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 1967 年科技园区,一座融合了 1913 年中式飞檐、1938 连工业风线条与 1967 连现代玻璃幕墙的建筑拔地而起 —— 这便是各时空共同建设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心广场上,由三个时空艺术家联合创作的 “时空文化雕塑” 格外醒目:底座是 1938 年的军工钢材,雕刻着战地文化符号;中层是 1913 年的桃木,镶嵌着序能符文;顶层是 1967 年的透明亚克力,内置 LEd 灯串,夜晚会投射出不同时空的文化影像。江浅站在雕塑前,看着来自 1913 年的老者、1938 年的艺术家与 1967 年的设计师共同为雕塑揭幕,感慨道:“这座中心不仅是建筑,更是不同时空文化交融的载体,以后这里会成为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中心建成后的首场活动,便是 “跨时空国际电影节”。放映大厅内,来自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三个时空的影片轮番上映:1913 年的《序能农耕记》记录了传统农耕与序能技术结合的场景,黑白影像中,农民们用序能犁耕种的画面充满生活气息;1938 年的《战地家书》以纪录片形式,展现了战士们在战火中坚守与思念的温情;1967 年的《时空漫游》则用科幻手法,畅想了人类探索时空的未来。
电影节首映礼上,1913 年的影片导演老陈紧张地坐在观众席。当影片播放到村民们用序能稻种收获丰收的场景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放映结束后,1967 年的导演莉莉走到老陈身边,激动地说:“您的影片太有感染力了!传统农耕文化与序能技术的结合,给了我新的创作灵感,以后我们可以合作一部‘跨时空农耕’主题的电影,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时空的农业文化。” 老陈笑着点头:“太好了!我也想学习现代电影技术,让 1913 年的故事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
除了电影节,“国际音乐节” 同样成为中心的亮点活动。中心的露天舞台上,1913 年的民间艺人用唢呐演奏《序能欢歌》,欢快的旋律中融入了地脉能量的波动;1938 年的战地歌手演唱《守护家园》,沙哑的嗓音里满是对和平的渴望;1967 年的乐队则用电子乐器演绎《时空交响》,现代节奏与传统音符碰撞出独特的韵律。
台下,1913 年的唢呐艺人阿明正认真聆听 1967 年乐队的演奏。演出结束后,他主动找到乐队主唱:“你们的电子音乐太神奇了!能不能教我用电子设备改编传统唢呐曲?我想让老祖宗的音乐被更多年轻人喜欢。” 乐队主唱立刻答应:“我们正想尝试融合传统乐器,下周可以来中心的音乐工作室,咱们一起创作!” 这样的跨时空音乐合作,在音乐节期间屡见不鲜,不少艺人还现场组建 “临时乐队”,即兴演绎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曲目,让观众大饱耳福。
“国际艺术展” 则让中心成为文化创意的展示平台。中心的展厅内,来自不同时空、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琳琅满目:1913 年的序能符文木雕,将传统雕刻技艺与序能文化结合,木雕表面的符文在灯光下泛着淡青色微光;1938 年的战地素描,用简洁的线条记录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1967 年的 3d 打印艺术装置,以 “时空融合” 为主题,将不同时空的建筑元素浓缩在一件作品中。
在展厅的互动区,1913 年的剪纸艺人林巧正现场教学,游客们围坐在一起,跟着她学习剪 “跨时空文化符号”—— 将 1913 年的祥云、1938 年的五角星、1967 年的卫星图案融合在一张剪纸上。“这样的剪纸既能展现不同时空的文化,又能让大家亲手体验传统技艺。” 林巧一边示范,一边对游客说。来自法国的游客安娜拿着自己剪好的作品,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剪纸,太有趣了!我要把它带回国,让朋友们也了解这种神奇的艺术。”
随着各类活动的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逐渐成为传播文化、增进友谊的重要平台。中心还设立了 “文化交流工作室”,为不同时空的艺术家、学者提供创作和研讨空间;开设 “文化体验课程”,让游客亲身学习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等;建立 “文化商品展示区”,展销各时空的特色文化产品,如 1913 年的序能艾草制品、1938 年的战地文创、1967 年的科技文创等。
江浅在中心举办的 “文化交流论坛” 上发言时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让不同时空、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相遇、相知、相融。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尊重和发展,让友谊之花在文化交流中绽放。” 论坛上,来自各国的代表纷纷表示,将继续支持中心的建设,推动更多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让中心成为连接世界文化的桥梁。
夕阳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的光芒,广场上仍有游客在欣赏 “时空文化雕塑”,展厅内的艺术展还在继续,音乐工作室里传来悠扬的创作旋律。这座承载着文化交流使命的建筑,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空的文化,推动人类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在融合中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