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二十台能量检测仪的报告整齐地叠放在一起,最上面那份的封皮还沾着试验场的泥土。江浅的指尖划过微型旋涡的最终状态图,银蓝色的光晕在屏幕上缓缓旋转,与主裂缝修复时的影像几乎重合。
“收缩程度比预期高 17%。”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围坐的团队成员。冷轩的青铜剑靠在椅边,剑穗上还挂着试验场的草屑;陈教授捧着个放大镜,正对着能量曲线图谱仔细比对;林博士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像瀑布般倾泻而下。
林博士率先开口,调出两组三维模型:左侧是优化前的修复效果,灰黑色的能量旋涡还占据着三分之二的空间;右侧是试验后的状态,银蓝色光晕包裹的区域已经扩张到五分之四。“微型旋涡的体积收缩率达到 42%,远超实验室模拟的 35%。” 她用红笔圈出模型边缘的平滑曲线,“最关键的是,收缩后的能量分布非常均匀,没有出现之前的断层现象 —— 这说明优化后的仪式流程彻底解决了能量断层问题。”
陈教授放下放大镜,指着《巫器能量考》里的批注:“古籍说‘五器共鸣,其力方匀’,现在终于验证了。你们看这组数据,五怨器的同步率维持在 100% 的时间长达 98 分钟,比上次仪式多了 40 分钟。” 他用竹尺量着能量曲线的波峰间距,“波峰间隔稳定在 0.8 秒,这正是楚语咒语的音节间隔 —— 语言、器物、步法的完美配合,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冷轩翻开自己的观察记录,纸页上画满了铁锁链的移动轨迹,每个调整点都标注着精确的角度和时间。“西南方向移动五厘米后,能量冲突指数从 8 降到 2,这个修正值必须加入大规模方案。” 他指着其中一页的草图,“实地地脉有个微小的隆起,导致能量在此处聚集,实验室的平面模型根本模拟不出来。下次选址前,必须用三维扫描仪绘制精确的地形图谱。”
小张将动物反应的照片投影到墙上,左侧是试验前灰兔焦躁逃窜的画面,右侧是它们平静啃食草叶的场景,两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只相差三米。“结界外五米处的鸟类回巢率提升了 30%,土壤里的蚯蚓活动频率增加了 15%。” 他调出环境监测数据,“这说明修复能量不仅温和,还能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 之前我们只关注裂缝本身,忽略了对生物的影响。”
江浅的目光落在主裂缝的远程监测数据上,那条代表能量波动的曲线虽然依旧起伏,振幅却比试验前平缓了许多。“最意外的是辐射效应。” 她放大曲线的下降段,“微型漩涡修复时,三公里外的主裂缝能量波动同步下降了 0.5%。别小看这个数字,按照能量传导公式推算,中等规模试验的辐射范围能达到五公里,足以影响主裂缝的核心区域。”
林博士突然调出一组对比光谱:“优化后的仪式引发出的‘源初之力’纯度达到 99.8%,比上次高了 0.3 个百分点。” 她指着光谱图上的金色峰值,“这个峰值在试验进行到第 75 分钟时出现,正好是五怨器同步率首次达到 100% 的时刻 —— 这证明只有五器完全共鸣,才能引发出最纯净的本源能量。”
陈教授从古籍堆里翻出一卷帛书,上面用朱砂画着七个不同的仪式阵型。“你们看这个‘七星阵’,比我们用的正五边形多了两个能量节点。” 他用手指点着帛书,“试验中出现的能量冲击波,就是因为节点不足导致的能量拥堵。如果加上这两个节点,应该能彻底解决过载问题。”
江浅让小张调出冲击波发生时的录像,慢放画面里,能量旋涡中心的光流明显出现了折返。“就像河流遇到礁石会激起浪花。” 她在白板上画出能量流动的轨迹,“五边形的节点只能引导五个方向的能量,而实际修复时会产生七个方向的回流,必须增加两个节点来疏导。”
冷轩突然想起试验场的土壤样本:“对了,土壤里的陨铁粉末能增强能量传导。检测显示,掺有陨铁的区域,能量流动速度比普通土壤快 23%。”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袋,里面装着试验场的泥土,阳光下能看到闪烁的金属颗粒,“大规模修复时,应该在仪式场地预先铺设陨铁粉末层。”
林博士的电脑突然发出提示音,新的数据分析结果跳了出来:“时空稳定系数达到 91%,比试验前提升了 8 个百分点!” 她激动地将数据导入模拟系统,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主裂缝的修复预测图,“按照这个速度,中等规模试验能让主裂缝的稳定系数突破 95%,达到‘亚稳态’标准!”
