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将加密档案归档完毕,终端屏幕暗下的一瞬,她没有起身,也没有松开手指。指尖在冰凉的玻璃表面轻轻滑动,顺势调出了灰鸢系统的二级监控界面——舆情动态总览。
这是她的习惯。越是看似平静的时候,越要确认有没有人正在水面之下推舟。
数据流在眼前铺开,声量曲线平稳得近乎异常。联盟近期的产品发布本该引发讨论高峰,可热度分布却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分散状态。主流平台的话题集中在技术参数上,而边缘论坛和短视频社区里,一些零碎的声音正悄然汇聚。
她点开第一条预警提示。
某科技论坛的匿名帖标题写着:“内部信源流出,联盟新系统存在后门风险”。发帖时间是三小时前,回复不过十几条,但转发量却在十分钟内跳升至三百以上,且多数来自非活跃账号。评论区有人附和“早就觉得不对劲”,也有人质疑“证据呢”,可这些质疑很快被新的相似帖子淹没。
第二条来自一个百万粉丝的生活类短视频账号。视频内容是一段剪辑画面:联盟产品发布会的片段、旧新闻中某次数据泄露事件的截图、一段模糊的工厂监控录像,背景音是低沉的旁白:“他们说一切安全,可谁在背后操控?”
没有指名道姓,但暗示清晰。
第三条更直接。本地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名为《一名离职员工的自白》的文章,称联盟核心技术源自多年前已被取缔的“天网计划”,并列出几项所谓“内部文档编号”作为佐证。文章阅读量不高,但已被多个行业群组转载。
林晚盯着那几个编号,眼神微冷。
那些编号格式确实与“天网计划”时期的文档命名规则相近,但她清楚,那是赵铭当年为混淆视听故意设置的假线索。如今被人重新翻出,配上新的叙事框架,竟成了攻击联盟的弹药。
她立即接通市场团队值班主管。
“把过去十二小时内所有涉及联盟负面内容的源头账号拉出来。”她的声音不高,语速平稳,“查注册Ip、设备指纹、互动模式。重点筛那些突然改变内容方向、或长期沉默后密集发帖的。”
电话那头传来键盘敲击声,间隔几秒后回应:“已经发现异常。至少七个高影响力账号在同一时间段收到相同指令包,内容脚本结构高度一致,关键词组合精准,传播路径呈阶梯式扩散。”
“支付渠道呢?”
“初步追踪显示,部分账号通过境外虚拟账户接收打赏和推广费用,资金最终汇入一个离岸信托基金,目前还在追查具体归属。”
林晚闭了闭眼。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散兵游勇式的抹黑,而是有组织的信息投放。节奏、话术、渠道选择都经过计算,目的不是立刻掀起风暴,而是缓慢渗入公众认知,在人们心里埋下怀疑的种子。
她调出实时影像窗口,看到市场团队几名成员正围在操作台前,神情专注,手指快速敲击。她凝视其中一人的眼睛,悄然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一秒,两秒。
画面在她脑海中展开——那是一名年轻分析师的思维投影。最强烈的念头不是慌乱,而是压抑的焦灼:“我们早就发现了,可证据不够硬,不敢上报……怕误判,也怕担责。”
她又切换到另一人。
同样的情绪底色:察觉到了异样,却因缺乏实锤而犹豫是否升级响应级别。他们在等一个明确信号,等一个人拍板。
林晚睁开眼,指尖轻敲桌面。
她懂这种处境。前世她在职场也曾如此——明明看见问题,却因职位低微而不敢发声,最后反被推出来背锅。
但现在不一样了。
她按下全域通讯键:“启动二级舆情响应机制。”
命令清晰下达:“冻结所有对外宣传计划,转为被动监测与数据沉淀;同步加密内部通讯通道,防止信息泄露成为对方素材;准备一份简报,三十分钟内提交至我终端。”
通话结束,她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
沙盘上,两座废弃工厂依旧亮着红点,代表仍在运行的隐蔽信号源。而在另一侧的舆情墙上,代表负面声量的数据流开始缓缓爬升,像一条蛰伏苏醒的蛇。
实体与虚拟,同时异动。
一边是技术据点的重建,一边是舆论阵地的侵蚀。两者节奏同步,目标一致——动摇联盟根基。
这不可能是巧合。
她调出时间轴对比图。城东厂区首次检测到电力负荷波动的时间,与第一篇匿名帖发布时间相差不到四十分钟。而第二次数据上传完成时,短视频平台上的剪辑内容恰好进入热搜预热榜单。
同一批人,两条战线。
她站在原地,目光落在沙盘中央的联盟标志上。那个由三条交错线条组成的图形,曾象征信任、协作与透明。而现在,有人正试图用看不见的手,一点点撕裂它。
市场团队的简报准时传回。
文件夹命名为“舆情溯源初步分析”,附件包含七份账号行为报告、三段传播路径模拟动画,以及一份关联网络图谱。图谱中心是一个未具名的中转服务器集群,连接着十余个社交平台马甲号,再向外辐射至数百个次级传播节点。
最外层,是一批看似无关的普通用户账号。它们平时只发日常内容,最近却集体转发同一类消息,语言风格统一,时间点精确。
典型的蜂群操控模式。
林晚将文件全部下载,插入权限密钥进行深度解析。系统自动标记出三个高频词频组合:“数据安全”“历史污点”“内部知情者”。这些词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的共现频率,比正常值高出十七倍。
她忽然注意到一件事。
所有攻击内容,都没有直接指控联盟违法或造假。它们只是不断提问:“真的没问题吗?”“有没有可能重演过去?”“谁来保证不会再次失控?”
不提供答案,只制造疑问。
这才是最危险的打法。不需要真相,只需要让信任动摇。
她调出联盟近期支持率曲线。过去一周,正面评价已下降百分之五点三,虽未跌破警戒线,但趋势明显走低。更关键的是,中立态度的比例大幅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观望”。
这就够了。
只要怀疑生根,就能长成风暴。
她合上终端,转身面向主控室全景屏。
墙上的数据仍在跳动,红点闪烁,信息流滚动。她知道,对方不会就此收手。这只是第一波试探,真正的攻势还在后面。
她拿起通讯器,准备拨通调查组长频道。
就在这时,终端震动。
一封新邮件弹出,发件人未知,标题只有四个字:“你看到了吗?”
她盯着那行字,没有立刻点开。
手指悬停片刻,转而打开沙盘系统,将舆情数据与城东厂区的活动时间线并列展示。
两组曲线几乎重合。
她终于明白。
这不是两件事。
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双线行动。
她按下通讯键,声音冷静:“通知科研、调查、市场三方负责人,一小时后主控室开会。议题:应对新型信息战。”
话音落下,她仍站在原地,目光锁在屏幕上那封未读邮件上。
光标在标题下方微微闪烁,像一次无声的呼吸。