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1913年京城,国子监古籍修复室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泛黄的《序能符文集》上。古籍修复师周师傅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用竹镊子将破损的书页展开,旁边的科研人员正操作着三维扫描仪,激光束在书页上缓缓移动,将每一个符文的纹路、纸张的纤维结构精准记录下来。“这册古籍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孤本,之前因虫蛀和水渍,不少符文都模糊了,”周师傅轻轻拂过书页,“现在用三维扫描把它数字化,就算原件受损,这些珍贵的文化信息也能永久保存。”
科研人员小李盯着电脑屏幕上生成的高清数字影像,兴奋地说:“周师傅您看,扫描精度达到了0.01毫米,连书页边缘的印章痕迹都能清晰看到。我们还会给每个数字文件添加‘时空文化标签’,标注古籍的年代、内容和历史背景,方便大家查阅学习。”这是各时空联合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库”的日常场景,从1913年的古籍、青铜器,到1938年的战地书信、抗战标语,再到1967年的早期科技手稿,都在通过三维扫描、VR建模等技术,转化为可永久保存的数字资源。
数字化文化遗产库上线后,立刻成为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1967年的中学生小林,通过家里的电脑登录数据库,戴上VR眼镜,瞬间“走进”1913年的序能学堂——虚拟场景中,他能亲手触摸数字化的序能符文木雕,聆听AI讲解员讲述木雕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意义。“以前只能在课本上看图片,现在能‘亲身’体验文化遗产,感觉太神奇了!”小林兴奋地对父母说,“我还把数据库分享给了同学,大家都在抢着‘参观’不同时空的文物。”截至目前,数据库已收录各类文化遗产数字资源5万余件,访问量突破百万次,真正实现了“文化遗产随时随地可享”。
在加强数字化保护的同时,各时空也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1938年的重庆,文物保护局的执法人员正带着新颁布的《战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老街开展巡查。条例中明确规定:“擅自拆除、损坏历史建筑者,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盗窃文物者,根据文物价值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执法人员老张拿着条例手册,向商户们耐心讲解:“这条老街有不少民国时期的商铺建筑,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要是发现有人破坏文物,记得及时举报。”
商户王老板连忙点头:“之前总担心有人偷拆老建筑,现在有了条例,还有你们巡查,我们就放心了。我还会提醒邻居们一起保护老街,让这些老建筑一直传下去。”不久后,执法人员就查处了一起“擅自改造历史建筑”的案件——某商户为扩大经营,私自拆除了店铺的民国风格门窗,执法人员依据条例,责令其限期恢复原貌,并处罚款三百元。案件的公开处理,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中的市民越来越多。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保障。1913年的京城,“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训班”正火热开课,来自三个时空的学员们围坐在一起,学习古籍修复、文物鉴定、传统工艺传承等知识。课堂上,1967年的文物保护专家李教授,正用高清投影仪展示古籍修复的步骤:“大家看,修复虫蛀的书页时,要先用‘序能浆糊’修补破损处,再用重物压平,这样既能保证修复效果,又能减少对古籍的损伤。”
学员小张是1938年的历史老师,之前因缺乏专业知识,面对学校里的抗战时期黑板标语不知如何保护。“现在学会了‘数字拓印’技术,既能完整记录标语信息,又不会对原件造成伤害,回去就能用在教学和保护中。”小张拿着自己的修复作业,激动地说,“以后我还要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教给学生,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中来。”培训班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300余名,他们分布在各时空的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学校等机构,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生力军”。
江浅在考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看着数字化文化遗产库里的珍贵资源,翻阅着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见到朝气蓬勃的专业人才,心中充满欣慰。在1913年的古籍修复室,她对周师傅和小李说:“数字化技术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法律法规为文化遗产撑起了‘保护伞’,专业人才则为文化遗产传承注入了‘新动力’,三者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根脉永续传承。”在1938年的老街,她对执法人员和商户们说:“文化遗产是各时代的精神财富,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希望大家继续携手,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随着各项新举措的落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13年的序能符文工艺被列入“跨时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了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1938年的抗战纪念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吸引了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1967年的早期科技展馆,成为青少年学习科技文化的重要基地。不同时空的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写下了生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