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 1967 年,科技园区的能源实验室里,淡蓝色的可控核聚变装置 “星火号” 正平稳运行,装置中央的等离子体发出柔和的光晕,屏幕上的 “能量输出功率” 数值稳定在 500 兆瓦,远超传统发电设备。科研人员艾伦盯着屏幕,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轻滑动,调整着磁场约束参数:“之前时空修复时,我们掌握了序能与能量的耦合规律,现在把这一经验用到核聚变上,约束时间从之前的 100 秒提升到了 300 秒,能量转化率也提高了 15%。”
江浅走进实验室,看着装置旁实时更新的能耗数据,眼中满是欣喜:“这意味着可控核聚变离商业化应用又近了一步!按这个输出功率,一台‘星火号’就能满足一座中型城市的用电需求,而且零污染、零排放,完全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艾伦点头,指向实验室外的太阳能电池阵列:“我们还升级了新型太阳能电池,采用序能涂层技术,光电转化率从 20% 提升到 35%,就算在阴天,也能稳定发电。”
两个月后,首批 “星火号” 核聚变发电站在华东地区投产,同时新型太阳能电池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在浙江某村庄,村民们看着自家屋顶的太阳能板为电动汽车充电,兴奋地讨论着:“以前用电总担心停电,现在有了太阳能,再加上城里的核聚变电站,再也不用愁了!” 村长老王则算了一笔账:“装了太阳能板后,每月电费省了一半,多余的电还能卖给电网,咱们农民也能靠清洁能源赚钱了!” 能源领域的革新,不仅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更推动了低碳生活的普及,城市里的电动汽车数量同比增长 6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去年增加了 40 天。
通信领域的量子通信突破,同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科技园区的量子通信实验室,科研人员小李正进行 “跨时空量子通信测试”—— 他通过量子密钥,将 1913 年序能学堂的教学视频实时传输到 1967 年的终端,画面清晰流畅,延迟仅 0.001 秒。“之前跨时空通信总担心信号中断或被干扰,现在有了量子通信,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大幅提升,就算传输超大文件,也不会出现卡顿。” 小李指着屏幕上的传输数据,对江浅说。
江浅拿起量子通信终端,尝试与 1938 年的赵队长通话,终端里传来清晰的声音:“江博士,我们刚通过量子通信收到了 1967 年的农业机械图纸,现在正组织工人学习,下个月就能生产出第一批拖拉机!” 量子通信技术很快在各领域推广应用:政府部门用它传输机密文件,企业用它开展跨时空商务会议,学校用它进行远程教学。在 1967 年的一所中学,学生们通过量子通信设备,与 1913 年的序能学堂学生实时互动,一起学习传统符文知识,两地学生隔着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好奇。
医疗领域的革新,更是给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在市中心医院的基因编辑实验室,科研人员正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患者体内的致病基因。患有遗传性血液病的小男孩乐乐,经过基因编辑治疗后,血常规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乐乐的妈妈握着医生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之前医生说乐乐的病很难治愈,现在有了基因编辑技术,孩子终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了!”
同时,纳米机器人技术在微创手术中广泛应用。医生通过操控纳米机器人,精准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无需开刀就能完成复杂手术。患有肺癌早期的张大爷,接受纳米机器人治疗后,仅一周就出院了:“之前听说要做手术,我特别害怕,没想到现在这么先进,机器人在身体里就能把肿瘤清除,恢复得还这么快!” 医院院长介绍,自基因编辑和纳米机器人技术应用以来,医院的重症患者治愈率提升了 3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了 25%,医疗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 1967 年的城市里,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帮人们打扫卫生、照顾老人;无人超市随处可见,顾客扫码就能自助购物;3d 打印技术让人们能快速制作生活用品,甚至是建筑构件。居民李阿姨笑着说:“现在的生活太方便了!机器人帮我做家务,买东西不用排队,想要什么东西,3d 打印机很快就能做出来,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江浅站在科技园区的观测塔上,看着下方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心中充满感慨:“1967 年的科技革新浪潮,离不开时空修复时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基础。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创新,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1967 年的时空正朝着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