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 1938 年华北平原,寒风还带着几分凛冽,但保定城外的公路重建工地已一片热火朝天。数十名工人挥舞着铁锹,将碎石铺在路基上,远处的压路机轰鸣着向前推进,在地面留下平整的印记。工程队队长老周戴着旧军帽,额头上渗着汗珠,却顾不上擦,正对着图纸指挥工人调整路线:“这段路要绕过之前的弹坑区,咱们多铺两层水泥,以后就算下雨也不容易塌陷。”
村民王大叔推着独轮车,运来满满一车水泥,笑着对老周说:“周队长,这路要是修好了,咱们去县城卖粮食就方便多了!之前路不好走,拉一车粮得走大半天,现在有了新路,半天就能到。” 老周停下手中的活,拍了拍他的肩膀:“不光是卖粮,以后城里的物资也能更快运到村里,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这场基础设施重建,不仅修复公路,还包括铁路、桥梁和供水供电系统 —— 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各地成立 “重建工程局”,调集人力物力,仅三个月就修复了受损公路 500 多公里,恢复铁路运输线路 3 条,让中断已久的物资运输重新畅通。
城市里的建筑修复工作同样紧锣密鼓。北平城内,被战火损毁的四合院正在进行修缮,工匠们用传统的榫卯工艺修复房梁,再换上新的青瓦和门窗。居民李大爷站在自家院门前,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眼眶湿润:“之前房子被炮弹炸得破破烂烂,我还以为再也回不来了,现在政府出钱帮咱们修,真是太感谢了!” 负责修缮的工程师小张走过来,递给他一张修缮图纸:“李大爷,您看这是咱们的修复方案,保留了四合院的传统格局,还加了防雨的排水系统,以后住着更舒服。” 李大爷接过图纸,连连点头:“好!好!这样既保住了老房子,又方便了生活,太贴心了。”
农业恢复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河南安阳的农村,政府派来的农业技术员正指导农民开垦荒地。技术员小赵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改良后的农具:“这是 1967 年支援的序能犁,比传统犁省力,还能深耕土壤,让庄稼长得更好。” 村民老张握着犁把,试着犁了一小片地,惊喜地说:“这犁真好用!之前开垦一亩荒地要两天,现在一天就能搞定,今年肯定能多种几亩小麦。”
为鼓励农业生产,政府还出台了 “垦荒补贴政策”—— 农民开垦荒地,每亩可获得 5 斤种子和 2 块钱补贴;粮食丰收后,政府以高于市场价 10% 的价格收购。政策一出,农民们的积极性高涨,仅一个月就开垦荒地 3000 多亩。在村口的粮站,村民们排队出售丰收的小麦,粮站负责人一边过秤一边说:“今年的小麦产量比去年高了两成,照这样下去,咱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工业恢复也在同步推进。在山西太原的兵工厂,工人们正将生产武器的设备改造为生产农具和机械的设备。厂长刘先生站在车间里,看着改造后的机床运转,对工人说:“咱们现在生产的拖拉机,能帮农民提高耕种效率;还有这些水泵,能解决灌溉问题,都是老百姓急需的东西。” 工人小王擦了擦脸上的油污,笑着说:“之前生产武器是为了打仗,现在生产农具是为了建设家园,更有意义!” 政府对复工复产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支持,半年内,全国已有 80% 的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生产的民用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农村和城市,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
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在陕西延安的农村,新建成的 “希望小学” 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教室里,崭新的木制桌椅整齐排列,墙上挂着用红漆写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校长陈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激动地说:“之前因为战争,很多孩子没学上,现在有了新学校,大家一定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政府还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医疗方面,各地重建了被损毁的医院和诊所,政府派来的医疗队深入农村,为村民提供免费体检和治疗。在河北石家庄的一个村庄,医疗队的医生正为老人测量血压,护士则发放预防疾病的宣传手册。老人感激地说:“之前生病只能硬扛,现在医生上门看病,还不要钱,真是太好了。” 医生笑着回应:“以后我们会定期来村里巡诊,大家有不舒服的地方,随时都能找我们。”
江浅在考察 1938 年的重建工作时,看着欣欣向荣的景象,感慨地对当地官员说:“和平重建不仅是修复建筑和道路,更是重建民众的生活和希望。你们的工作做得很扎实,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地官员回应道:“多亏了各时空的支持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才有信心把重建工作做好。以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重建工作的全面展开,1938 年的世界逐渐恢复生机 —— 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城市乡村焕然一新,农田里长满庄稼,工厂里机器轰鸣,学校里传来读书声,医院里充满温暖。人们脸上重新露出笑容,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个崭新的、和平的 1938 年,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