一门副业,靠卖绣品挣点外快,那何玲家的日子肯定能松快不少。

起码以后孩子上学买本子、家里添件新衣裳,都不用再东拼西凑了。

冬天能多买几斤煤,夏天也能给孩子买块冰棍解解馋。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她们这种家庭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善。

大伙儿都觉得,这事儿要是真能成,不光是帮了何玲,也算是给村里其他有手艺的妇女指了条路。

快到午饭时,几个人拿着月饼各自回家。

盛妍又进厨房烤了一炉,留着送人。

要是家里不够吃,明天再做一批。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顺哥上午上完育红班就放假,正好赶上家里忙活过节的事。

眼看着太阳已经升到头顶,快到午饭的点儿了,几个厂属妇女纷纷告辞,每人怀里都抱着一包盛妍做的月饼,有豆沙的、五仁的,还有特意给老人孩子做的无糖枣泥馅,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说回去给家里人也尝尝。

盛妍送她们到门口,转身又进了厨房。

她掀开炉门,往里添了把柴,准备再烤一炉月饼。

这一炉不急着吃,是专门留着走亲戚、送邻居的。

要是家里人吃不够,明天她还能再做一批。

毕竟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团圆的日子,总得多准备些好吃的。

顺哥上午还要去育红班上课,下午就正式放假了,到时候就能回家帮忙,扫院子、贴窗花、准备祭月供品,家里正好缺个帮手。

我正合计着以后能不能试试做点蛋糕啊饼干啥的,这些也能用杂粮和豆面来做,健康又顶饱。

烤箱刚搬到空着的那间屋,老爷子和顺哥一前一后进了院子。

我一边揉着面团,一边在心里盘算:以后是不是可以试试做点更精细的点心?

比如蛋糕、小饼干之类的。

这些东西其实也不一定非得用精白面粉,完全可以拿杂粮粉、豆面、玉米面来调和,加点红糖或蜂蜜调味,既健康又耐饿,适合现在这个年代的伙食结构。

要是做得好,说不定还能当成商品卖出去,换点油盐钱。

正想着,就听见外头响起了脚步声。

我扭头一看,原来是老爷子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进了院子,身后紧跟着的是顺哥,背着书包,小脸冻得通红,一看就是刚下课就往家跑。

烤箱刚刚搬进西边那间空着的小屋,插上电源试了试,还好能用。

院子里顿时飘起一股暖烘烘的香气,像是过节的预兆。

“妈!你又弄啥好吃的了?这味儿太香了!我都闻着了,从院墙外面就开始流口水了!”

顺哥这孩子鼻子跟狗似的,刚进大门就开始东闻闻西嗅嗅,脑袋不停地左右转动,像是只发现猎物的小猎犬。

他那双眼睛滴溜溜地转着,一会儿盯着厨房,一会儿瞄向客厅,满脸写满了好奇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