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762章 能量危机巧化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电流顺着林晚的手臂一路窜上肩胛,皮肤下的血管像被烧红的针扎着。她没松手,指节死死扣住应急回路端口,掌心的焦痕已经裂开,渗出的血混着汗水滴在控制台边缘,发出轻微的“滋”声。

主控台屏幕边缘发黑,能量储备条从3%滑到2.9%,再往下跳一格,可能就是彻底断电。

张洋的声音在通讯里断断续续:“核心温度……超过临界值……手动调节失效……我们……”

话没说完,频道里只剩杂音。

林晚咬住下唇,舌尖尝到铁锈味。她强迫自己睁大眼睛,视线落在主控台中央那幅能源流向图上。图像是最后还能稳定显示的数据,红蓝交错的线条像血管一样在屏幕上跳动,显示着能量在回路中的流动轨迹。

她闭了下眼,再睁开时,目光锁定了负责维稳的技术员背影。那人正佝偻着身子试图重启冷却模块,肩膀微微发抖。

林晚集中精神,凝视他的后脑勺——虽看不见双眼,但她能感知到对方意识的波动。这是她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

视野瞬间翻转。

不是情绪,不是恐惧,而是一幅动态的电路构型图,浮现在她意识深处。那是技术员脑中残存的设计记忆:残余电容若以脉冲式释放,配合震荡模块错频输出,可减少回路阻抗损耗达17%。一个被遗忘的调试方案,三年前在云都能源项目测试阶段曾短暂验证过。

镜像消散。

林晚喉咙发紧,立刻开口:“切断持续输出,接入脉冲震荡模块,周期十秒,相位错开主频0.3赫兹。”

留守的技术员愣了半秒,随即反应过来,扑向控制柜后侧的接线区。黑烟从断口处喷出,他用绝缘钳剪断两根主线,迅速接入震荡模块。火花四溅,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

三秒后,装置嗡鸣声变了调。

屏幕上,能量流失速度从每秒0.1%降至0.06%,倒计时停在2.8%,持续了整整十一秒未再下滑。

林晚喘了口气,手指滑向控制台存储区。她调出反向推力装置的原始设计图——那是她重生前参与过的最后一个项目,当时只是个助理工程师,却把整套回路结构背了下来。

图层展开,她将当前运行状态与原始设计逐项比对。很快,她发现主回路中存在两处冗余分流节点,原本用于平衡多区域供能,但在当前单点牵引模式下,反而造成能量分散。

她立即下令:“剪断b7与c3支路,能量全部导向核心推力环。”

技术员抬头:“风险太大,一旦过载会直接引爆。”

“我知道。”林晚盯着他,“你按我说的做。”

那人犹豫了一瞬,最终点头。剪刀落下,两根银色导线应声而断。

瞬间,主回路电流重新聚焦,推力环输出功率回升3.2%。屏幕上,倒计时卡在2.8%,连续十七秒未再下降。

林晚松了半口气,目光转向监控画面。苏悦小队已抵达x-947外围,热成像显示地下层能量波动稳定,源头未移动。

她正要调出备用电源分布图,眼角余光扫到北侧配电室的监控角落——一组未损毁的储能单元静静立在墙角,外壳完整,指示灯仍有微弱绿光。

但那里距离主控台四百米,中间横亘着高辐射区,电磁乱流足以烧毁任何电子设备。

她迅速翻看团队装备清单。游动能源包——十二个,每人配备一个,原用于无人机续航,容量小,但可并联使用。

“所有人,卸下能源包,统一交到张洋组接驳点。”她下令。

“林晚,单个容量不到0.5%,拼起来也不够撑两分钟。”有人质疑。

“不需要撑久,”她说,“只要形成持续补给链,就能让装置维持最低运转,等苏悦那边确认结构弱点。”

五分钟内,十二个能源包被送至接驳区。林晚亲自拟定能量拼接协议,采用非对称阵列接入主回路,避免电流冲击导致短路。

第一个能源包接入。

电流轻微回弹,散热口的黑烟淡了些。

第二个介入,核心温度开始缓慢回落。

第三个、第四个……当第十个能源包成功并联时,主控台警报声由尖锐转为平稳蜂鸣,能量储备条稳定在2.6%,并开始以每分钟0.01%的速度微幅回升。

林晚终于松开手。

掌心的皮肉已经焦黑,手指僵直,她没去碰,只是用另一只手抹了把脸,汗水混着灰烬在脸颊划出几道深痕。

她调出装置运行日志,确认脉冲输出稳定,推力值维持在临界线上方。又切换至监控画面,苏悦小队正准备进入地下层,红外影像显示三人呈三角队形,缓慢推进。

她盯着屏幕,忽然注意到一件事。

第三根深桩的锚定反馈曲线,在过去两分钟内出现了三次微小波动,每次间隔十一秒,与引力场脉冲完全同步。

不是干扰。

是共振。

她立刻调出深桩结构图,发现桩体底部有一段未激活的谐振导管——原本用于地震监测,后来废弃,但线路仍在。

如果能让反向推力装置的脉冲频率与导管共振频率匹配……

她迅速计算,手指在终端上敲出一组新参数。

“调整脉冲周期,改为10.9秒,相位提前0.2赫兹。”她下令。

技术员迟疑:“这会削弱推力输出。”

“我知道,”她说,“但能激活深桩底部的谐振层,把地层变成天然缓冲带。”

指令执行。

三秒后,深桩反馈曲线趋于平稳,能量柱的轻微震颤消失了。

林晚靠在控制台边缘,胸口起伏。电流不再窜动,只有心跳一声声撞在耳膜上,清晰得像战鼓。

她低头看了眼掌心,焦痕深处渗出血珠,顺着指缝滴落,在地板上砸出一个小黑点。

监控画面里,苏悦小队进入地下层第一道门,红外影像显示前方通道笔直,尽头有金属门轮廓。

林晚刚要开口,主控台突然震动了一下。

不是警报。

是信号回传。

来自深桩底部的传感器,传回一段异常数据——地层深处,有一段本不该存在的空腔,形状规则,边缘光滑,像是人工开凿。

她放大图像,空腔顶部有一个圆形凹陷,直径约一点五米,位置正好在能量柱正下方。

她的手指停在屏幕上。

那个凹陷的形状,和反向推力装置的核心接口,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