陈教授摸着胡须笑了:“‘亚稳态’之后,就是‘稳态’了。古籍记载,西周时期的巫祝曾用类似仪式彻底修复过渭水流域的时空裂缝,前后花了三个月。我们有现代设备辅助,肯定能更快。” 他突然指着窗外,几只麻雀落在窗台上,正啄食着什么,“连鸟儿都敢靠近研究所了,之前它们可是绕着飞的 —— 这就是环境稳定的最好证明。”
江浅将完善后的方案投影到墙上,新增的条目用红笔标注得格外醒目:增加两个能量疏导节点、铺设陨铁粉末层、给检测仪加装青铜滤网、准备三倍剂量的甘露缓冲液…… 每个条目后面都附着详细的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重点是应对能量冲击波的备用方案。” 她指着其中一条,“除了甘露缓冲,还要在结界外设置五道能量屏障,每层间隔三米,这样即使突破第一层,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小张突然举起手,手里拿着相机里的照片:“试验结束后,朱砂五边形的位置长出了新草!” 照片上,淡绿色的草芽正从朱砂标记处钻出来,叶片上还带着金色的能量纹路,“这说明仪式能量不仅没有破坏土壤,还激活了它的生命力 —— 或许可以在大规模修复时,在场地周围种植感应植物,实时监测能量变化。”
林博士立刻调出植物感应的相关研究:“含羞草对能量波动的敏感度极高,能量异常时会在 0.3 秒内闭合叶片。可以在仪式场地外围种植一圈,作为第一道预警线。” 她在方案上添加 “生物预警系统”,“再配合仪器监测,双重保障更稳妥。”
冷轩看着优化后的五怨器摆放图,正五边形的每个顶点旁都多了个小圆圈。“这是新增的‘辅助节点’?” 他指着圆圈里的磁石符号,“用什么材质的磁石最好?”
陈教授从抽屉里拿出三块不同的磁石样本:“湘西出土的战国磁石效果最好,它的磁场强度稳定在 0.4 特斯拉,比现代磁石多了 12% 的能量吸附力。我已经联系了考古队,让他们再送一批过来。” 他用秤称出每块磁石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克,重量误差超过 5 克,就会影响能量引导的精度。”
讨论进行到正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方案投影上移动,像一支无形的笔在不断修改。江浅将最终版方案打印出来,封面上 “大规模时空裂缝修复方案(修订版)” 几个字格外醒目。方案里,从仪式流程到应急措施,从器物摆放到场地准备,每个细节都标注着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厚得像一本精装书。
“三周后的中等规模试验,就按这个方案执行。” 江浅将方案分发给众人,纸张的重量让每个人的手指都微微下沉,“林博士负责设备调试,确保所有检测仪都加装滤网;冷轩协调场地准备,陨铁粉末层的厚度要精确到毫米;陈教授 ——”
“我带小张去湘西选磁石。” 老教授已经抱起古籍准备出发,“顺便再核对一下‘七星阵’的古籍记载,确保新增节点的位置准确无误。”
小张抱着相机跟在后面,镜头里,团队成员们的身影被阳光拉长,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坚定的神情。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草图还没有擦去,像一幅描绘着希望的蓝图。
江浅最后一个离开,她将微型旋涡的最终状态图设为电脑桌面。银蓝色的光晕在屏幕上缓缓旋转,像一颗正在孕育的星辰。她知道,这份方案里的每个数据、每处修改,都来自试验场的汗水与探索,来自团队成员的智慧与坚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主裂缝的修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窗外的麻雀突然飞起,在天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江浅望着它们远去的方向,那里,主裂缝所在的山谷正笼罩在晨光里,等待着被彻底治愈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